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思想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知识体系的更新改造,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建构实践。本文拟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分析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的知识情景,分析如何动员社会主体通过互动和磋商,从而建构起解放思想这一在当代中国占主流话语地位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分析解放思想活动作为建构社会工程的个案蕴涵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玲 《江西社会科学》2006,(11):214-218
图式是认知的基础,是认知理论发展的基点。Fauconnier将概念整合看作一个基本的认知运作过程,并将其研究对象简化为四种映射,其中的图式映射发生在一般图式(schema)、框架(frame)或模式(model)中,是用于建构特定语境中的某一情景的映射。它可以组织概念知识,并将其作为一个平台,使听读者通过源域和目的域的互动理解目标域,调动自己的相关体验,达到建构话语意义的目的。它具有普遍性和系统性,选择性和灵活性等特性,广泛存在于语言的认知运作过程。了解图式映射在言语感知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听读者在词汇和语篇层面依据语言图示(Languageschema)和内容图示(Contentschema)建构话语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知识观和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野中,文学理论作为一种体系性的知识,具有确定的情境性和建构性.通过反思以西方文论范式为重要理论资源的中国现代文论,考察世纪之交文论建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知识型分化及转换状况,可以看出,文学理论的“真理性”仅仅存在于它与文学“现实”的互相映照与互相生成的动态历史过程之中.只有立足于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由古代到现代、由现代向后现代转型的宏观历史语境,以及各种文论范式所由生成的知识型基底和具体情境,方可深刻把握文学理论知识的建构特质,获得阐释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的理论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碰撞与融合的。因此,对不同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也应进行不断反思和探究。而建构主义理论所强调的知识的复杂性、情境性,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以及对认知过程中选择、同化、顺应的诠释,这些对分析和解决当前校园文化建构中所出现的问题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媒体对失独家庭的建构在大众认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众接收到的有关失独家庭信息大部分来自媒体,不同媒体对“失独家庭”的建构暗含着话语分歧。这一结果既是现实社会生活在媒体的投射,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和各类公众心理、行为需求的多重影响。文章旨在揭示失独家庭在传统报纸媒体新闻报道与再现中是否被赋予了特定的面貌,研究发现,当前媒介在进行话语和形象建构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度报道“失独家庭”弱势的一面,而忽视“失独家庭”在解决自身面临的困难时所做的积极努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危机沟通是政府与民众双向互动的过程。既有研究多从“信息输出端”分析沟通过程,对“信息接收端”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民众主体性建构过程的分析,是完整理解危机沟通特别是认知偏差的重要视角。本研究引入“结构-过程”分析范式,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大数据分析发现:突发事件的危机沟通中存在典型的“镜鉴效应”,民众因循往例开展事件比较,建构个体认知并进行情绪表达。在既往事件“固化效应、标杆效应和首因效应”的作用下,人们会形成对当下事件的“从严责任判定、从重情境界定、从速处置预期”。“镜鉴效应”的产生是政民互动的焦点偏移、网民情感的固化认知、社会情境的传播放大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新时期的新问题,政府要提升自身公信力和回应性,有效回应民众的差异化诉求,实现基于不同危机场景的“适应性治理”。  相似文献   

7.
何漫樱 《南方论刊》2003,(10):59-60
中学物理是学生普遍认为难学的一门学科,这既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物理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因素有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教学规律的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认知发展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是一个帮促者的作用,不可能代替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运用认知建构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入高投入的学习状态中,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拟就在物理教学中应用认知建构理论提高教学效果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邵龙宝 《兰州学刊》2012,(2):144-149
教育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现存的、孤立的、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是认识主体通过新旧经验与人际的互动、社会性协商,由主体间的共同参与和创造建构起来的。学习是意义的生成过程,是一个改变意义,创造新的认知结构的事件。学习的时机只有在参与者想要获得他人观点的社会互动中才会出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对一个观点或理论真正理解的过程,是主体对之重新发明的过程。文章以西方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为例,阐释了包括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过程的运作和创新人格培养的机理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实践活动建构客体的过程中 ,客体被依次建构为自然客体、文化客体、社会客体和历史客体四个阶段性存在形态 ,其中每一形态都是客体本质存在的一个层面 ,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意义。研究客体建构的四个形态 ,对我们把握客体的整体性与过程性的统一以及客体对主体的关系的内涵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欧文·戈夫曼的社会学将情境视为互动秩序的基本运作单元,情境是自成一体的社会事实,它本身构成分析的对象。情境具有外在性与强制性,共享的情境定义维持着现实的一致性,同时它亦是在面对面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框架分析阐明了行动者对日常经验的理解是如何被结构化的,调音和编造表明现实亦是正在进行中的主体间建构。关于戈夫曼的情境观通常存在两种阐释:结构主义和行动主义。前者认为戈夫曼持情境决定论的立场,情境是宏观的、非构成性的;后者认为情境是微观的、生成性的。事实上,戈夫曼并非情境主义者,情境中的个体通过互动生成权宜性的规范和意义阐释,意义和秩序源自促成性约定的承诺或运作共识;同时,经验、认知以及与身份相应的行为模式亦受情境外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多发凸显了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重要性。社会管理需要制度、体制的支持与保障,但最终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来实现。从政策学视角看,社会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其效果主要取决于决策者对社会问题的准确理解与社会政策的合理设计。将社会建构论引入到社会问题的研究中,要求政策理论者与实践者改变传统客观主义的认识取向,将对社会问题本质的理解从一种既定事实状态转变为动态的主体互动过程。建构论基础上的社会管理创新强调对于社会政策设计的完善,包括合理选择社会政策设计的要素以及重构社会政策设计的过程模式即从反应性走向前瞻性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2.
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建构论的兴起受到知识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依据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实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实在的知识并非我们所作的"发现",而是一种"发明",是根植于一定社会和历史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心理现象不是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话语建构,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本体论基础,对心理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使个人成为个体,有了不同于类主体、群体主体的价值理性的个体价值理性。个体通过自主、有目的、主动、能动、自由的活动,展现他的"主体性",而个体价值理性就是在个体发挥"主体性"的对象性关系即主客体关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得以建构的。个体价值理性的建构性特质包括从人是建构性的存在、个体是自己价值理性的建构主体、个体在生活活动中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4.
潘绥铭  鲍雨 《学术界》2015,(2):76-87,323
本文着力解决的是主体建构在社会科学诸多范式与取向中的合法性问题。主体建构是一种视角、一个解释工具,也是一种方法论取向,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认识论倾向。主体建构以现象学关于主体意向性与意义建构的论断为认识论基础,以理解社会学为理论源泉,试图理解关于同一社会现象在不同主体的视角下的不同的意义。主体建构的目的是对这些不同的意义进行差异性理解、过程性理解与情境性理解,并以此解构垄断意义与固化意义,寻求社会现象的多元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之中内涵的“物象化”与“物化”的区分构成了有效理解生活存在方式的基本框架。在商品社会的生活面前,人呈现为一种生产者与所有者的无个性的“常人”形象,而生活外在于人独立存在。对此,学术界大量存在着对生活以观念“错认”这一主体向度的物化方式来加以认知,而物象化这一存在论的客体向度一再被遮蔽。通过揭示拜物教包含着物象化与物化的双重向度,才能够真正把握到构成当代人生活的三种统治形式,即资本、自由民主与形而上学。而瓦解这些统治形式的道路则需要以“实践辩证法”的态度,在“张力”中拆解资本以及为资本存在所作的制度与意识的保护机制,这无疑是生活的基本智慧。  相似文献   

16.
黄昆 《天府新论》2021,(5):143-152
1900—193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权更迭和思想激荡的特殊时代。这一时期,由日本传入的“迷信”一词,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历经三次社会建构,而个体、群体和政党依次充任三个时期的建构主体。从“迷信”话语建构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清末新政时期是“迷信面相”的呈现阶段;五四时期是“迷信”话语的阐释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是“反迷信”的实践阶段。从“迷信”话语折射出的思想冲突来看,“中体西用”和“崇尚西化”构成知识分子认知冲突的内在逻辑,而国家权力不仅可以限定“迷信”的指涉对象,而且在舆论宣传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迷信”话语建构的历史趋势来看,其内在逻辑不以权力干预而转移方向,而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调适的社会语境下,沿着既往思想路径循序渐进和逐步升华,最终内化为人们思维意识和语言表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政策议程设置研究旨在揭示某些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背后的动力机制.传统研究秉持客观主义取向,忽视了社会问题与政策议题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建构属性.通过社会建构论视角的引入,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将涉及“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政策议题”三个阶段,它在本质上是一个主观诠释与意义赋予的互动过程,意义竞争的获胜者能够最终进入政策议程.以话语为媒介,从行动者、情境和策略三个维度来考察我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议题的社会建构逻辑,体现出结构与能动要素、宏观与微观视角的结合,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得以颁布的因果机制.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本文就此谈一些看法。一、应用科学理论,优化教育思想传统型的教育思想,把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存在着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四种倾向。这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是极为不利的。活化课堂要求我们建立如下观念:1.强化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发生认知冲突,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主动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2.重视学习规律的研究与应用现代…  相似文献   

19.
李莉 《理论界》2008,189(3):122-123
科学接受是认知主体的一个认知状态。在科学接受中认知主体对理论的归纳评价取决于其认知情景,即背景知识、背景信念等。主体的认知情景因素为主体的科学接受活动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参照标准。本文详细地论述了主体的认知情境中的各种要素与科学接受活动的关系,并结合科学史的实例来说明其对科学接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方顾玮 《江淮论坛》2013,(6):157-162,177
回顾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正在批判、吸收、继承中进行整合与超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形态,这就是走向文化诗学视野的比较文学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和而不同”是文化诗学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而从比较、对话到融汇则是文化诗学理论建构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