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边疆治理中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关于认同整合进行研究,事关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文章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错位以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对于多民族国家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统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国家统一、国家安全、国家治理的大事。民族团结教育的使命、实践路径等有利于促进“五个认同”,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民族团结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央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和实践有助于消解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失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娜 《北方论丛》2022,(3):45-52
国家认同具有多维内涵,其中政治认同是构建国家认同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多元文化语境下港澳青年面临身份认同的困境、本土意识的异化与极端、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西式民主认同的挑战等四方面的现实困境。对国家的政治信任、社会支撑系统、政治合法性、内地青年对港澳青年的态度是影响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构建的重要因素。从政治制度建设、组织工作、教育培养、文化价值重塑等四个层面可有效提升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4.
现代国家认同是公民对人民主权实现的方法、过程与结果的认同,它既是公民身份与现代国家交互的塑造机制,又是对国家治理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体认结构,这种认同在为公民提供本体性安全的同时提升了国家聚合力。在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化正成为新时期国家认同的"解码器"与"凝合剂"。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语境、实践逻辑与全球视野为国家认同提供了新的基础。城镇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建构,应遵循"基础依据—范式转变—展开图式"的实践逻辑,实现以"价值—结构—秩序"为中轴的开放性国家认同,通过对认知思维、制度系统、政策模式、交互方式以及信任结构等支撑机制进行协同性调整,引导认同范式的社会化转向。  相似文献   

5.
普瑞敏 《理论界》2012,(5):95-97
民国时期加强了对于西南边疆的经营和治理,以其完成民族国家建设的任务。本文通过民国时期对云南经营的探讨,从交通通讯网络、国家认同形塑、民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评估民国西南边疆经营策略的成效,并进一步探讨民国时期西南边疆的经营策略对于建立统一政治行政体系和国家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家政治符号在边境传播是构建合法性的有效工具,边境地区通过“政治现实符号化”和“政治符号日常化”的连接,使边民的国家认同在边民与国家政治符号体系的交流互动中建构起来。通过国家政治符号系统围绕“理想政治模式”在边境地区展开的合法性叙事,将以制度认同、政策认同、身份认同等方式构建边民的国家认同。边境H县国家政治符号传播的整体情况较好,党政领导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思想上很重视国家政治符号的宣传工作,政治符号传播的场域较广,种类也较为丰富,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国家政治符号的宣传方面突出重点,该县边民对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国家政治符号关注度和认可度较高,对中华民族和国民身份的认同度较强,能够较为自觉地捍卫国家利益,对祖国的繁荣富强认同感较高。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提升:拓展国家政治符号在边境传播的场域,创新传播的媒介与载体,充分利用边境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定边民的政治信仰,持续贯彻落实兴边富民政策增强边民的政策认同,增强基层治理效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依靠和保障,二者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和相关性,政治制度的良善、进步、成熟与否关系着国家治理的方向、水平和能力.从卢梭的政治制度论来看,国家治理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基于民族特点,依靠法治,依赖制度文明,增强政治认同.这些原则实际上是对古今中外国家治理普遍规律的精辟概括,也是对人类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与中国共产党当前提出的治国理政理念高度契合,对我们今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移动互联发展与"网生一代"成长同构背景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治理效能以守护国家主权和政权的极端重要性,开始进入国家治理基本场域。在话语垄断转向现代认同的网络生态场域,多元主体竞争、协调、赋权、分发、选择、反馈的互动流互构了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生产结构、传播结构与认同结构。在市场经济逻辑、传播逻辑、草根逻辑与适当计算逻辑等多重逻辑冲突下,主流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生产层面的场域结构和正负向结构、传播层面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结构和分发-接收结构,以及认同层面的认同群体结构和知识基础结构等多重结构失衡困境。基于结构-行为的互动理论,从多元的互动强化与调整、算法技术的价值适切平衡、强化认同的知识基础和转译界面等方面,寻求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结构重构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谷禾 《学术探索》2007,(6):34-37
国家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有着密切的关联,国家制度结构下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直接影响着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国家通过开展民族工作和实施民族政策,建立公民"民族成份"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而从制度上建构并确立了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国家认同教育是一种培养公民对国家形成稳定认同感的教育形式。国家认同教育具有维系国家稳定性存在和个人本体性安全的价值。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交织、价值多元化和单边主义交错的复杂时代趋势,国家地位受到冲击,国家认同教育面临着一些困难。为应对这种变局,新时代国家认同教育有必要从国家的制度性优化、社会的公共性赋予和公民的反身性筹划等路径来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1.
技术嵌入治理不仅改变了效率,而且影响了结构。作为科层结构中的夹层,界面是技术整合与制度整合有效叠加的治理新平台。从权力、资源与认同三个维度来建构界面治理的分析框架,从治理整合的流变分析界面化整合的特征,发现治理界面能够有效整合纵横部门权力、强化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提升受众的治理认同。实践中的治理界面因其权力的可视化机制、资源的菜单化机制以及认同的精准化机制,实现了治理中的有效整合,成为技术嵌入治理的关键场域。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政府经历了两个转型历程,即从服务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以及从服务型政府到现代治理体系的转变。借鉴亨廷顿和徐湘林的政治发展分析框架,本文认为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根本上是推动意识形态变迁和民众认同需要的结果,从服务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则更多地受到地方政府理性追求影响,而从服务型政府转向现代治理体系则是政治领导层偏好和战略意志的结果。而对于时下所热烈讨论的现代治理体系,除了学者所倡导的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融合的合作治理网络以及强化国家现代制度体系建设外,本文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党的权力组织结构建设,同时要重塑党的公信力和国家权威,由此奠定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组织基础和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3.
秦汉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折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均有重大变化。然秦汉想要实现从家—国秩序到国—家秩序的调整,一方面需要完成政治制度与社会组织的社会表征之改变;另一方面,则要完成意识形态的社会心理认同。具体而言,秦汉政府主要通过从公平性法律到普适性法律的法律认同、从封邦建国到郡县治理的行政认同、从"以吏为师"到"儒术独尊"的学术认同等诸方面的建构最终完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认同,达到了建立统一国家、统一天下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国家意识不等于国家主义,也不同于爱国主义。国家意识有着完整的结构,包括国家认知、国家认同、国家期待。现代国家是公民国家,公民是国家的主体。现代公民的国家认知、国家认同、国家期待应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国家认同的实现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了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国家认同,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特点,文章分析了当下在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从三方面对国家认同在大学生思政教学中的价值意蕴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纵深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属性对国家治理主体需要的满足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国家治理价值,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价值的深层次论证与进一步要求。国家治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同步增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治理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国家治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目标价值、内容价值、主体价值、方法价值、发展价值,引领价值信仰、夯实认同基础、培育时代新人、汇聚治理合力、推进守正创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治理价值充分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7.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起步时间晚、起点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薄弱,增加了政治改革和社会转型的伴生风险,加剧了社会结构性失衡,国家认同问题渐趋显现。现代化是一把利弊皆有的双刃剑,就其消极影响而言,现代化社会转型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系和社会治理效能呈现失效态势,给国家认同带来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并不是现代化的有无、快慢,而要着眼于提升国家的制度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这才是解决国家认同危机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问题的困境是如何实现既不能通过民族的"同质化"来强化"国家认同",又不能因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削弱"国家认同".为此,本文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入手,分析"民族认同"问题困境的原因,思考建构公民化国家(社会),探索"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路径,即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我国的国情,通过诸如:深化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改进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合民族意识、提升民族素质;不断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等途径来达成.从而,实现发展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缩小民族之间的事实上不平等的差距,培养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529名广州社会工作者的截面数据进行样本分析,发现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教育与高质量社会治理影响密切关联。以高质量社会治理为被解释变量,以社会工作专业及其在职培训为解释变量,以职业认同为中介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稳健性检验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对社会工作者的高质量社会治理和职业认同产生较强的推动作用,进而提升和重塑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创新教育模式和内容、提高社会工作者在参与高质量社会治理中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谢立忱 《新疆社会科学》2012,(1):73-78,141,142
当前席卷中东的大乱局具有深刻的认同内涵。从超国家层面讲,主要表现为阿拉伯民众对以色列和西方国家强权行为的负向认同、阿拉伯青年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正向认同、阿拉伯人的共有认同;从国内层面讲,主要包括"弱势群体"认同、部落和族裔以及教派认同;从国家层面讲,主要体现为国家认同的十分脆弱及难以维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