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根本所在。思政课老师要充分认识融入的价值意蕴,明确融入教学的政治性原则、整体性和实践性原则,针对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教学内容规划、实践教学拓展、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魏晓波 《南方论刊》2022,(10):25-26+60
本文从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意蕴出发,分析了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理论、实践和历史三个维度的逻辑契合。基于成果导向理论,探索构建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加强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扎实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新时期,通过用北大荒精神滋养思政课教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用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用北大荒观摩基地增强思政课教师理论内涵的积淀,深度挖掘北大荒精神在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三重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旗渠精神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蕴涵丰富的育人价值,是新时期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丰厚滋养。新的时代场域下,高校思政课育人在取得成效的同时,需进一步提升其价值引领力、思想阐释力以及实践教学实效力。基于此,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要以问题为导向,从价值、理论、实践三个向度出发,阐明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价值指向、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旨,有效推动两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理念的兴起为思考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结构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提出了一个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理论·经验”结构模型。这三个要素分别处于“讲价值”“说理论”与“讲故事”的课堂环节中,其中伟大思想是思政课整体教学的价值引领;科学理论则旨在阐明伟大思想的学理依据;具体经验则能对科学理论做出进一步验证,亦能促使学生与伟大理论产生共情。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紧密联系,构成一堂高校思政课重要的内在三重结构。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政课建设要进一步强化“立德”“育人”功能,坚持以“立德”为本,着眼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努力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数字化发展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成为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实践手段。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精神层面、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具有深远意义。有鉴于此,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化、师生互动等现实问题,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从价值意蕴的维度厘清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然性与应然性,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契合路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智力理论揭示了智力测验及其方法的局限,突破了学业智力的研究范围和纯认知的理性主义传统,形成了以社会智力、成功智力、情绪智力、实践智力、三元智力、多元智力等概念为标志的多元智力理论格局.现代多元智力理论使高校思政课智育功能走出了抽象认知能力培养的范围,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道德移情能力、利益平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成功发展能力的责任,实现了高校思政课“德智共生”的教育价值与教学功能.现代智力理论视域中高校思政课的智育功能呈现出社会性、人文性、实践性与价值性等多重向度.  相似文献   

9.
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政课是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而高校跨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师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能力等方式,直接和间接地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明高校跨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价值,并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视角,总结得出当前我国高校跨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基层体制机制不健全、跨学段教学环节一体化不完善、跨学段师资一体化滞后和跨学段社会实践教学不足等多重挑战。为此,需要积极从健全基层体制机制、强化高校引领带动作用、完善跨学段教学环节一体化、加强跨学段师资一体化和丰富跨学段社会实践一体化等方面探寻破解路径,从而有效实现高校跨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代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过度的新媒介沉浸中,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让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开始出现风险性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也不利于国家未来的健康发展."四史"当中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治国理政的智慧,是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必备的"营养剂".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时,深入开展"四史"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活力色彩和时代意涵.在实践中,应当利用思政课主阵地、校园文化主端口、互联网主渠道,不断提升"四史"教育的引领力、鲜活力、感染力,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1.
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也是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近年来关于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成为热点,但关注“教”的亲和力的多而关注“学”的亲和力的少,定性分析的多而定量研究的少,研究课堂内的多而研究课堂外的少,难免存在“偏”“虚”“窄”的问题。基于湖南7所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调查分析表明,只有以说服力、吸引力、导引力、影响力为中心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才能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温度、效度、力度。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精神指示,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形成大思政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根本指引。相较于“思政课”,“大思政课”指思政教育使命更大、思政育人主体更广、教育时空延展更宽、教育结构开放更深。“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理念与系统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大思政课”育人系统运行中,目标性是逻辑起点,协同性是交汇节点,差异性是突破进点,动态性是创新亮点。以系统观念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实践理路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凝聚育人共识,建设“大课堂”、拓展育人阵地,搭建“大平台”、丰富育人元素,建好“大师资”、筑牢育人根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与高校思政课是内在耦合、切合相通的,在高校思政课中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具有必然性和迫切性。但从教学一线、教材结构、课堂视角观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作为党的二十大的最新论断,其深蕴义理如何贯穿高校思政课,并转化为可操作的程式,亟待进一步的设计。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引导学生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学理性把握;从价值引领、知识培育、拓展设计、反馈机制等方面形成完整的内容设计结构;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回应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潮。总之,在高校思政课中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必须以学理性为逻辑支持,以内容性为实现支撑,以对意识形态领域错误思潮的回应能力为效果表达,并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推进中走向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最鲜活、最生动的教科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铸魂育人的最好营养剂。在“史·著·论”视域下,党史教育和高校“原理”课在教育目标、内容以及载体层面具有互通性、契合性和一致性。将百年光辉党史融入高校“原理”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原理”课教学成效的有效举措,是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和强化政治担当,又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文化自信,也有利于从思想和行动层面为民族复兴事业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基于此,高校要从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优化融合型育人课堂,从物质、精神和行为多层面形成融合型育人文化氛围,从学校、社会和家庭多方面发挥融合型育人主体的作用,从内容、形式和方法多维度打造融合型育人模式,推进党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原理”课。  相似文献   

15.
新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实现党和政府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核心教学能力严重不足,为此,要提高新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新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实施新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政府工程、学校工程,并以此为龙头,全面推进新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针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既是对思政课建设规律的揭示,也是针对当前学校思政课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而言。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性相对于其理论性而言,强调的是其在教学目的、课程内容等方面强烈的实践指向。高校思政课落实“理论性与实践相统一”的要求,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和阐释,做实做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7.
“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既是由加强“党的领导”教育的本质要求决定的,也是由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功能决定的。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党的领导”教育内容缺乏一体化设计,降低了“党的领导”教育融入的质量;教学方式缺少递进性与多样性,制约了学生接受“党的领导”教育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缺乏深入性和衔接性,影响了学生接受“党的领导”教育的获得感。深入推进“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应构建循序渐进的教育内容,形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构造环环相扣的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各学段“党的领导”教育的展开逻辑。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发展从“大水漫灌”进入到“精准滴灌”阶段,推进课程思政精准化是数字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0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的现实要求。面对“0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社会责任、价值认同、精神追求等方面个性化、多元化特征,传统课程思政存在理念更新不到位、内容设计不贴合、主体需求难对应、考核反馈不合理等不足。通过理念升级、技术创新、多元联动、知行合一、精准反馈等手段让课程思政更加匹配“00后”大学生精神图景,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受协同育人管理体制不健全、教育主体缺乏合作、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支撑不够等因素影响,当前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需要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实现同向同行,健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的管理体制,建立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常态化合作机制,营造二者协同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0.
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科学方法,将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实现法治教育观念的转变、高校思政课程合力作用的发挥以及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在统一。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在于对其的宣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目的相通、教学内容贯通、教学策略互补。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须做到:情理相通,使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具象化;文史结合,使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内容丰富化;人媒交互,使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形式多样化。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将破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两离的二元结构,并为新时代其他新的理论成果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