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利用乌克兰危机,聚焦欧洲和印太两大战略方向,加紧推动北约新一轮战略转型,不仅激活冷战结束后一度濒临“脑死亡”“肌无力”的北约组织,还重新赋予其“东进”印太、遏制中国的战略使命,通过扩大北约“全球干预”战略功能,试图构筑一个“以遏华为目标,由美国主导,以印太和欧洲盟伴为羽翼,东西呼应、两洋联动”的全球安全架构。目前,美国在推动北约“东进”印太方面,已促成亚太四国作为“邀请嘉宾”参与北约峰会和外长会,形成“北约+亚太四国”合作机制,升级日韩为“定制合作伙伴关系”,并力推北约在日本设立联络处和北约合作网络防御卓越中心,强化北约在印太地区的实际存在。美国推动北约“东进”印太是为了应对印太地区的大国战略竞争,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达成控欧遏华弱俄、震慑朝伊的多重目的,其在策略上重点采取了外交诱拉、舆论鼓动、机制塑造和身份认同等手段,以形成北约“印太化”和印太盟伴“北约化”,达成“东西对接、双向奔赴”的局面。美国推进北约“东进”印太势必引发地区内国家关系复杂互动,冲击中国周边战略环境,破坏基于自由、和平、繁荣的亚太地区秩序,给中国运筹大国关系、经略周边、维护领土海洋权益以及维持地区和平稳定带来多...  相似文献   

2.
联盟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关键支柱。随着美国国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拜登政府着眼于构建印太复合联盟。印太复合联盟综合了联盟和同盟的属性,包含联盟构成圈层化、联盟议程多元化、联盟目标制衡化和联盟基础弹性化四个维度。印太复合联盟的产生主要基于分担霸权护持成本、发挥盟友主动性、重塑联盟关系和减少地区国家对“印太战略”的抵触等考量。印太复合联盟以美日韩印澳和欧洲主要盟友为“内核”,东南亚和南亚中小国家为“中间地带”,太平洋岛国为“外围”,综合了安全、经济和地区治理议题,借助议题合作的方式制衡中国,在所谓“民主”价值观下突出意识形态弹性化。美国构建的复合联盟导致印太地区内出现功能相似但成员相异的“平行体系”,加剧地区阵营化态势,还使地区公共产品俱乐部化,甚至与地区国家的需求出现错位,并引发治理冗余和治理失衡并存的现象,削弱了地区国家的获益前景。  相似文献   

3.
海域态势感知是美国国家安全和海洋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印太战略”的持续推进,美国积极推动构建美国主导的、地区盟友和伙伴参与的印太海域态势感知网络。在美国加强对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美国在印太地区强化海域态势感知布局也呈现诸多新的特点,包括地理范畴上从聚焦东南亚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岛国拓展、抓手上从偏重军事安全向打击非法捕鱼转向、力量运用上更加侧重海岸警卫队。美国相关布局将提升其对中国的海域态势感知优势,为其强化对华海上围堵、搅局印太海域治理、离间中国与地区国家关系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4.
随着美国“印太战略框架”的突然解密,美印之间的关系走向变得非常明朗,印度被美国视为遏制中国的重要伙伴,而近期美印之间军事合作的升温,更应引起中国的警觉。在此情况下,中印关系的走向变得更加复杂,将在边境、经贸、战略合作、海路安全及区域合作等五个方面呈现出新特点。对此,中国应积极应对以确保国家战略安全。  相似文献   

5.
印太战略主要体现了美国以"点"带"面"、"以海制陆"和"战略对冲"三重地缘政治逻辑。为推动渐进式台独,台湾蔡英文当局积极加入美国印太战略,强化美台关系,充当美国战略支点,争当美国印太海权盟友;同时,坚持以"新南向政策"对冲"一带一路"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态势,岛内经济社会陷入困境,致使民进党在"九合一选举"中大败,此外,蔡英文当局加入印太战略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对抗性,导致地区安全局势脆弱化;最终,引发地区国家的"示范效应",加速了美国印太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美国为了维护自身霸权地位以及盟友的安全,正在极力构建一个多边合作体系框架。随着印太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亚太和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并影响着域内格局的走向。东盟地处"印太弧"的中间位置,是印太战略中的关键一环——是澳大利亚、日本及印度的"纽带"。本文则通过东盟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地位、东盟作为一个地区组织的选择、东盟内主要国家态度及东盟在功能性领域的发挥进行解读。试图通过分析找到一条围绕"印太"概念中东盟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岛屿地区是美国地缘政治结构的组成部分。作为“印太战略”的始作俑者,美国基于自身战略利益,不断丰富“印太战略”框架,打造各种版本的“印太战略”。拜登上台后,着力对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升级“印太战略”。在地缘政治结构的影响及“印太战略”升级的背景下,拜登政府竭力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打造并完善“蓝色太平洋伙伴”,借以对中国进行强有力的制衡。作为一个制衡中国的联盟体系,“蓝色太平洋伙伴”是美国在“海洋自由”原则驱动下的海洋扩张活动或实践,主要目的是维护其海洋霸权。未来拜登政府将推动“蓝色太平洋伙伴”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朝着更加实体化、机制化、军事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美韩同盟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轴辐式”同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地缘价值及战略地位依循美国政界人士对韩认知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发展样貌,从特朗普执政时期的“漠然轻视”到拜登总统的“高度重视”鲜明地印证了这一点。韩国试图从美国手中收回战时作战指挥权,彰显了其谋求“战略自主性”的尝试,美国基于全球战略的通盘考量,则期望美韩同盟突破仅限于朝鲜半岛的适用范围限制,向更为广阔的亚太地区乃至印太地区拓展,不断激活和增强美韩同盟的“战略灵活性”。韩国的安保战略时时陷入谋求“战略自主性”与“对美依附性”之间的两难困境中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9.
韩美同盟在军事安全、经济科技等方面正发生根本的转型。促使韩美同盟转型直接的原因主要有美国挑起的中美战略竞争,美国加速实施“印太战略”,朝鲜半岛的内生变量等。韩国的地缘战略和外交路线正在由“安美经中”转向“安美经世”,从过去单纯的“美主韩从”转变为引导、利用美国为其成为所谓“全球枢纽国家”的目的服务。韩国的国家整体战略指向加速西倾,并与美国及其主要盟友伙伴走得更近,中美韩三角关系愈加失衡。美国正在借俄乌危机加快打通北约和印太两个同盟板块,促使北约对接遏制中国的使命。韩国处在东北亚棋眼的地缘位置,类似于乌克兰在欧洲的地缘区位,韩国应在“齐楚”之间寻求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10.
地区秩序由地区权力格局、地区制度格局和地区规范格局共同构成。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西方国家在太平洋岛国地区实施“印太战略”,通过权力投射,巩固了地区军事与安全控制力,增强了经济影响力,促进了地区抗疫合作,使得西方主导性上升与地区权力格局外源化;通过机制构建,构建了以其为主体的地区安全机制网络,还建立了若干西方俱乐部式小多边主义机制,使得地区机制的排他性增强,地区制度格局复杂化;通过话语叙事,建构了一套西方式话语叙事体系,为其提供“合法性”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对该地区的介入,并将这套话语叙事体系与海上安全介入等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这些变化共同对太平洋岛国地区秩序产生影响。不过,该地区秩序的长期走向还取决于多类行为体的复杂作用与互动。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权力转移时期,大国权力竞争日益加剧,守成国家会如何对付与自己势均力敌的新兴国家?这是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回答的现实问题。超竞争制衡是守成国家在超竞争情境下应对目标对手挑战的综合策略。在超竞争态势下,为获得领先对手的战略优势,守成国家偏好从实力地位出发,采取威慑、竞争与制衡的综合性对策,以发挥战略工具的最大化效能,实现对目标竞争对手的压制。美国印太战略把中国作为首要竞争对手,蕴含着超竞争制衡的逻辑,集综合威慑、极限竞争与复合制衡三位于一体,使中美关系呈现出选择性对抗、全面性竞争、有限性合作的多维特征。本文的结论是,美国对华战略的超竞争制衡态势将长期化,但是鉴于双边关系的超级复杂性、脆弱性和敏感性,中美双方应保持理性一致和战略克制,需要正视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现实,需要超越消极竞争,探索建立“护栏式机制”,努力构建一种积极和良性的竞争关系,以保持战略稳定,避免出现关系失控。未来中美关系会在震荡中维持“斗而不破”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李枏 《云梦学刊》2023,(1):37-46
自拜登执政以来,美国一直延续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对台政策,将台湾问题置于“中美全球战略竞争”的大框架下,掏空“一个中国”政策。拜登政府在积极发展美台双边关系的同时,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并积极为台湾地区拓展“国际空间”,使其尽可能加入国际多边机制。不仅如此,美国国内政治也在严重干扰中美关系,加剧台海局势升温,台海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在加大。一旦中美两国无法建立有效管控分歧的机制,台湾问题将随时成为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挑起中美战略竞争和俄乌冲突背景下,韩美同盟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给东北亚地缘安全形势增添了新的变数。当前,东北亚地缘安全结构逐渐失衡,正处在重塑或重组时期,由于韩国受到陆权与海权两方面势力施加的影响和冲击,拜登政府上台后韩国承受的地缘政治压力会更大。韩国尹锡悦保守政府将“强化韩美同盟”作为第一外交原则,并构建韩美“全球全面战略同盟”。在战略上,韩美同盟已与美国的“印太战略”实现了对接,强化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并对北约打开了合作之门。韩美军事同盟的指向正在发生改变,已不局限于朝鲜半岛,而是开始面向东北亚、“印太”乃至全球,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地缘安全战略上,韩国应该在陆权与海权势力之间保持中立或动态平衡才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印度和日本都是中国的邻国,且三国都是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经济体,彼此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相互连接、融合,共同利益广泛,进一步加强合作,对三国以及亚洲、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印日两国与中国在相关领域都存在分歧或矛盾。如果印日合作加深,势必会影响中国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在“印太战略”背景下,印日两国签署了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多个合作协议,对中印、中日等对外合作产生了较大影响。贸易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和利益纽带,关注印日贸易合作现状、发展潜力和趋势,有助于了解印日关系的发展动向。从目前贸易合作状况看,尽管印日贸易有互补性,贸易关系发展相对稳定,但贸易额并不大,还存在竞争性以及贸易摩擦等问题,在短期内要大幅度增加贸易额十分困难。但如果印日正确看待中国,并与中国共同构建新的合作机制或者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不仅可快速扩大共同市场,促进贸易往来,而且可以进一步深化三国及本区域的贸易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日本政府于2013年制定《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其外交战略处于不停顿的变化中.试图与国际海洋秩序对接的"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是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细化与延伸.在东亚历史海域推进的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经历了北向延伸至北冰洋和北极圈、在东北亚海域和东亚海域步履维艰、在东南亚海域遭遇"东盟共同体"的对冲、在印度洋海域与印度捆绑向东部非洲推进的动态变化历程.从安全共同体理论角度来看,它是冷战思维延续的产物,还不具有安全共同体的构成要素.从其措辞的细微变化看,其由"战略"向"构想"暗转的原因,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6.
2000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开始减速,这是周期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9·11”事件造成了美国经济“硬着陆”,冲击是休克性的,经济影响则是短期的。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因美国经济衰退而明显减缓。由于各国降息和扩大财政支出、美国军费剧增,以及低油价和低通胀等因素,2002年美国和全球经济将出现复苏。但各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很不平衡,机遇与挑战互现。美国“新经济”经过调整仍有极大发展和扩散空间。欧元现钞流通,远期将与美元形成竞争格局,近期汇率仍处窄幅盘整。日本经济低迷症结在于结构。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较好,应把握入世良机,加速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自冷战结束后,美国多次利用自己强大的实力和威望组建“自愿联盟”,即通过构建临时目标而组建超国家行为体,提升集体行动的“合法性”,增强政治威势,在实现上述目标意图的同时获取自身成本—收益的最大化。2019年7月,由于美伊关系持续恶化,美国以多国油轮在海湾遇袭为由,组建新的“自愿联盟”——波斯湾护航联盟,该联盟后升级为“国际海洋安全保障构想”(IMSC)。此次联盟成立过程缓慢,盟友响应寥寥,且实际运行效果远不及美国初始期望。本文系统分析了波斯湾护航联盟从发起到运行的全过程,剖析了该联盟的工作机理与运行成效,揭示了美国既想借助联盟增加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又不愿意为盟友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矛盾心理。本文认为,美国在印太地区会进一步沿用“盟主霸权意志输出、盟友共担地区安全风险”的联盟路径,我们对此既要高度警惕、积极应对,也要客观看待联盟优势并加以学习吸收,优化我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8.
以加拿大学者麦克菲尔提出的“电子殖民主义”为理论框架,在文化帝国主义语境下,对“电子殖民”理论进行追根溯源.通过对“电子殖民”与全球“美国化”以及资本一体化两方面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电子殖民”现象,剖析了美国作为媒介巨头,如何利用自身强大的文化产业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文化殖民从而掌控世界市场、世界贸易和自由流通消费以攫取巨大的经济、政治利益的事实,揭示了新时期文化帝国的媒介殖民之道.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阶段全球经济失衡并非临时性失衡,而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分工格局长期演变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其得到美国与东亚之间贸易—资金双重循环的支撑,具有长期性与持续性。在这一双重循环中,中国作为部分生产过程的最终聚合地和资金循环的重要中介,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短期内,由于美国“市场提供者”的地位难以改变,发达国家私人资本对顺差国的产业转移以及“美元体制”的存在,全球经济失衡可以维持,不致造成严重的破坏性后果。正因为如此,相关政策调整不能仅限于中美之间,需要在全球贸易与金融领域中展开多边磋商与协调。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LexisNexis全球新闻在线数据库的样本计算分析,呈现近十年来“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规模倾向、议题框架、产业分布和全球共现。针对合作国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图景,结合“文化影响力”这一接轨国际的国家评价指标,从中发现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国际传播现状,进而探讨“一带一路”作为经济合作框架为激活文化地理扩散链路、发挥文化在地对话效力、担当文化市场参与驱动和拓宽全球文化共享空间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契机。因此,应主张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愿景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平台,接轨全球文化市场趋势,将文化影响力的切实提升与文化经济的细分开源通盘布局,在文化生产对话、文化扩散传播、文化贸易合作和文化消费共享等路径中生成、赋能、承载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