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有效推进边疆服务运动的开展,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创办了《边疆服务》期刊。该刊以引起国人重视边疆、关心边胞为宗旨,主要刊载边部同工对边民的认识、对工作的研究性文章;选登边疆问题研究专家、在边地领导边民实际服务官员的文章,介绍他们对边政、边民生计、边地医疗卫生等边疆问题的研究成果。刊物还介绍“边疆服务模范人物”事迹,选登政府有关边疆工作反应及对时局的意见。该刊是边疆服务部在抗战时期活动的重要历史记录,是认识中华基督教会本色化运动的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2.
边疆服务运动是基督教为实践其提倡已久的"社会福音"而展开的改造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状况的实践,推进这一运动的机构是边疆服务部(简称"边部").增进边民智识水准的教育服务是边疆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边部在川西和西康的彝羌藏地区创办了多个小学,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形式对当地儿童及一般民众施以教育服务.根据当地特殊的历史文化及民族习俗,边部采用了一套有效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形成了与教会在其它地区所办教育不同的特点.边部在彝羌藏地区开办教育虽遇到教员的缺乏、经费短拙等困难,但在提高边民知识文化、移风易俗等方面,成绩卓著,对推进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过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与四川羌寨早期社会改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督教在四川羌寨中的影响历来较为微弱,直至1939年底,中华基督教会成立"边部"开始从事边疆服务,基督教在四川羌寨的活动状况才得到改观.边部在四川羌寨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提高边民精神生活的基督教传播;增进边民智识水准的教育服务;试图改善边民物质生活的农业生计服务;希望能解除边民疾病痛苦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些服务提高了羌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在边地产生了移风易俗的作用.边部的宗教事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羌民对基督教的认知,固有的宗教状况开始发生变化.不仅如此,经过边部努力,以前采取各种手段与政府对抗的边民,也逐渐配合政府实施边疆建设与改造.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会本色化的要义是中国信徒在中国事务中担负责任,基督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相适应.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运动是中国教会"本色化"运动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在边疆地区的重要实践,扩展了基督教的活动范围及影响.边疆服务部在川康民族地区开展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计改良等社会服务事业,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改良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边疆服务体现出采的"边疆化"与"政治化"的特点,恰是中国教会本色化在边疆地区的具体表现.边疆服务推动了中国教会本色化的历史进程,也印证了中国教会本色化努力中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5.
1939年夏,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发起了一场旨在服务边疆的社会运动,即边疆服务运动.同年12月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成立.随之设置了川西、西康和云南服务区,从教育、卫生、生计、传道等方面推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边疆服务>是边疆服务部的机关刊物,也是20世纪40年代唯一一份以边疆服务为目的边事刊物.创刊于1943年4月,至1950年6月停刊,跨8年之久.它扩大了边疆服务运动的影响,且有利于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本文论述<边疆服务>的创办及内容、出版发行及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与近代以来的川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降,“民族学”作为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学人对边疆民族学的研究兴趣。随着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国府西迁,加之国民政府对后方建设的需要,为建设边疆而研究边疆成为一时之风气。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顺应形势,于20世纪30年代末发起了边疆服务运动,在为川11康边胞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也开展了包括宗教与民俗领域、医疗卫生、农业生计诸多方面的“边疆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边疆与内地互动的不断强化,深刻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边疆与内地的时空关系组合,造成边疆政治中的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问题等跨越传统的时空关系组合。同时,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和边疆地区的人口多向流动等诸多因素,导致边疆的社会关系、社会分层、社会结构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边疆为中国彻底转变发展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空间与丰富资源,中国边疆的发展价值与潜力不仅要逐步赶上内地,而且将超过内地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国的边疆政治集中体现为"四边",即边界、边防、边疆、边民,要高度重视边疆政治问题,彻底转变传统的"重内轻边"的观念,抢抓机遇治理好边疆,这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边疆服务是中华基督教会在抗战期间发起的旨在服务边疆少数民族,促进边地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抗战后方的运动.这场运动对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川、康地区的近代开发,作出了卓越贡献.由于运动系教会机构所组织,囿于教俗分野,难以为运动作广泛的社会动员,政府的财政投入及可能吸取的资金支持亦因此受限,这场本来有望扩大到整个中国边疆的社会改良运动,最终仅局限在川、康民族地区,未能实现教会的最初设想.  相似文献   

9.
广西防城峒中口岸曾经是被称为"三不要地"的断裂地带,现在已开始建设国家一类口岸,这一过程并非国家单向权力主导,而是边民互市意志形塑的结果。这种互市传统看似背离了历代王朝主观的治边策略,却暗含着与世界的长久联系,呈现出边疆特有的自反性特征,从而揭示了边疆发展的内在决定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始终遵循以边民利益最优化为原则。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内生型边民社会组织成长实践进行梳理,认为边民社会组织在边境地区村落治理中作了有益探索。充分发挥边境地区多元主体协同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企社"良性互动、提升边民综合能力、促进边民社会组织健康成长,是推进边境地区长效治理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