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诉讼制度中实行民族语言文字原则,是指各民族公民有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诉讼活动的权利。它是我国民族平等政策在司法制度中的体现。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诉讼原则,是民族平等原则在人民司法工作中的体现.青海省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区域,除汉族以外,还有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蒙古族、保安族等35个少数民族约186.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63%.藏族、蒙古族、土族不但有本民族的语言,而且有本民族的文字;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等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因此,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在我省具有特殊的意义.既体现了各个民族在诉讼活动中的一律平等,又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诉讼参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障公民的诉讼语言权利,我国《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了“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均未对此原则的内涵进行细致且符合法律本意的解释。新疆司法机关具体执行该原则的某些做法或不利于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或有违诉讼原理从而影响司法公正。新疆地方立法机关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从法律上建市完善的法务翻译制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新中国在语言文字立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指出在加强语言文字立法工作时,应当正确处理有关的民族关系问题,即要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原则,依据宪法规定,坚持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依法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执行职务时使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自治权,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以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在祖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都历史地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在历史上对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促进祖国历史的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时期,对于促进各少数民族和整个国家的进一步繁荣,尤其如此。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的组成部分——民族语言文字问题,一直认为,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字方面应当享有平等权利,享有使用和发展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这是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的体现。这一政策,是写入我国的宪法当中的。毛泽东同志和我们党的其他领导人对民族和民族语言的社会地位、作用及其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之一,它的颁布试行有力地加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民主与法制是民事诉讼法的核心 属于民主原则的有:人民法院对于诉讼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保证诉讼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第5条);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两审终审、公开审判、合议和回避制度(第8条);各民族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民事诉讼的权利(第9条);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对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第10条);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7.
杨杰宏 《学术探索》2023,(8):114-119
中国多民族文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是交融共生、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民族内部的不同民族之间在文体、题材、语言、思想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交融共生的关系。我国各民族人民通过文学架设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桥梁,沟通了不同民族间的心灵,促进了边疆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国家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多民族文学交融共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同步同构的,随着各民族文化间的学习互鉴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牢固树立中国多民族文学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关系重大,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一部弘扬中华民族凝聚精神的力作──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民族史学理论问题研究》童敏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多的民族为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着统一的多民...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不是一般民族学意义上的民族,而是古今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它不仅包括今天我国的56个民族,而且广义上也包括历史上活动在中国版图的许多古代民族。因此说,中华民族是我国古今民族在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既包容了各个民族的发展壮大,也包容了各民族的此长彼消,相互吸纳,以至相互混合。因此,中华民族这个集合体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论述,不妥之处请赐教。 一、中华民族起源的统一性和多源性 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多元论与一元论,本土说与外来说之争。近几十年来,中国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发展和研究否定了一元论与外来说,肯定了多元论与本土说。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是我国民族多元的共同体。这个概念虽然是随着近代中国各族人民日益自觉地结成整体,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应运而生的,但其历史渊源和非常悠久。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事实上已经逐步形成为日益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各民族共同培植的中华民族意识也逐渐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绵延开来,成为我们创造、捍卫中华文明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当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候,应当继续大力增强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中华…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国家,汉族是主体民族,其经济,政治,文化都很发达.新疆自古就是我国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互相学习语言的优良传统.现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少数民族要想发展只靠本民族语言是不够的,在学好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必须努力学习国语即汉语,才能提高民族的素质,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实行"双语教学"克服语言障碍,有利于共同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哲学思想发展史》前言宝力格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蒙古民族在政治、经济、大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显著...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少数民族对于在民族社会发生的、能够凸显本民族成员之间文化联系和情感认同的内部事务所享有的自主管理权利,具有法律原则和法律权利的双重属性。权利的主体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聚居少数民族,客体是本民族内部事务,包含自由权和请求权两方面内容。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规范路径实现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管理。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在权利保障的过程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客观诚信与主观诚信的对立统一问题——以罗马法为中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本文力图揭示客观诚信与主观诚信在罗马法和现代各国民法典中的对立统一 ,并运用社会契约论解释了两种诚信之统一的前提。本文证明 ,罗马法史上最早的诚信都是客观的 ,到了古典时期 ,诚信才分叉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分别在诉讼和物权两个领域发挥作用。罗马人的诚信观念具有宗教起源以及斯多亚哲学的世俗起源。在古罗马的诉讼制度中 ,现代诚信原则的裁判诚信功能不仅由诚信诉讼承担 ,而且由许多制度承担 ,由此可见 ,现代诚信原则是多源产生的。本文还揭示了诚信诉讼便利当事人诉讼、方便法院办案、降低诉讼成本的功能 ,并基于主客观诚信统一的立场 ,就设计未来中国民法典中的诚信条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已经确认的民族有56个,其中少数民族55个。从遥远的古代开始,在这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就生息繁衍着这众多的民族,她们用各自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尽管从历史的视野看,中国民族关系史既曾经历过辉煌灿烂的历程,体现了各民族唇齿相依、存亡与共的兄弟情谊;也曾经历过许多曲折,造成过不少隔阂和问题。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各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新变化。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重大决策,中国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的民族关系?中国的民族关系如何走向21世纪?这是摆在全中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中华民族观念首次被写进教育部门制定和公布的《历史课程纲要》,这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使用较多的还是“中国民族”“我国民族”或“吾民族”,而不是“中华民族”。这说明,五四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还很不成熟。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都纳入了对“中华民族”的书写。由此,自觉运用中华民族的观念成为该时期历史教科书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中华民族观念,即认为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苗等民族所构成,亦即中华民族所指并非某一个民族(如汉族),而是中国各民族。这表明,中华民族观念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业已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集中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一贯致力于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通过各种政策来维护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 ,确保国家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 ,体现了对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和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 ,是马克思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来仪 《青海社会科学》2004,(4):90-95,100
清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民族关系不但承上启下地演绎着过去民族交往中存在的各种现象 ,而且还继承、延续了中国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流向并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间在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中华民族这几个不同的层面上呈现出了既趋同又分化、相伴相生的“多元一体化”现象 ,为近代以后中国各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在此过程中清朝政府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对于促进各民族的接近 ,最大程度地实现各民族政治与文化的一致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各民族在政治与文化上趋于一致性又为各民族的“多元一体”化构筑了基本的框架  相似文献   

19.
程燕  肖奚强 《江淮论坛》2022,(3):173-179+193
对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字的国家和地区而言,科学保护和发展各民族语言文字,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于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三个瑶族聚居村寨母语使用状况的调查数据,构建多分类有序逻辑回归模型对世居少数民族语言保持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孩童时期最先习得是母语保持的前提,家庭域是少数民族语言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交际域规定和影响着少数民族语言保持效果;国家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可以并举共进,积极推广普通话不是侵蚀少数民族语言的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20.
励轩 《学术月刊》2022,(2):205-215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有一段较长的演变过程。与中文“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内涵一样,辜鸿铭最初所使用的the Chinese nation多指汉人。毕范宇、李培恩通过翻译孙中山著作而在处理“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毕范宇区分了nation和race,李培恩有意识地用Han来称汉人,为解决“中华民族”相关概念英文翻译中的范围问题以及多层次性问题奠定了基础。《中国之命运》的英译者将汉人和中国人进行了精确区分,汉人用Han专称,中国人通常用Chinese来指称,明晰了the Chinese nation表示现代中国全体国民的含义以及现代中国认同的多层次性。概念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始文本的再创造,在再创造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政治力量对同一问题的不同阐释,这背后则与他们所倡导和遵循的不同政治理念有关。国民党长期以来主张建构以中华民族为国族的单一民族国家,对境内各民族的民族地位通常持否定态度,因此《中国之命运》的官方翻译也会秉持对境内各民族去民族化的原则。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要建设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相关概念的英文翻译一方面会突出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