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疑问词移位参数上 ,英语是正值 ,汉语是负值 ,这势必影响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成功设定 +wh-移位参数值。因已有研究显示中国具有高级英语水平的学生受其母语的影响 ,不能设定英语 +wh -移位参数值。为完整揭示中国人在英语学习各阶段对这一知识习得的规律 ,笔者以处于英语学习中间阶段的大学新生为对象 ,通过假设拟订测试题目 ,考察其对英语疑问词移位的习得。结果发现学生虽对疑问词移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却不能完全正确地运用这一语言现象的基本规则 ,这主要归结为汉语语法知识的负面影响。建议在一开始学习英语疑问词移位时 ,就应对英汉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给予充分注意 ,以求正确地运用英语疑问词移位规则  相似文献   

2.
英汉两种语言都涉及疑问词的运用,但由于英语在疑问词移位参数上取正值,汉语选取负值,因而疑问词在两种语言中呈现出不同的句法特征,归纳性的对比研究将对参数的研究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3.
关于汉语原位疑问词的允准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移位说”认为疑问词本身是算符,逻辑式移位到辖域位置;“原位说”认为疑问词是变量,由处于辖域位置的疑问算符约束并赋予其疑问性质。近年来,国外语言学界对韩语、德语等语言的研究表明,量词或焦点阻隔原位疑问词的逻辑式移位。本研究探讨了汉语原位疑问词的阻隔效应现象,认为疑问词在向辖域位置逻辑式移位的过程中受到弱式量词或焦点的阻隔,弱式量词具有焦点的特征;阻隔效应是“移位说”强有力的事实依据,“原位说”无法解释与阻隔效应相关的语言现象。跨语言的证据表明,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不能作为“原位说”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英语并列疑问句中,存在着ATB(Across the Board)移位现象。汉语作为Wh in situ的语言,不允许疑问词提升。但是通过对实际的语料分析发现,在汉语某些宾语前置的话题结构中,同样存在着ATB式移位。文章通过分析这些结构的句法特征和生成机制,证明了在汉语中同样存在着ATB移位现象,并通过对比不同语言中话题化结构的特点,进而证明了ATB移位具有跨语言的普遍特性。  相似文献   

5.
制图理论是从功能范畴上对短语的结构构型进行研究。在汉语特指问句中存在不同类型的话题和焦点。左缘结构上的话题包括整体—部分话题、悬挂话题以及左移位话题。其中整体—部分话题和悬挂话题属于基础生成的话题,左移位话题属于非基础生成话题。汉语特指疑问句中焦点分为两种形式,即,“‘是’+原位疑问词”、“‘是’+前置的疑问词”。其中,“‘是’+原位疑问词”类型属于基础生成焦点,“‘是’+前置的疑问词”类型属于非基础生成焦点。从话题与焦点在特指问句中的分布来看,话题位置高于焦点位置,基础生成的话题要高于非基础生成的话题,基础生成的焦点要高于非基础生成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首先分析了逻辑式移位存在的4种证据:优先效应、疑问词论元/附加语不对称现象、选择限制和弱跨越效应;然后指出其存在的理论问题和经验问题;最后应用阻隔效应检验了原位WH词的移位情况,认为WH副词在逻辑式移位到辖域位置而WH名词没有移位。  相似文献   

7.
除了表示疑问,汉语疑问词还可以用作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都/也”投射为功能语类DistP,疑问词在推导过程中经过[Spec, DistP]获得逐指解。疑问词处于是非问句、正反问句、祈使句中或受否定词或情态副词成分统领时为存在量词。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是非问句作从句时可以不表示疑问,说明疑问句都有非疑问用法。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反问、设问和祈使等非疑问用法主要由语用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8.
以英语中的do-支撑现象为研究对象。当疑问词为句子宾语时,疑问句的生成需要do-支撑的作用。当疑问词为句子主语时,do-支撑则不能出现。这一句法分布是特征核查和经济性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宾语的关键区别在于主语的格具有核查标句词短语的[uT]特征的能力,经济性条件决定了do-支撑不可出现;而宾语则不具备这一核查能力,因此do-支撑成为必须。简单疑问句和复合疑问句都可以从这一角度加以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9.
首先分析了逻辑式移位存在的4种证据:优先效应、疑问词论元/附加语不对称现象、选择限制和弱跨越效应;然后指出其存在的理论问题和经验问题;最后应用阻隔效应检验了原位WH词的移位情况,认为WH副词在逻辑式移位到辖域位置而WH名词没有移位。  相似文献   

10.
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只有通过WH-移位操作,才能得到特殊疑问句的最终形式。移位后产生的疑问句有缺位语迹,移位的成分仍保持相关的形式特征且移位具有无界性。但移位受岛制约现象的制约,岛制约现象的成因主要有最小连接条件、毗邻条件、空语类原则等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1.
在最简方案框架内,对英、汉、朝Wh-问句[+WH]特征进行核查,从而可以对WH-移位与原位的合理性给予具有新意的解释:WH-移位与原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WH]特征在生成过程中核查阶段不同.  相似文献   

12.
wh-指代至少发生在两个层级上,即结构层级和语义层级,wh-指代规则为句式转换创造足够的结构和语义空间.结构与语义转换空间的扩展遵循语言的聚合及组合关系规则,同时为Wh-问句具有开放性特征提供可行性过程依据.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中的特殊疑问句用途广泛 ,但结构多变 ,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难点。本文根据英语特殊疑问句的形态结构特点 ,将它们分为七类。第一类为基本式 ,第二、三、四、五、六类为基本式的复杂化 ,第七类则是基本式的简化和转化。  相似文献   

14.
遵循Chomsky最简方案新框架精神并基于Hicks关于空算子的假定,设定英语Tough句包含一个附带DP成分的空算子结构,空算子带有格和WH特征,内嵌DP成分带有格特征。通过一致关系特征核查,Tough句中的非解释性特征一一删除。借助空算子的搭桥作用,与Tough句相似的特性形容词空算子结构的生成也得到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疑问是人类语言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与英语疑问句的整齐划一相比,汉语的疑问句显得形式各异。两者之间的差异是由两种语言疑问特征的强弱参数不同造成的。汉语中的句调问、是非问、正反问和"可VP"问是弱势疑问特征在不同的句法位置采用不同的句法操作手段实例化形成的表面现象,四者虽然有不同的形式,但有相同的本质,可以推导出来。通过一般疑问句生成机制的研究,可以重新梳理汉语疑问句的亲疏关系,将特指问和选择问归为词汇特征疑问句,将是非问等四类归为句法特征疑问句;并且可以解决诸如"可VP"问的性质、"呢"的属性等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末的20年间,美国政坛围绕英语官方化以及唯英语运动和双语教育的论争搞得沸沸扬扬,一般认为该运动的实质是美利坚民族主义的张扬和宣泄。美国白人统治阶级巧妙利用西方启蒙主义和种族主义,将其作为转移视线、瓦解阶级斗争意志的工具,从而揭示了该运动的深厚思想渊源和群众基础。美国不需要为英语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动句式是英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型。主要表现为动词使用主动语态,外论元不出现,动词后必须有副词修饰。关于中动句的生成过程,主要有两派意见,即移位法和词汇法。前者认为中动句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名词短语的移位;后者则认为中动句在词汇中形成。本文坚持移位解释法,但认为利用最简方案来解释英汉语中动句的成因比管约论框架下的分析更经济合理;并且还可以解释中动句中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一是解释中动句中副词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则是解释中动句表层主语为(non_argment)非论元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 (表现在词缀、词汇、称呼、俗语、谚语、隐喻等方面 )反映了英语国家中性别歧视问题。这些现象是由历史、社会、心理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2 0世纪 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对性别歧视语言进行了诸多改革 ,使英语发生了许多变化。笔者进行了一个旨在研究这次运动对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学习者的影响的调查 ,认为语言改革只是一种表面的变革 ,只有现实生活中女性地位提高了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才会彻底消失。  相似文献   

19.
再谈女权主义与英语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歧视是英语及其它许多语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数十年来越来越引起女权主义者的不满和抗争 ,也引起一些有识之士和出版部门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剖析 ,探讨英语性别歧视的根源以及近几十年来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或女权运动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加强高校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迫切之举。以需求分析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实施策略,以期实现校园英语文化的效用最大化,起到优化教育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