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革命词语有一个从俄式革命话语到毛泽东革命话语的演化过程。后者在延安时期通过对一系列词语重下定义,面对底层群众和精英分子,构建了一套整体性的、具有巨大覆盖面的革命话语系统,从而占据了近代中国的道德制高点。中国的革命词语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今天时代环境变化了,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浪潮每天都在改变着中国和世界,面对前人留下的思想和文化遗产,需要探索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女性的身体形塑不仅是身体生物性的还原.改造女性身体的“弱种”隐喻是近代中国社会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影响下将“保种强国”目标投射到女性身体上的实践.打造女性身体的“进化”象征既是全球范围内女权主义兴起的结果,更是近代中国一次次政治运动和思想文化启蒙对女性身体的规训.随着全球化风潮和消费主义的兴起,女性开展了对身体“时尚、健康和美”的塑造,国家话语和政治话语在“摩登”符号面前现出弱势.总之,一个近代中国女性的身体承载了那个时代的世界大势,同时又被中国社会的特定需求所改造.  相似文献   

3.
“国民”与“阶级”是近代中国竞争性建构的两种政治身份话语,从历史事件与话语建构相关联的视角进行分析,旨在发现两种身份话语的更替机制及其背后的历史机运。甲午战败后,晚清知识精英迅速引入国民身份话语,统合传统四民秩序解体的中国社会,以助益推翻帝制并打破传统君民等级关系。然而,随着民国建立之后共和的流产,国民身份话语失灵,转而建构阶级身份话语。阶级关系最初由清末革命派用以讨论民生问题,在共和实践失败后为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所借用。国民身份话语失灵带来了失望与不满的情绪,重新强化革命派早期提倡的社会革命,孵化出以“阶级”为名的政治身份话语,并在共产国际背景下进入中国革命话语。“国民”转向“阶级”的政治身份话语,始终裹挟于反抗压迫与追求富强的革命浪潮,为此后社会动员与革命的实践及制度分途奠定话语基础。  相似文献   

4.
与现有解释不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火燎原)作为防微杜渐的自警话语,其负面语义曾长期是社会层面的主要内容。该词主流语义由负面到正面的转变以1930年毛泽东对其运用最为关键,但在当时效果并不明显。这种转变更多是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对自身革命意义反复确认的影响。尽管该词的负面意义一直是运用主流,但近代国人对该词中抗争、砥砺等积极因素的突出却越发瞩目。而且,先于毛泽东,国民党早在国共分裂之初就不断以此说法敌视和污名中共革命。这两点或许可以拓宽理解毛泽东提出该话语的某种思路。其一经毛泽东提出,便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命题,旗帜鲜明,并最终得以实现。这提示我们,通过对革命话语做社会化透视,可以丰富革命认知的图景。  相似文献   

5.
丁玲的思想和创作“向左转”后,她曾有的女性话语立场并未被革命话语立场所遮断,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仍有延续,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这时的女性话语已不同于“莎菲时期”的女性话语,它以潜在的、变形的方式存在;丁玲塑造李子俊女人形象的过程就是在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之间摇摆的过程,两种话语交错出现使得李子俊女人形象更真实传神;丁玲此时的女性话语立场虽较“莎菲时期”逊色,却仍显其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哲学的历史发展》(雍涛著)一书,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武汉大学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组织一批专家撰写、出版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丛书》之一。全书27.6万字,共8章。第1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青年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第2章为“中国革命运动的兴起和毛泽东哲学的萌芽”;第3章为“中国革命特殊道路的探索和毛泽东哲学的形成”;第4章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毛泽东哲学的多方面展开”;第5章为“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与毛泽东哲学的进一步展开”;第6章为“从新  相似文献   

7.
“集中”是中国无产阶级的“特出的优点”(也有说“本身的一些重要特点”、“自己的特点”、“特殊的优点”等,文字不同,含意一样),这似乎已成定论。但每当我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无产阶级优点(特点)的论述时,总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毛泽东同志没有把“集中”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特出的优点”呢?难道是毛泽东同志还没有发现这个“优点”,或一时疏忽?我不以为然!且不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国革命》)为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之经典论著,就是在十四年前,毛泽东同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下简称《阶级分析》)一文中就有过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现代产业工人)“集中”的提法。毛泽东同志说,中国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之所以做了民族革命运动的主力,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他的光辉实践和理论创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在国际共运史以及世界历史上都将永放异彩。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这一“结合”理论,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得到了发扬光大。因此,坚持和学习毛泽东的这一“结合”思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创立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思想基础张葆文,李继准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是走“城市中心”的道路,还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个问题从本质上说,是由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但是,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内不是别人,而是毛泽东发现和创立了农村包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革命词语有一个从俄式革命话语到毛泽东革命话语的演化过程.后者在延安时期通过对一系列词语重下定义,面对底层群众和精英分子,构建了一套整体性的、具有巨大覆盖面的革命话语系统,从而占据了近代中国的道德制高点.中国的革命词语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今天时代环境变化了,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浪潮每天都在改变着中国和世界,面对前人留下的思想和文化遗产,需要探索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一、毛泽东关于国家政权理论的形成和成熟毛泽东很早就明确提出:“非得政权则不能发动革命,不能保护革命,不能完成革命。”(给察和森的信)并对中国革命夺取政权的理论与实践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以后在所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比较系统完整地回答了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领导和前途等基本问题,从而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尖锐地批评了陈独秀…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农民问题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毛泽东的农民问题理论,是在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经过艰苦探索而创立起来的,它的形成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一、大革命时期是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的萌芽阶段1924年到1927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运动声势浩大,席卷全国,人们通常把它称为中国的“大革命”.20年代前半期,毛泽东把主要精力放在从事工人运动上.对于中国的农民问题,他虽然从农民人数众多这一角度觉察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但总的来看,由于他没有实际接触过农民运动,因而对中国的农民问题还缺乏具体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逐步加深了对农民地位的重要性和工农联盟意义的认识.1925年初,他对韶山一带农村情况进行了调查.是年秋,他到广州主持国民党宣传部工作,并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从这时起,他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和领导农民运动中.1925年11月,他在回答“少年中国协会改组委员会”所提问题时明确地说:现在注意研究农民问题.此后,毛泽东一直把农民问题作为探索中国革命的一个中心问题.在北伐战争过程中,湖南湖北等地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农民阶级显示了巨大的革命力量.革命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诗语和他的政治学说在审美理想和实践风范上有着难以分剖的内在联系。他的诗语不仅形象、灵动和优美、雄强地展示着他政治美学的内涵,而且更深刻地透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内涵。“鲲鹏”这一诗化美学具象作为毛泽东权威意志的诗学基调,始终雄劲灵动地贯穿在毛泽东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线索之中。在毛泽东理性和情感世界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鲲鹏”这一艺术美学具象,所蕴含的有关中国革命和革命文学全新的审美经验和感受,是准确进入和把握毛泽东乃至中国革命的情感史和理性史的一把神奇的钥匙。  相似文献   

14.
李妍妍  郭莹 《江汉论坛》2023,(5):108-113
20世纪初“劳动话语”在中国兴起,其所具有的丰富政治意蕴来源于19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从20世纪初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报刊杂志上的“劳动”话语表述,将“劳动”视为社会底层民众“专属”谋生方法与身份标签;将“劳动”提升为社会及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并进而成为劳动阶级争取社会平等权利的关键词。社会舆论围绕“劳动”概念内涵展开论争。从“劳资争议”到“阶级战争”的话语变更,标志着下层劳动者阶级意识的自觉,改变了“劳动(劳工)问题”的解决方向;关于“劳心”与“劳力”的价值论战,反思并挑战了传统中国社会权利的归属与分配。“劳动教育”的传播与实践对劳动阶级的觉醒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百年前劳动话语在中国的兴起,是新思想新观念冲击旧的社会制度赖以存在的意识形态的过程,是劳动大众尤其是工人阶级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过程,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建立工人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正>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以特有的姿态探索着中国革命的正确路线,胜利地完成了长征.毛泽东在1935年曾论述:“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今天,红军长征仍铭记在人民的心中,并在继续深化其印迹.一、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曾经历两次历史性转折,“一次是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北伐战争失败后,我党从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6.
俞祖华 《天津社会科学》2023,(2):156-165+176
五四运动与中共创立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转折年代。觉醒年代的先驱者尤其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内部旧式革命与外部新式革命的思考,促成了中共创立前后革命话语的转换:从“中产阶级主其事”的“中等社会革命”“法国式革命”到以民众为主力的“国民革命”“俄罗斯式革命”;从反对清王朝的政治革命到“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再从“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发展到反帝反军阀的政治革命的两次转向;从民主主义革命话语到“即行社会主义”话语,进而认识到现阶段“仅能行向国民革命”即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话语传播则从启蒙者的“革命”精英话语转向“到民间去”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17.
《湘江评论》(以下简称“湘评”)是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中主编的著名周刊,一九一九年七月创刊于长沙;对湖南革命运动起过巨大的作用,在我国报刊史乃至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湘评”的主要文稿几乎都由毛泽东所撰写,因此,它为我们研究毛泽东的早期政治思想提供了一条“捷径”。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民主与科学毛泽东是在祖国风雨如磐的时代开始政治意识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其时,中国社会政治的特点是封建专制统治已经破败,民主共和又尚未建成,愚味黑暗依然笼罩神洲大地,科学曙光又在东方破晓。时代在专制与民主、迷信与科学、黑暗与光明、倒退与前进、反动与革  相似文献   

18.
"革命话语"作为曾经高度符号化的叙事话语所蕴含的明确的政治倾向性和强大的意识形态宣教功能,使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并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中国革命文艺的主导话语形态.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文化土壤的变化使得"革命话语"开始发生转向.在21世纪以来的中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中,"革命话语"正鲜明地转向更...  相似文献   

19.
<正> 晚清的“文界革命”,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对当时的散文革新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使那个时期散文的创作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可是,多年以来,学术界从未有人对它进行探索。因此,晚清“文界革命”是怎祥兴起与发展的,在创作上有什么特色,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至今面目不清。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文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文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和它同时兴起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一样,是同晚清激烈动荡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着的。甲午中日战后,困难当头,瓜分之祸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周扬、成仿吾文论的湖湘文化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周扬、成仿吾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湖南籍文学理论批评家,他们文论所体现的注重社会政治功利的价值取向和权力话语方式等特点与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学统、湖南人“霸蛮”的文化性格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湖湘文化造就了他们文论的基本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