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地域气候适应性建构的角度分析冀东地区的石木结构住宅,并以长城沿线的兰成沟村为研究对象,借助田野调查、问卷收集、图解分析等方法,分析冀东地区传统石木结构住宅的气候适应性建构演变过程,总结该地区住宅在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住宅的演变过程进行解析,提取传统石木结构住宅的被动性气候适应性建构策略,解析引发其演变的内在因素,从室内空间变迁、功能匹配组织、空间路径系统、材料组织建构四个层面对传统石木结构住宅和新建住宅的气候适应性建构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冀东地区传统石木结构住宅中具有许多气候适应性建构智慧,但这些气候适应性应答设计逐渐消失,极大地弱化了住宅对室内物理环境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阳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适应地域气候条件,形成了以"十三间头"作为典型单元的独特建筑文化.研究选取六石街道横塘村为例,在文献史料与现场测绘的基础上,结合软件模拟与实地测试,从村落规划和民居单体两个层面分析总结其在适应本土气候方面的空间特征与构造措施,为现代绿色乡村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客家古民居的装饰形态和材料选择讲究与环境气候相适应,目的是减小风雨潮湿对装饰构件的侵害。有效延长装饰构件的使用寿命。通过对桥溪村古民居的实地考察与分析,发现工匠对装饰细节上的工艺处理非常实用;装饰材料就地取材。装饰形态因地变化,装饰细节繁简灵活。本文从适应环境气候的角度,分析、总结了桥溪古民居在造型、工艺、材料应用上的一些理念和技术细节的成因,阐述了客家传统民居装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建造方法,力求为当今新客家民居的建筑装饰提供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对云南省布朗族传统村庄老南东村的现状交通体系进行分析与评价,预测老南东村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与交通的关系,分析老南东村传统干栏式民居在当下交通发展下的适应性,并根据其现状交通体系的特点,尝试总结我国山地小聚落台地式建筑布局的交通组织模式在满足交通规划体系条件下的适应性,这对当今传统村庄发展下的交通规划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峡地区民居建筑艺术,是在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下,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历时数千年创造出来的,它凝聚了当地山江特有的灵气和岁月的精华。通过对三峡区域的地理环境、历代移民与民族迁徙状况、商业贸易所带来的影响等因素的分析,试图揭示三峡民居文化形成及其演变的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探究传统居住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联系,为现代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傣族文化的多重影响下,传统布朗族民居建筑的形制发生了改变,这一由传统民居向现代民居转变的过程正逐步受到学界的关注。论文以云南芒景地区翁基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布朗族民居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建筑材料与建房风俗等方面的深入调查与分析,总结其发展变化的动因与趋势,以期对澜沧地区民族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石晓冬  黄晓春  高雅  张佳怡 《城市》2023,(5):105-113
本文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提出的以“风险”为核心的决策理论基础,辨析了国际前沿适应理论,总结了国际机构适应性规划框架,分析了主要国际大城市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案例,明确了适应性规划的五项重要内容。这五项内容包括:气候变化趋势分析与预测、风险与脆弱性评估、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适应性规划策略和适应性规划实施。提出了“预测-评估-规划-实施”的“四部曲”式气候适应性规划技术路线,构建了系统完整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技术体系。在具体应用上,首先以北京为研究对象,对北京市域范围内气候风险区划及适应能力进行全面扫描,进而构建全方位、多险种的策略体系;然后进一步将视角从市域深入社区,并在社区尺度探索人与建成环境并重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方法;最后在首都核心区进行具体实践。基于以上探索性研究,提出北京在城乡规划体系中体现气候适应性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新疆吐鲁番地区生土村落民居进行地域性解读,选取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典型新老村落民居进行对比分析,在介绍村落区位气候、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完整呈现古村民居的建构材料、平面及主要功能布局情况,总结其乡土营建智慧和村居更新中的问题,分析得出新材料的引入、功能生活的"现代化"转型及平面形态的固化生长是地域乡土村落更新的主要异化表现,并以此为基础,对当下新农村建设与保留传承多样性的生土村居特征协同之策进行探索思考。  相似文献   

9.
四合院的民居文化形成来自社会的演变,政治和历史对民居文化具有重大的影响。风水学说、民俗风俗、宗教思想等对四合院的构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在现代装饰中,很多设计师会选择将装饰艺术融入传统民居建筑,让传统民居建筑更具现代意义,也能让人们更好地感悟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建筑理念和人文底蕴。因此,以装饰艺术和传统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和造型进行分析,探讨装饰艺术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建筑"开启"(opening)要素为切入点,以苏州地区原生的乡土民居为依托,对乡土民居中的"开启"要素在长期适应气候与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应变模式,及其调节微气候环境的被动式策略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并借助生物气候学的研究方法,将各气候因素分解,研究"开启"所特有的地域性气候应变模式、技术策略及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自2010年震后,玉树藏族传统民居为外界人们所熟知,随着玉树地区的重建,现代城市建筑文化被引入,导致当地藏族传统民居日益遭到侵蚀而锐减,民居文化的传承面临危机。本文从营建技艺的角度,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玉树地区通天河流域和南部囊谦县典型藏族传统民居的墙体进行测绘、分析、归纳,旨在首先为玉树地区藏族民居墙体营造技艺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其次为当地建筑文化传承和新地域建筑的创作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全国范围内民居营建技艺的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颗印"是云南滇中地区的典型民居,以昆明及其周边地区为代表,整个云南省均有分布。本文以云南大理诺邓村中88号和127号民居为代表,分析该地区的"一颗印"民居的平面形式,建构技术做法及特色与常见的"一颗印"民居有何异同,以期对云南"一颗印"民居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对地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建筑创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苗族聚落及村寨建筑在我国传统聚落和建筑中独具特色,建造体系成熟,蕴含丰富的地域适应性营造技术和绿色经验,极具研究价值。以位于黔东南地区的岜沙苗寨为例,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俗文化等方面对岜沙苗族聚落及村寨建筑的地域适应性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传统聚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以及对适应地域环境的现代绿色建筑的营造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时至今日,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尽管逐渐克服了"假古董"肆虐的阶段,但是如果所谓的"风貌整治"仅仅只留下物质躯壳,取消民居本身的居住生活功能,进行简单的功能置换,面对量大面广的民居建筑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而忽略居住本质的做法,笔者认为同样是不可取的。文章通过对建水古城范围内以生活为主的传统民居进行住户访问及田野调查、归纳分析,依据住户居家需求、物质形态调整,结合空间分类提升,以南正街112号民宅生活功能延续更新为例,依据不同类别的各自情况提出相应的更新应对方法,从而得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适当策略可使传统民居生活功能得以延续更新的设计尝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民居特色的传承,已经不局限于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模仿,而是逐渐转向对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生态经验的借鉴.本文试图深入发掘川东民居的地方性营建特色,通过从整体聚落组织到个体空间形态的梳理,探讨川东民居是如何由"形态"向"状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王闻道 《职业时空》2009,5(6):147-148
北京门头沟地区的川底下村是现存的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四合院民居建筑群,整个村落具有浓厚的传统建筑风格。文章从建筑布局、空间利用、装饰手法等方面对该民居群的建筑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侗族传统聚落在有限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运用独特的生态自然观,获得宜人居址。本文以山地隘口、河谷平坝两种不同类型侗族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与数值模拟等方法,归纳其适应地域气候的规律及经验。研究表明,山地隘口聚落与河谷平坝聚落选址及空间布局的气候适应性各有特点。山地隘口聚落以山地地形为气候适应前提,通过地势高差调节微气候环境;河谷平坝聚落以“背山面水”选址作为获得良好聚落方位的前提,通过合理布局建筑朝向及街巷空间适应当地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9.
甘青地区民族多元、文化多样,乡土民居极具高原特色。文章基于当地乡土民居建设现状,分析乡土风貌保护困境,指出本土适宜技术的缺位、居民主体地位的丧失以及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淡化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乡土民居传统文化应与现代绿色节能技术相融合,以便满足当前民居生产、生活、生态的多重需要,文章从空间、技术、文化3个方面提出乡土民居风貌保护与传承的整合设计策略,并结合设计实践,探讨单一设计要素的新旧衔接以及各要素协同整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森林文化体系下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以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及俄罗斯族为代表的各少数民族因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产生了形态各异的传统居住方式。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对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产生异同的原因,并总结出森林文化体系下相近的自然环境特点、多民族融合的聚居状态,以及相通的宗教与精神信仰使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特征,进而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少数民族民居的地域性创作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