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最重要的战场,只有不断转变观念,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方法;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正面战场”建设,提高主流网站的凝聚力与感召力;加强对网络草根舆论的引导与管理,防范敌对势力的渗透;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的能力与积极性;加强网民媒体素养教育,提高网民的素质,我们才能掌握网络宣传的领导权与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交锋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的网络民粹主义由民粹主义思潮与网络技术融合衍化而成,是现实社会因素和网络技术赋权交互作用的结果。如任其发展,将可能带来弱化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约和谐网络生态建设,甚至销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风险。应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挑战,需要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理支撑,强化对重点对象的思想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不断完善网络社会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3.
雷宏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22-24
互联网技术呈广泛普及势态以来,“网络社会”逐步形成,不同主体间的互动样态及社会关系样态都随之发生变化。网络空间作为大众主观意识的重要阵地,如何在其中占据有利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已成为全球性安全议题。各类现实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新时期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建设工作面临着诸多外部冲击与挑战,主流引导力量亟需巩固,有必要进一步顺应网络空间特征,重新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权。现结合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及话语权建设必要性,对当下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论述,并提出对应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4.
网络已成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高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做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预防和化解工作。一是统领全局,加强思想引领与意识形态把控,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二是综合发展,提高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三是主动出击,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6.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防范化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和挑战过程中,法治的作用不可或缺。强调以法治路径促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契合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日益增长的法治诉求,它体现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与法治建设的内在统一性。通过实施网络法治,有助于基于法治逻辑更好地规范网络媒介本身的自由信息传播、促使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实现良性互动、有效应对因各种跨国网络信息流动而造成的网络安全威胁,从而在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的基础上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在实践维度上,要充分体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中法治路径的优势,必须坚持“依法治网”,切实消除各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隐患;坚持“依法办网”,不断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阵地;坚持“依法用网”,使网络技术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大增量。 相似文献
7.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成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前沿和主阵地.网络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挑战:网络信息碎片化解构主流意识形态一元性,网络主体多元化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性,网络空间个人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凝聚性.如何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命题.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技术、制度、治理能... 相似文献
8.
9.
《中州学刊》2016,(6)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网络文艺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给网络生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文艺作为文艺的一种新形式,由于其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规模大、传播快、受众广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在思想传播和价值导向功能上较之传统文艺有着更大的影响力。网络文艺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且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表现得更为紧密。正确把握网络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不仅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迫切需要,更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现实要求。只有坚持以中国精神为导向,以内容建设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依托,以党的领导为保障,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网络文艺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移动网络的普及扩展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和优越性.但是新媒体信息的庞杂性与即时性,削弱了国家对社会舆论的管控力度,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边缘化,给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治理增加了难度.随着新媒体技术升级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工具,网络上逐渐形成了西强...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空间的拓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实力的提升.为此,我国应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与创新,提升文化整合的能力,以开放的姿态参与网络对话.同时,面对不可避免的网络文化冲突,应保持理性自主,既要固守已有的网络阵地,又要不断扩大自身的网络影响,进而在网络文化的多元涌动中,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坚守人民性的价值取向,运用开放、自主、正当的策略,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散播于多元化的网络文化之中,使大众积极地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向传媒领域纵深发展,智能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传播技术,并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信息生产样式和传播格局,隐蔽且巧妙地发挥着意识形态功能。智能传播时代下,算法推荐的倾向偏颇、深度伪造的虚假难辨和虚拟情境的过度沉浸都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诸多挑战。为此,必须对智能传播加以科学引导和合理利用,通过加快主流媒体发展、加强平台运行监管和提升主体媒介素养,实现智能传播与思想引导的融合共进,切实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者们围绕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提出背景、主要内容、主要特征、重要价值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基本概念厘清、基本内容构架、研究视角拓展、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从研究内容、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三个维度明确未来研究的着力点,展望未来研究的增长点,以期推动该议题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 相似文献
14.
网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辟出新战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责任制,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整合平台、内容、人员等资源,及时调整对策,强化领导力量和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5.
郭超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5):99-105
精准化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目标旨向,大数据的强劲赋能为达成精准治理目标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以思维为先导、以技术为根本、以实践为抓手,是推进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精准治理的三重向度.就思维向度而言,关键要坚持创新思维、整体思维、靶向思维、动态思维;就技术向度而言,关键要利用大数据预测技术精准防患潜在意识形态危机、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精准满足网民思想文化需要、利用大数据推送技术精准传播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利用大数据还原技术精准追查不同治理主体责任;就实践向度而言,关键要精准实施治理方略、精准优化治理机制、精准打造治理团队、精准净化治理环境.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重地、高地,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培育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的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当前,学界和理论界围绕信息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大意义、面临挑战、对策优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实质性成果,但现有研究也存在时代性研究跟进不及时、学科视域相对窄化、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坚持结果导向、整合研究方法、加大创新力度是今后该课题研究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思潮,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缺失有一定的弥合功能,但也隐含着种种不确定性。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具有强化政府执政权威合理性的政治功能、重塑民族精神的激励凝聚功能、社会运行的调控功能和社会发展的整合功能。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内容空洞化和内在建设的不足决定其意识形态功能的两面性和不可预测性,甚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是一种负效性。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对于当代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及意识形态的重建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安全的精神内核,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校作为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只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立德树人的本真要义、坚持包容引导的重要方法、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等基本原则,方可取得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制胜密码。 相似文献
19.
多元化文化背景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而党中央的文化建设政策也让我们发现,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已成为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从物质基础、群众基础以及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探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工作是当前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生产和交汇的前沿阵地,尤其需要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深入研究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是科学判断工作形势、制定积极应对举措的必要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