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语篇分析的观点出发,分析了语篇分析对小说翻译的影响,结合The Indiscretion of Elsbeth的中译本,阐述了语篇分析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提出语篇分析与小说翻译密切相关,译者必须具备明确的语篇意识,熟悉语篇知识,掌握语篇分析方法,才能做出正确的传译。  相似文献   

2.
翻译实践中由于忽略语篇连贯而引发的误译屡见不鲜.从语篇视点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实践进行重新审视,并据此论述语篇视点与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成为探讨的重点.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已经从对词、句的关注转移到对语篇结构的研究.翻译时,应该遵循语篇结构理论的重要性,注重语境的需要,避免严重的翻译腔、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着眼于话语的活动。话语是连贯的,可切分的。翻译操作时注意连贯的途径之一──词汇衔接,及其手段,尤其是跨话语单位的词汇衔接手段,如重复、词汇链等,可以帮助排除理解障碍,表现主题,提高译文的忠实度、和谐度。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形与意的关系也是衔接与连贯的关系。翻译是形的变换 ,意的传达。语篇的形必须衔接 ,意则必须连贯。汉英互译尤要注意衔接对译文连贯乃至神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两个重要的成篇手段.英汉语篇的基本差异在外在的衔接与连贯这两个方面十分明显.由于不同语言的衔接手段和连贯形式各有异同,译者必须对原语和译语在这两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还要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在翻译中自觉地将原语中的某些衔接手段和连贯形式转换为符合译语的表达方法,这样才可以达到异曲同工的成篇效果.因此,对衔接手段和连贯方式的认识和把握,无论是在理解原文还是在用译语表达的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彭静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3):113-115
本文指出译者对汉英语篇中照应衔接应将视野扩大到语篇层面,按照译语的表达习惯重构出合符译语语言规范的译文。  相似文献   

7.
汤培蓉 《南方论刊》2007,(4):104-104,101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翻译研究开始朝语篇层次拓展;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条件。整个语篇翻译过程中,衔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翻译过程来看衔接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照应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一种重要衔接方式。自从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年首次提出衔接理论以来,研究者对英汉语篇衔接方式做了较多的对比研究。本文根据衔接理论,结合大量的英汉科技语篇实例,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在照应这一衔接方式上的一些共性和差异,研究照应在英汉科技语篇中的不同体现,以及英汉语篇翻译中照应衔接的转换对于英汉科技语篇翻译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介绍省略分类和功能的基础上对比分析省略在英汉语言中的衔接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衔接是各类语篇生成的前提条件之一。文本的类型不同,衔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以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为例,分析了语篇衔接手段在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与深入,中国要向世界展现华夏文明和中国文化,而戏剧正是文化的精髓。我国有丰富的剧种和曲目繁多的优秀剧目,要有效地展现中国文化就要让优秀剧目跨出国门尽显中国戏剧的魅力。然而由于戏剧剧本的内容有大量的文言句式和诗词曲赋,在翻译中要有效地传递诗词曲赋的意象美面临很多挑战。同时,戏剧剧本的内容中还有大量的古代典故和戏剧术语,这些对于中国人都陌生的中国元素要有效地传递给全世界的朋友就需要有高质量的翻译。翻译的高质量需要有效翻译理论的指导,文章尝试用翻译剧本为例,阐述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戏剧剧本翻译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2.
等效翻译要求译文给读者带来的效果等同于原文给读者带来的效果。这就要求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 ,注意直译与意译的结合。本文从探讨直译与意译的效果入手 ,讨论了等效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化,英语翻译日益受到重视,体现了对学生英语输出能力的更高要求。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经过一定时期的翻译训练,学生的翻译水平有所提高。因而高校英语教师应改变翻译教学边缘化的现状,重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植根于语言和文化中。将隐喻认知观引入到翻译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图像,加深对同一词在具体语境中不同含义的直观认识,从而扩大表达范围,增进表达效果;其次,隐喻是语篇组织和建构的重要手段,隐喻系统性的分析,有助于对语篇内在连贯性的理解;再次,隐喻既构成文化又传承文化,通过认知隐喻在翻译教学中导入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意识和隐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6.
韩冰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4):113-114
本文探讨了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表现,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如GeorgeSteiner在他的《AfterBabel》所说,解释活动、诱发行为和适当的意思转换包括四个步骤:主动期望、进攻、合并和补偿。当译者进行翻译时,他们通常会对原文进行攻击和侵犯,打破原文和译文、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平衡。但是翻译会给原文带来新的活力并对它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如何实现这种平衡呢?如何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实现平衡呢?在本文中,作者将通过实例来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on group cohesion often relies on individual perceptions, which may not reflect the actual social structure of groups. This study draws on social network theory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servable structural group characteristics and individual perceptions of group cohesion. Leveraging Facebook data, we extracted and partitioned the social networks of 109 participants into groups using a modularity algorithm. We then surveyed perceptions of cohesion, and computed group density and size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ut of six linear mixed effects models specified, a random intercept and fixed slope model with group size as a predictor of perceived group cohesion emerged as best fitting. Whereas group density was not linked to perceived cohesion, size had a small negative effect on perceived cohesion, suggesting that people perceive smaller groups as more cohesive. We discuss the potential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visualization tools, and Facebook data for advancing research on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