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是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从诸成对范畴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来看,这些范畴普遍联系都同时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它们之间没有存在上的先后之分,不过从人们对它们的认识过程及其内在逻辑结构来看,请成对范畴之间又有一个先后秩序的排列问题。人不可能一下子把事物所有的普遍联系都纳入自己的认识范围,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怎样才能使辫证法诸成对范畴的排列顺序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及诸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呢?围绕这个问题,我国哲学理论界曾作过长期的探讨,基本上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派认为其排列顺序应该为: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门科学都由一系列的概念、范畴、规律构成,范畴是科学的基本概念,它反映现实的最一般的和本质的方面、联系和关系。科学认识的成果不仅表现为许多范畴的形成,而且还在于建立和拟定范畴的相互关系,即范畴的体系。范畴的体系表现在一门科学的各个范畴之间有着严格的逻辑顺序性。例如,力学范畴相互关系的顺序是:速度、加速度、力、功、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系列  相似文献   

3.
在哲学论著、期刊及教科书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这类句子:A和B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或A和B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比如“量变和质变存在着区别,但又有内布联系”;“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各种运动形式,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还可以互相转化”,等等。在这些说法中,都讲到“区别”,而且如果人们注意一下的话,还会发现:在许多情况下,大家又都是把区别和联系作为对应或成对的概念来广泛使用的。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人们承认联系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哲学概念,而且是我们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的范畴,是我们认定的  相似文献   

4.
<正> 方法论中的任何新思维都将产生新的概念,为了从本质上概括这种新概念,有必要引进新的哲学范畴.本文试图将惯性做为一个哲学范畴引进唯物辩证法,以期能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贡献一点可供参考的思想方法.一、让惯性走出力学领域惯性最初只是做为一个力学范畴提出来的.168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古典力学的三条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任何一个物体都保持静止的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物体受力的作用被迫改变这种状态."根据这条定律,人们把  相似文献   

5.
《光明日报》“哲学”第109期发表了庞长富同志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只有一个》一文。文中的现点早在一九七五年北京市一些高等学校编写的《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教科书中就见到了。随后,我们在哲学教学工作中,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深感有开展讨论的必要。庞长富同志说: “在能否揭示事物发展  相似文献   

6.
“融合”这一概念从我国哲学论坛消失已多年了。原因是它被指责为取消矛盾斗争,因而成了修正主义的一个哲学依据。这样的说法究竟对不对,是否科学?值得我们重新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唯物辩证法体系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联系”是一个最简单的规定,把它作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可以的。我也以为,通过一定的逻辑分析和历史考察,确认“联系”是唯物辩证法中最直接的范畴,这对确立联系之为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分的。这因为,只是抽象至极的范畴不见得一定就能成为起点,要成为逻辑起点的东西,还必须是整个体系得以建立的根据和基础,从它出发,可以而且必须逻辑地产生出理论的本质、逻辑的基项以至有机的体系;不具备这一条也就意味着它缺少成为逻辑起点的条件。同时,联系范畴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最直接的规定,是否已经毫无疑问了,同样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成为这个体系由以建立和丰富的根据。因此,对联系范畴是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的根据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很不够, 因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需要大家共同来进一步深入研讨。我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九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只有一个》一文中,曾试图找出区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标志,说“在能否揭示事物发展动力源泉这个问题或标志上,把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明确地区别开来了”。随后,有关报纸和刊物就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究竟是一个还是三个的问题,进行某些讨论的同时,对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定的讨论,而这种讨论的特点之围绕着论证唯物辩证法的规律究竟是几个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人们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进程而日益深化,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我在唯物辩证法课程的教学中,觉得除了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偶然性与必然性等传统的基本范畴之外,系统与层次这一对范畴,在深度与广度方面都进一步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也应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0.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课题。系统论的出现,则推动着唯物辩证法向新的阶段迈进。本文想就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所经历的阶段,以及当前的一般发展趋势,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列宁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认识这些“网上纽结”是认  相似文献   

11.
<正> 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于唯物辩证法肯定范畴的理解往往流于偏狭。在不少教科书和论文中,肯定范畴仅仅是一个抽象和空洞的概念,除去把它表述为“事物存在维持自身的方面”或“保守的方面”之外,就不再有其它任何更具体的规定了(并且这种理解通常还是从五十年代苏联教科书中遗留下来的)。在今天看来,这个表述显然已经是不够了。本文将对唯物辩证法肯定范畴的真实规定作出一些新的探讨,与大家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和建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问题,是建设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前提,因为对象不同,体系也必然不同。这个问题目前正在讨论,有如下几种提法,一种意见认为对象是理论思维,哲学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问;第二种意见认为对象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只是认识论;第三种意见认为对象是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3.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学说,中介,本来是其应有之义,是其重要的一个范畴,因为,“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103页)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论宣传和教学中,讳言中介,有意或无意地把中介范畴遗弃在一边,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今天,人们一再把中介问题提出来讨论,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一、范畴是什么?形而上学家眼中的世界,是无数乱杂的各自孤立现象底偶然堆积。他们认为现象之间没有任何规律性的联系,也没有基于自身矛盾发展所引起的运动,和本质的变化。形而上学所谓运动变化,不过是由外力所引起的位置变迁和数量增减,如此等等。这样的见解是远远落后于古代朴素的辩证宇宙观的。恩格斯底“反杜林论”提到关于古希腊自发的辩证法宇宙观曾说:如果我们留意考察自然、人类历史和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那么,我们首先见到种种联系及交互作用之无限错综的图画,在这中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平衡与不平衡呢?一般所谓平衡,就是指事物同外界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适应、互相协调的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的恰当比例,是这种关系的主要表现。所谓不平衡,就是事物同外界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互不适应互不协调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就是对平衡比例或左或右的偏离,即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16.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所出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都辟有专门的章节加以论述。但是,就范畴的选择和内容的讲法来说,都是大同小异的,而且都存在许多不能令人满意之处。究竟应该如何去研究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应该怎样讲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这是许多哲学工作者热切关注的问题。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一书集中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范畴。教科书充分吸取了国内外哲学界研究范畴取得的成果,并对突破沿袭已久的固定框子,把唯物辩证法范畴的研究加深和提高一步,做了积极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7.
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我们完整地、准确地把握唯物辩证法思想以指导现实斗争有着普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辩证法的核心是不是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规律,本来一直存在着意见分歧,由于现代系统论的出现,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分歧更加突出了,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进一步讨论一下十分必要。本文试图阐明一下这一命题的确切含义,然后考察一下几种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9.
方式的概念与范畴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和日见深刻的阐述,它应成为哲学和现代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概念。所谓方式,即为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和灭亡过程中每一阶段或总体存在面貌的概念与范畴,它是透析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骨架体系,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整体的动态网络。它可以从事物存在的总体特征、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结构与样式、形式与方法、内容与性质、关系与模式等方面,综合系统地再现事物整体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坚毅 《学术研究》2001,3(6):66-67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有五对,必须扩充为五组,此外还应该增添四组新范畴,运化--控制--反馈就是其中之一.运化是基础,控制是中心,反馈是关键,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的、立体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