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郭小英 《兰州学刊》2007,(7):130-132
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及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这使她们之间能进行无声的交流或无言语的对白.文章重点分析的三位女性在小说中尽管着墨不多,但她们个性突出,笔者认为这正反映了伍尔夫在拓展女性形象空间上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象周蘩漪这样的艺术形象,为数不多。 作者曹禺认为,周蘩漪“是‘五四’以所谓‘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关于<雷雨>在苏联上演的通信》)。这种观点被我们的评论界大体认可,而且沿袭已久。然而,依我看周蘩漪只能是一个从封建的“旧式女人”向资产阶级女性过渡的典型,而且最终也没有完成这种过渡。 一 蘩漪的个性,在《雷雨》的八个人物中最引人注目,是各种复杂错综的矛盾的焦点,也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雷雨”。  相似文献   

3.
李峰峰 《云梦学刊》2003,24(5):74-76
曹禺话剧《雷雨》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形象展示,表达了对人类恶运的深刻思考,充分体现了20世纪初中国人在社会剧烈变化、生活饱受冲击的情况下力图把握自身命运的强烈愿望,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农迎春 《河北学刊》2006,26(4):131-133
蘩漪是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具有鲜明特色和复杂蕴涵的叛逆女性形象。物质生活的富有、精神生活的贫困导致她成为肌理病(忧郁)和心理病(偏执)的共生体,其症状最终表现为疯狂的欲望和“雷雨”的性格,其复杂蕴涵则在于人性建构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以及个体生命力的创造性与破坏性力量相兼相制而显现的深刻人性深度。  相似文献   

5.
庞德通过对费诺罗莎手稿的选译、节译和改译,编成了《神州集》。在这本诗集中,女性有着重要地位,她们不仅表现了中国女性的特点,还暗示出中国男性的形象。这些女性或堕落或充满肉欲或是纯美形象,她们背后的男性或堕落或性冷淡或不能欣赏美。这种定型的中国男女形象实际上是东方主义的表现,体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在文学上服务了西方对中国的征服行为。  相似文献   

6.
女性的个性解放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命运问题,是现代中国许多作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尽管<阿毛姑娘>、<雷雨>、<寒夜>、<魔女>的体裁不尽相同,但它们在选材、人物关系的设置、人物命运的安排等方面,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丁玲、曹禺、巴金、欧阳子等作家对相似题材所作出的同中有异的艺术处理,明显可看出作家们创作观念和审美方式的同构和差异.将这几篇作品组合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现代作家对女性个性解放和命运问题的连续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运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雷雨》的一种尝试。《雷雨》并非曹禺的独创 ,可以在西方神话以及后起的一些中外著作中找出它的原型。该剧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在于它交错采用了戏剧中常见的三种母题 :复仇母题、乱伦母题和弃妇母题  相似文献   

8.
郑艳玲 《兰州学刊》2008,(6):159-162
汤显祖的《邯郸记》中的女性形象崔氏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独特的性格内涵和形象魅力,充满时代特色。作品通过崔氏这个女性形象,放大了卢生的贪婪和欲望、突出了人性的灰暗和扭曲、凸现了士人的道德沦丧。作为汤显祖在《邯郸记》中所构筑的一个支点,崔氏既是剧本构成的关键所在,也是充满丰富内涵的剧场角色。  相似文献   

9.
尹季 《船山学刊》2003,(2):139-141
《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约五十年变迁的神奇史诗,展现了一轴中国农村斑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在这个自足的白鹿原世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生动的、性格各异的女人,她们与其中的男人们一道共同构建了一个极具传统家族文化内涵的“关中世界”。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三类女性形象的分析,来解读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一、传统家族文化的践行者形象《白鹿原》作品中有着一群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女性,这一类女性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妇女的共同美德:善良、勤劳、坚韧,但她们言行举止遵循“三从四德”的严格规范。…  相似文献   

10.
陈建华 《中国学术》2000,(1):172-200
在茅盾的早期小说中,写于1929年的《虹》,同它前后的《蚀》三部曲(1927年)和《子夜》(1931年)相比,似乎较少受到学者的青睐。像三部曲一样,“时代女性’’仍是小说的主角,但梅女士和《动摇》里的孙舞阳、《追求》里的章秋柳相比,个性却显得不那么鲜明。和《子夜》比,  相似文献   

11.
靳以在《雷雨》发表中起了什么作用,历来众说纷纭。他对《雷雨》态度究竟如何,则乏人探讨。结合靳以的文类选择、文学观念,包括对曹禺其他剧作的评论,可以探究他对《雷雨》的真实态度,即他对此作很可能并不欣赏且存在隔膜。这是一个切入研究其文学趣味,包括编辑思想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论《原野》     
《原野》自1936年发表以来,评论者多执否定态度。杨晦的《曹禺论》在40年代是一篇有影响的长文,文中判定“《原野》是曹禺最失败的一部作品”。20余年之后,远在海外的刘绍铭博士写了一部同名论著,对曹禺的全部作品做出了一概否定的评价:“失败”、“浅薄”、“写得坏得可以”。后来他考虑到“几点客观因素”,觉得这种“论点失诸持平”,但仍然认为《雷雨》、《日出》和《原野》“三剧的观点,都是随波逐流的”。甚至作者曹禺在1978年5月和赵浩生的一次谈话中,也说“《原野》不算成功”。当然,也有执肯定态度的,这从唐弢的文题即可看出:《我爱<原野>》。1987年吴建波发表的《重评仇虎的复仇悲剧》一文,从心理学和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对《原野》作了新的考察。他的结论是:“仇虎是一个复仇的农民形象。他的复仇性格,凝聚着中国文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金瓶梅》中迎儿、秋菊、雪娥这三个有代表性的女性弱者形象,说明她们是“毫无自主意识”、“有着一点自由意志”及“表现出一定的主体亮色和情爱追求的微光”的不同类型的代表。而封建的等级制度及豪门府第的罪恶则是她们种种不幸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牡丹亭》中的女性意识。在女性主体意识方面,《牡丹亭》主要表现在追求个人爱情,而《红楼梦》不仅仅表现在对爱情的追求和歌颂,更表现在对女性自身美好本质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肯定;在女性抗争意识方面,《红楼梦》中黛玉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平等,同时也以自己的力量与封建势力作了一定的反抗;在性与爱方面,《牡丹亭》表现了杜丽娘强烈的性爱追求,肯定了情欲的合理性,而《红楼梦》中的性与爱观念更为进步,表现为性爱双方相互尊重,彼此肯定对方的人格价值和尊严,向往共同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的性爱关系,同时也表达了“重情抑欲”的可贵的性爱观。  相似文献   

15.
在曹禺早期经典作品中,十多个性格各异的母亲形象集体亮相,不仅有伟大慈爱的圣母,也有封建专制的恶母,亦有充满个性张力的"野玫瑰".曹禺正是在坚持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将自身人生经历与封建礼教对女性身心扭曲的细致刻画相结合,将对时代精神的积极响应与对女性现实困境的细致体察相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形象生动且内蕴丰富的女性人物谱系图,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和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个卑鄙自私的女人─—论蘩漪李乐平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在论及曹禹《雷雨》的人物时,有不少人都说蘩漪是作家满怀激情塑造的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就连曹禺自己也说他对蘩漪充满了无限的同情和怜爱:“我算不清我亲眼看见多少蘩漪(当然她们不是蘩漪,她们多半没有她的...  相似文献   

17.
曹禺的剧作《雷雨》情节激荡、扣人心弦,俄狄浦斯情结贯穿于戏剧始终。淫乱背后的的“罪”更值得反思。释放欲望未必能达致自由,反而是陷入奴役的开端。借着“教堂医院”“修女”“圣乐”这些“意象”的引入,《雷雨:》展现了在特定“禁忌”中人类情爱在信仰范式转换中得到救赎的可能性。特定时代的曹禺“偶尔”成为了中国的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18.
顾广梅 《齐鲁学刊》2006,5(5):103-105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雷雨.序》作为一篇研究曹禺创作的重要文献,标示了《雷雨》早期接受史上的错位接受现象,也折射出作者原旨、读者释义和文本意义三者的复杂关系,更隐含着曹禺对文本意义的理想接受模式的期待。  相似文献   

19.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最重要的战争作品之一。它鲜明的反战主题,凄婉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战争的罪恶本质,激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发表后一时好评如潮。但对女主人公凯瑟琳·巴克莱却一直贬多于褒。像对待海明威其他作品中的绝大多数女性一样,评论界普遍认为,凯瑟琳不过是男主人公亨利的陪衬,是没有个性与独立见解、只知顺从、奉献的无私女性。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有失偏颇,也曲解了海明威塑造这一形象的创作本意。从客观的角度,细致、全面地分析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个遭受战争磨难的成熟女性,她对战争、爱情、婚姻、死亡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  相似文献   

20.
曹禺的《雷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部古希腊“命运悲剧”式的爱美剧作,但它却被用于职业演出,面对广大未受西方文化浸润的普通的中国戏剧观众。“错位的对接”自然导致极大的“误读”,但从中正充分展现出中国观众的戏剧审美心理。曹禺准确把握住了“误读”的实质,并自觉尊重、适应之,以中国观众戏剧审美心理为基础,创造出《日出》等一部部“本土化”的佳作,使话剧这种完全自西方泊来的艺术最终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生根。正是“误读”造就了杰出的剧作与剧作家,指明了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