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培坤同志: 来信收到,你对我太过奖了。《中国大学学报研究》一书,87年出版后,由于印数太少,半年之内基本销售完,接你来信后,只剩20本,作为同行,很想听一下你对此书的意见,遵嘱今寄去6本,望指教。拙著《中国大学学报简史》一书将于今年三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到时如不见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两地书》书信原文和上海青光书局1933年版《鲁迅与景宋的通信:两地书》及其英译本书信的称谓进行对照,发现编辑出版后《两地书》的称呼与署名在类别、形式及情感强度上都不及原信。英译本中北平—上海通信中所有的昵称、爱称被换成英文缩略语,语言形式的转换及中英称谓的文化差异造成了英译本《两地书》情感意蕴及文化内涵的再度减退。当今读者要想一睹《两地书》中许鲁二人真情原貌,阅读原信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3.
忆雪 《唐都学刊》2000,16(4):97-97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于 2 0 0 0年 7月对省参评的 73种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进行了综合评审。《西安联合大学学报》荣获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这次评审活动的评委会是由编辑出版界资深专家、学者组成的 ,严格遵循《陕西省科技期刊质量评估标准》 ,从政治标准、学术质量、技术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五个方面 ,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 ,认真审读 ,按标准打分 ,择优录取。经过复审和复评 ,最后评出我省优秀期刊。《西安联合大学学报》以较高评分入选科技期刊一等奖。这与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 ,与编委、作者和广大读者的…  相似文献   

4.
会稽涂山考     
会稽涂山考朱元桂朱元桂,男,1943年生,绍兴市文联主席。《尚书·夏书》说禹“娶于徐山”,《春秋左氏传》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吕氏春秋》、《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都有关于禹与涂山的记载。所不同的是涂山是禹娶妻之地还是会诸侯...  相似文献   

5.
论张之洞《书目问答》及其学术源流郭向东张之洞(一八七三~一九九年)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清光绪元年,他在四川学政任内,为诸生撰《书目答问》,于光绪二年(187)写定问世。《书目答问》是为回答诸生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答”而撰。它是近百年来流传很...  相似文献   

6.
《黄石公三略》战略思想初探颜吾芟《黄石公三略》(简称《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相传作者为西汉初隐士黄石公。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最早提到此书,并称楚汉战争中名士张良即是凭黄石公亲授此书而助刘邦夺得天下。但从《三略》的内容分析,其成书...  相似文献   

7.
《太平广记》是宋代初期结集的一部大型小说集,其中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宋代以前的。本文要谈的是编辑这部书的意义和贡献,尤其是对中印比较文学的贡献。一、《太平广记》的成书宋朝平定天下以后,到太宗继位,定国号为太平兴国。当时的经济有所发展,于是朝廷着手编修书籍。据宋代学者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太平兴国二年,诏学士李、扈蒙等修《御览》,又取野史、传记、故事、小说撰集,明年书成,名《太平广记》。”又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以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奉诏,三年八月表进,六年正月敕雕版印行。凡分五十五部…  相似文献   

8.
陈民镇 《求是学刊》2023,(5):149-158
《左传》引《书》,或径称篇题,或以“《书》曰”“《书》云”“《国名+书》+曰”“《国名+书》+有之/有之曰”的形式引入,可反映春秋时人对《书》类文献的称引习惯。《书》类文献篇题的确立应不早于春秋时期。《书》类文献篇题中的“诰”“告”“誓”“命”,原先都应该是表示行为方式的动词,后向文体称名转变,已有“以体命题”的意味。春秋战国时人对《书》类文献的称引,愈加巩固“诰“”誓”“命”作为文体称名的意义,文体命名观念也得以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提要辩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提要辩证周生春一、《吴中水利书》一卷《提要》云:宋单锷撰。锷字季隐,宜兴人。嘉四年进士,欧阳修知举时所取士也。得第以后,不就官,独留心于吴中水利,……因以所阅历,著为此书。元六年,苏轼知杭州日,尝为状进于朝。会轼为李定、舒所劾,逮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随着中日两国各领域交往的不断扩大 ,人们希望了解日本语言的热情不断高涨 ,国内研究日本语言的图书也相继问世。但在这些介绍日本语言的图书中 ,除少量面向专家、学者的学术专著外 ,绝大部分为翻译、编译国外的有关图书 ,缺少具有中国学者独到见解并针对中国大学日语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系统了解日本语言的较好教材 ,对于一般社会读者来说也缺少一部概括了解日本语言的入门书。为了填补国内上述空白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语言学博士徐一平教授在多年学习、研究和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了《日本语言》一书。…  相似文献   

11.
《左传》姓氏相关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姓氏相关问题的探索严军《左传》记载的姓氏材料,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对于考察中国姓氏之来源、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以《左传》姓氏材料与历代姓氏书比勘,可以纠正不少千百年来以误传误的姓氏问题,即令最具权威性的著作《古...  相似文献   

12.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05,21(6):144-148
黄叔璥(1681-1757),清顺天府大兴县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历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湖广道御史、第一任巡台御史等职。其学术涉及历史地理、金石目录以及理学义理等方面,著有《南征纪程》、《国朝御史题名录》、《近思录集朱》等书,尤其是《台海使槎录》一书是清代台湾历史上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3.
荐书     
《东西南北》2008,(5):76-76
拨动心灵深处的琴弦《智慧书》巴尔塔沙·葛拉西安/著定价:20.00元哈尔滨出版社《智慧书——永恒的处世经典》全书极言人有臻于完美的可能,并云只要佐以技巧,善必胜恶。在《智慧书——永恒的处世经典》中,完美取决于人的资源与勤奋:警觉、自制、有自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上帝教的约书,包括《旧约》、《前约》和《真约》。经过修改、批注的《旧、前约》,已非基督教《圣经》本来面目。《真约》是以“天父”、“天兄”、天王名义所传洪秀全受命下凡作主救人而立的“约书”,是包含上帝教的神话、教义、伦理、仪式、诚条的一系列经籍,是批改《旧约》私《前约》的依据。上帝教的约书是在坚持宗教自主、抵制基督教化的斗争中形成的,它没有也不可能挽救太平天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说的《三国志》书名,包括两个方面,即:陈寿所著《魏》、《蜀》、《吴》三书的总称及它们的单称。关于陈寿所著《魏》、《蜀》、《吴》三书单称,见于古典文献,或谓《魏书》、《蜀书》、《吴书》;或谓《魏志》、《蜀志》、《吴志》;或谓《魏国志》、《蜀国志》、《吴国志》。凡此三种。关于这三书之总称,盖也有三种:或称《三国志》;或称《国志》;或称《三志》。我以为,陈寿所著《三国志》,作为一部享誉中外古今的史学名著,素为研究者所重视,然于其书名称谓之演变,又历来存有歧说,故不能不一  相似文献   

16.
该文针对大连民族大学功能材料专业的学生特点,总结《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弊端,提出改革和深化《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一些教学措施与实践,目的在于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枯燥、庞杂的知识点简单化、通俗化、趣味化.建立以中国大学慕课、雨课堂和传统板书+PPT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各种功能材料及相关领域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学术史上,以一人或一书而发展成为专门的一门学问者,并非罕见,尤其近来的学术界,似已成为一种风尚。但其中多有名不副实之嫌,并不为大多数学者认同。而以《水经注》作者、北魏郦道元名字命名的“郦学”,以其研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参与学者之众多,确乎当之无愧。晚明学界思想渐趋自由开放,学人开始将视野逐渐放宽到儒学经典之外,《水经注》一书开始受到重视。并由此书发展成为一门内容宏富的专门学问———郦学。及至晚清至民国间,郦学进入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阶段,众多一流学者都曾对《水经注》一书做过深入研究,取…  相似文献   

18.
刘向校书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校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大规模地整理图书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据《汉书·艺文志》载:“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后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  相似文献   

19.
实际生活中,终其一生没吐过一个骂字的人怕是绝无;小说中不著一句骂词的怕也仅有。几乎是:人人道骂语,书书写骂语。《金瓶梅》把骂语自然地写进了书内,书中骂语较他书为多。书中无一人无骂语,无一回无骂语。百回大书,径以骂詈标目者即有七、八回,几乎十之有一,可见骂詈之多: 5 《郓哥帮捉骂王婆》7 《杨姑娘气骂张四舅》22 《春梅正色骂李铭》24 《惠祥怒詈来旺妇》45 《月娘含怒骂玳安》75 《春梅毁骂申二姐》79 《刘二醉骂王六儿》既然无人无骂语、无书无骂语,何以对骂语讳莫如深,不加以研究呢?盖因骂语是村粗  相似文献   

20.
吴立保  王骥 《阅江学刊》2012,4(5):31-36
文化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中国大学模式的构建是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程中摆脱依附、寻求自主发展和独立发展的探索过程,体现出文化选择的时代特征。在建设高教强国的背景下提出建构中国大学模式的命题,表明了中国大学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作用。从文化选择的视角思考中国大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传承近代中国大学文化精神,立足中国模式,以文化包容的心态融合世界大学的共同精神,遵循世界大学发展的普适规律并形成中国大学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