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沈从文小说属于一种诗化的欲望叙述,表现为城、乡对立背景下欲望释放的内在统一,其间女性被指派为超越性的向度,构成男性生命力普遍萎缩的对比性力量,改变了男性在欲望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这使得沈从文小说对于理想人性的建构表现出明显的女性意识,而其对于现代人性的文化批判也由此具有了性别的意义。这种连接身体美学的欲望品格,不仅参与了现代小说欲望叙述格局的构建,甚至参与了对文学现代性的反思,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曹辛华 《社会科学辑刊》2023,2(2):180-189+241+239
当前关于民国旧体文学的研究 日益兴起,但尚未有研究\"民国旧体文学史\"建构问题的论著出现.根据已有的文学史建构与撰著的方式,应当从历史纵观、分别横剖、综合研究这三种研究方式入手来建构民国旧体文学史.这不仅是对\"五四\"以来流行的文学观念的反拨与修正,也是对20世纪90年代提倡的\"打通古今\"古代、现代会通\"等学术思潮的回应与实践;不仅可以补充与拓展近代文学史领域,为近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提供新思路,还将为民国新文学史的研究提供参照,以真正实现现代文学史专家一直要做到的\"原生态\"研究设想,刺激现代文学研究思维新变.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建构有利于诊断、发现与纠正当前文学史研究、撰著的误区,从而为现当代旧体文学史的建构以及当前\"现当代诗词入史\"的争论等问题提供解决路径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称一生到老都属于中国,而且强调是中国小说教会了她的创作,她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是《中国小说》,满怀深情地介绍中国小说并诚挚表示对中国小说对她哺育的感谢。她的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关于中国题材的,或与中国有关,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从她的创作成就、对抗日战争文学的贡献、对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成就的清醒认识和对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等角度,论述赛珍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1933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很多文学史论著都提到了1933年的特殊意义,从历史当事人的叙述和评价中也可以看出这一年的文坛涌现了不少非同寻常的事件和现象.1933年前后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格局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1933年可以成为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间参照点.  相似文献   

5.
“神性”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生命意识范畴的支柱之一,是沈从文极力推崇和书写的艺术精神。“自然神”和“巫神”两位一体的神性空间使湘西世界成为一个“泛神”的世界。它的产生既是湘西“地域边缘”的自觉体认,也是“文化边缘”者生命理想的主观流露,彰显出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想象和探索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诗歌史上,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很有影响和特色的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面貌的一个新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爱情诗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本文通过题材的创新与深度、反思和表达的情感重心、现实创作观与浓郁文学色彩的并行等三个方面,对《长恨歌》的文学史意义重新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研究中的“史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史研究,需要从文学的基本特性入手,体现 出文学史家对于文学发展规律的见识 。文学史家自己必须是文学鉴赏和批评的行家里手。对于作品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语言风 貌和文体形式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尤其要有洞察能力。要超越进化、退化的层面理解文学的 变迁。历代鉴赏家、批评家的观点及选本在文学传承和革新中有过积极的影响,因而具有历 史意义。文学史的史识还应该在史实的基础上体现出文学史家的主导意识,这种主导意识包 括时代精神和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8.
重写中国文学史,如果纳入唐诗传播研究的材料,可以从生活环境的诗化对唐代诗人身心的滋润、产生良好传播效果的诗作激励唐代诗人创作更多优秀作品、诗人之间诗歌传播过程中的诗艺切磋、追求传播效果促使新生代诗人出现四个角度更清晰地揭示唐诗发展的原因;可以破解一些文学发展中尚未解释清楚的文学现象,如唐人选唐诗少见杜诗、唐诗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可以更准确地评价文学史上的一些诗人或文学团体。  相似文献   

9.
满建 《兰州学刊》2014,(3):200-202
施蛰存的心理小说以现代心理科学为基础,对性欲心理、性变态心理、怪诞心理、女性心理等复杂多元的心理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从而拓宽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展示了多层次、多侧面的精神空间。施蜇存的探索,对中国小说现代性的确立,对人们认知自身的精神世界,对心理小说创作本身,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歌词以语言为载体,诉诸思想情感,反映社会变迁,拥有其他文体不能替代的文学价值,理应纳入文学史叙述范围。但是长期以来学界有意无意的漠视、偏狭的文体划分传统,导致它失去了应有的文学身分,被排斥在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视野之外。基于对现代歌词在文学史中的缺席与在生活中的风靡之间的强烈反差的思考,本文认为有必要在考察缺席原因的基础上对现代歌词与诗歌的关系及其文化功能进行细致分析,以明确现代歌词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民国视野的出现,不仅有重要的史学意义,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史学上,民国在时间上的确定性,为未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一种断代考察的可能;作为一种用空间结构文学史的新范型,可以帮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回到正常的时空结构之中;而作为一个中性历史空间,可以避免现代抽象空间对人和文学丰富性的压制,从而可以最大可能彰显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丰富性。作为一种方法的存在,民国为文学史研究加入了空间维度,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打开了丰富局面。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甚至宇宙的空域背景中考量“五四”新文学,其学术意义便是突破从时代角度考察文学背景的单一性思路,并可整合文学中的地方色彩、“福斯泰夫式的背景”以及“都市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命题.文学的空域背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作品展现的具体场景都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但又有着原则的区别和鲜明的学术界限,它是指文学构思和文学写作中的空间因素和地域因素,承载着并通过不同方式呈现出某种文化、思想乃至政治的内涵.五四新文学的空域背景,就是新文学家在构思乃至文化写作中作为背景起着某种参照、召唤作用的空间和地域因素,这种空间和地域因素往往带着相当浓厚的文化内涵、思想意味乃至政治寓意.  相似文献   

13.
龙文玲 《学术论坛》2006,(5):132-135
汉武帝《李夫人赋》并非如学术界所说的作于元鼎四年或元鼎六年,而是作于元封三年之后、太初元年之前。《李夫人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悼亡赋,其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在赋史上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梳理相关文献,对班昭<东征赋>的作年与主旨进行考证,证明<东征赋>作于永元七年;<东征赋>的主旨不是班昭随子东征经历的记述,而是欲以此赋诫子曹成为官应具之德、应做之事,以不负朝廷重托.<东征赋>在创作题材、体式与风格上皆突破了汉代女性文学的陈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作品中建构国家形象不仅表现为一种文学事实和现象,其中还蕴含了颇为丰富的理论命题。以之观照新时期文学具有突出的方法论意义。新时期文学以建构国家形象、表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由此深化对文学政治性和审美性二者关系的理解。新时期对文学史的重写是在充分考虑到文学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之后,从多重视角对民族国家话语的形成进行创新性的理论审视。国家形象以建构民族国家话语为主要内容,以国家形象建构作为考察对象的文学史研究可以对民族国家话语建构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基于国家形象的根本特点,文学史研究需坚持历史性与审美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张业松 《社会科学》2008,(6):178-182
<叔叔的故事>创作于1990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解读.就其在新时期文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文学史意义而言,该作品通过对两代人.尤其是两代作家的共同经历的反思,不仅以其表现形态上的高度复杂化体现了时代的文学变迁,而且以其达到的意识层次,宣告了新时期文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7.
任竞泽 《学术探索》2010,(2):133-137
总集的编纂与中国古代文体学密不可分,是文体分类、文体理论批评以及文体形态深化研究的渊薮。宋人总集编纂的繁荣与成熟,在中国诗文选本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样,宋人总集编纂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上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文学史上的文学运动、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等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已有颇为可观的规模,光是文学史著作就已写出了二百多种,现代文学史研究还有需要开拓新领域。即使以往多有涉猎的领域,也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6,(2):92-96
清代楹联经历了从清初的体式齐备到中晚期全面鼎盛的发展过程。清初至清中叶发展态势较明代繁荣,但是从作者分布的社会层次、地域范围、作品留存下来的数量看,整个态势不能称之为蓬勃发展;道光、咸丰至同治、光绪时期才是清代楹联的全盛期。清代楹联作者时空分布可以说明清代楹联的演变历程、发展状况,以及历程状况后面的深层原因。清代楹联作者的地域分布范围类似于清代文学家地域分布的最大范围,在人数上,各地域的楹联作者数与其文学家数成正比。清代楹联兴盛在江南,是江南文风、学风、书法鼎盛、园林艺术发达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雷纳.韦勒克是文学史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渊博学者,他的诸种著述都体现出了其对于文学史理论与实践的透彻研究,从而对于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的观念演进与书写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