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西部农业特色小镇建设试点的调查表明,中西部的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显著促进了中西部农村的产业振兴、城镇化进程以及农民的就业增收,但也存在滥用特色小镇概念、盲目建设问题,并且多数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化基础较为薄弱,运营过于依赖乡村旅游,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产生了房地产开发倾向。应深刻理解中西部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和农业特色小镇的性质,厘清政府与企业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角色,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特色小镇概念,建立更清晰、可量化的特色小镇创建和认定指标体系,科学开展特色小镇的评定和管理工作,推动农业特色小镇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坚持以农为本、三产融合发展原则,严控房地产开发,促进中西部农业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小镇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确保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是其发挥战略作用的关键。深刻领会国家政策意图、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建设的本质内涵,至关重要。特色小镇建设,特色产业应是建镇之基,人的城镇化是建镇的落脚点,而文脉传承则是特色小镇发展之魂。  相似文献   

3.
自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而兼具产业融合、文化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特色小镇利用产业特色和集聚效应,借助特色文化包装,以旅游体验为基础的全新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镇的建设应以"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模式,实现以"产业为支柱,旅游为基础,文化为核心"的运营机制。茂名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4.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特色小镇是产城融合、人文与自然融合、创新与传统融合的包容性空间载体。特色小镇的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目标,统一于城乡融合发展。我们以"嵩口模式"为例,在剖析、传承和再造乡村文化民俗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通过集聚和利用乡村资源要素发展特色产业,将台湾先进理念和管理、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现代要素引入乡村,能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汪霏霏 《江淮论坛》2022,(1):157-162
从农业庄园到农业特色小镇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之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条可行路径。这条路径将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农民增收方式、农村生活方式和乡村治理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和生产生活生态的全局性变革。庄园作为发挥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功能的重要区域,是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核心孵化区,也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全链条,实现集约化三产融合功能的示范区域。现代庄园经济是以现代农业和生态为基础,因地制宜对特产资源和乡土文化进行挖掘与优化,延展产业链条,使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享,形成城乡互动的农村产业综合体。可以说现代农业庄园是农业特色小镇的核心区和雏形,距离农业特色小镇只有一步之遥,有合适的环境适当加以引导,从庄园到小镇的模式可以成为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可行道路。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探寻乡村的出路问题理应成为社会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是由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学家们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当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背景下探寻乡村出路的时候,一种新的乡村发展理念能否在历史上的乡村建设运动给予我们的启示与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这两者的聚合中得以培育,这将成为新形势下乡村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新乡村治理理论视野下的以乡村诸要素“现代性”培育为核心内容的乡村社区建设运动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一个较为合理的社会学解释。  相似文献   

7.
刘荣争 《学术探索》2007,3(2):88-93
《独立评论》是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创办的一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政论性刊物。以《独立评论》为平台,一批著名学者对当时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乡村建设问题即是一个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独立评论》周围的知识分子从研究中国乡村问题入手,思考中国经济发展之路,提出一些解决中国乡村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并对当时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不同的看法,引起时人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质疑。综观这场关于乡村建设的论争,它所反映的其实是知识界对处于内外交困的中国乡村社会发展道路的不同观点,而其中通过发展城市和工业化来救济乡村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8.
虞浩  喻和文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10):221-228
以运动休闲和促进健康为特色的体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载体.在体育小镇建设热潮下,如何实现体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值得深思的重要议题.研究认为:消费集聚是体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集聚与消费集聚相伴发生、互为依托,体育小镇在实现产业集聚的同时还需实现消费集聚;在体育小镇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区位优势、人口集聚程度、基础信息设施及多元化消费业态等要素.要实现体育小镇的消费集聚,应依托区位优势,实现运动休闲人群规模化集聚;强化信息化水平,提升消费体验感与消费质量;构建多元化消费业态,增加消费机会;拉长运动项目产业链,优化消费结构;构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改善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30年代,以梁漱溟为主的乡村建设派在山东邹平进行乡村建设实验运动的过程中,以恢复中国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以道德建设为重点进行乡村建设,对乡村建设运动产生了双重影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王欣瑞 《天府新论》2009,(6):126-129
新闻媒体与民国社会史的研究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热点,但《大公报》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大公报》是民国时期影响广泛的报刊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公报》以深切的人本关怀精神,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做了大量报道。它呼吁关注民生,主张政府参与,并在乡村建设运动高潮期间推出《乡村建设副刊》,为乡村建设事业创造舆论平台。《大公报》既反映了时人关注的社会焦点,也起到了为乡村建设运动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今天解读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11.
高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古迹极其丰富。目前,在高州境内已发现各类文化遗迹315处,居于全省县级首位。这些文化遗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磨砺,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了解这些文化资源,既可为有关科研、宣传、教育、文化等研究人员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又可为旅游事业提供有关的文化景观,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为发展高州经济服务。因此,开展对高州境内的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有计划地开发高州的文化资源,已成为高州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9(5):198-202
出于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和复兴中国的责任感,中国社会学社成员积极地参与到乡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他们对乡村建设的主要意见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以李景汉等社会调查家为代表,主张对农村社会状况做系统的调查,为复兴乡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准备;一类是以许仕廉、杨开道为首的乡村建设派,他们是乡村建设运动的支持者和实践者,认为乡村建设运动是符合中国社会利益的全面民族自救运动;还有一类是提出"都市救农村"理论的吴景超、陈序经等人,他们认为以都市救济农村,以工业救济农业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13.
蒋宝麟 《浙江社会科学》2013,(1):17-25,33,155,156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领域之一。对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一直以来受到史学研究范式和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影响,其评价标准出现从"革命"到"现代化"的转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进行的同时,当时知识界关于乡建运动的思想论争也随之而来。返回历史语境之中,探求时人的思想言说,可以发现乡村建设运动中的"革命"和"新旧中西"等问题的原初涵义及其对现实评价所产生的影响,以此揭示出研究过程中历史语境与现实关怀的互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高州木偶戏是广东古老地方戏剧之一,因"琢木为偶"而得名,又名"鬼仔戏",其源起于福建布袋木偶并结合当地民俗文化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广泛流传于高州的30个镇、街道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州木偶戏是木偶和道情戏的完美结合,具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2006年高州木偶戏先后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章着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以高州木偶戏保护与传承为个案,通过对其形成地高州市的田野调查来揭示目前高州木偶戏生存发展现状,探讨当代社会语境中高州木偶戏保护与传承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民国乡村建设与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的探索和实践,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热潮中,以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各派,通过投身于乡村运动,主要从乡村社会重构、知识下乡、乡村工业化等方面对中国农村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具体实践,其理论思路和实践经验教训至今仍可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可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王欣瑞 《天府新论》2009,(1):129-133
从社会、文化方面探讨民国乡村建设思想勃兴的背景是一种新的视角.国民革命中农民运动促使乡村建设者开始重视农民组织和农民自觉性的问题,这是引发乡村建设思想勃兴的最重要社会因素;中国传统的乡村情结和西方实用主义理念是影响乡村建设思想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实用主义理念对乡村建设思想的勃兴起了催化作用,并且为乡村建设实践引入了具有现代化性质的科学指导方法;始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乡村情结",让人们试图从乡村中找到民族复兴的契机和起点,这种思路有利于创造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现代化改造道路.民国乡村建设思想勃兴的社会、文化因素探源可以对当代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潘泓君 《南方论刊》2010,(11):22-23,3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高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工业经济是高州的支柱产业经济,工业税收是高州的主要经济来源,最根本的思路就要按科学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增强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才能为新一轮发展抢占先机。本文拟从如何推进高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问题谈谈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蓝天 《南方论刊》2012,(5):84-85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高州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高州市新的领导班子提出了"高州兴旺,我的责任"的新理念。本文分析了"高州兴旺"与"我的责任"的关系,提出了实现"高州兴旺,我的责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荆蕙兰  梁俊 《北方论丛》2007,3(3):91-9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中国乡村严重的危机,首先由民间力量发起了一场以救济乡村为直接目标的乡村建设运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这一建设过程一直持续到抗战时期,平教会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将平教会放到整个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中进行考察,可以探析其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利用各种有利的社会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实验区、乡村建设运动和南京民国政府等方面起到了桥梁、示范、推动和辅助的作用。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平教会是无法实现其参与乡村建设最终目的的。  相似文献   

20.
2016年7月1日,三部委提到将在2020年的时候,培育出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同年10月份,住建部公布了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的名单,山东省有7个小镇入选;2017年8月份公布的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中山东省又有15个小镇入选。本文从介绍特色小镇内涵、发展历程以及建设的基本原则入手,结合山东省特色小镇的发展和培育现状,探讨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以期能够对山东省特色小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