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VV着”格式的影响下,“AA着”、“XX着”、“ABAB着”、“AABB着”等重叠形式相继产生。形成了一个“△△着”语法框架。“AA着”、“XX着”之类格式的句法功能、使用范围、感情色彩等都与“VV着”格式相似。最近几年,由于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着”格式有蔓延之势。本研究表明,语法的发展演变也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  相似文献   

2.
当前口语运用中存在着一个小小的误区。“那么”、“哇”的滥用,“啊”与“儿化”的不规范使用,以及“粤语化”倾向,就是这个误区的一个小小的“角落”。文章列举了误用的种种表现,并对它们的规范用法作了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保存着许多原生态吊脚楼,其基本特征是“吊脚”和“上人下畜”。“吊脚”源于农耕以前的“巢居”.“上人下畜”是稻作时代的变化。吊脚楼是汉字“家”、“牢”、“南”的原型,反映出稻作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水上谷仓”更为我们了解原始稻作环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ティル”是日语中表示动词“体”的重要语法形式,也是日语学习的一大难点。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前接动词的不同性质,“ティル”可以表示“动作的持续”、“结果的状态”、“单纯的状态”、“历史回顾”、“习惯”等不同的意义。但则人们通常翻译成“(正)在~”“~着”“~了”等。这里从“ティル”的体语义出发,对具体汉译中的“ティル”与汉语动态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进行考察,目的在于加强并澄清人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汉语中,“母子”与“子母”是一对同素异序词,在表示“母亲和儿子的合称”这一意义,二者存在着同义关系。而当“子母”作语素时,又形成“子母~”的格式,“子母”是以比喻的方式反映客观对象,是喻指的,后一个“~”是直接反映所指的客观对象,是直指的。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立者索绪尔提出“语言本身是个系统”。但由于他排斥意义,仅限于声音、文字的语言表层。50年代美国乔姆斯基在其创立的“转换生成语言学”中提出“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理论,补充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所欠缺的另一半,使语言的系统性成为内外俱全的“完形”。但乔论着重“生成”,若把它转为“阐释”,还有待于“系统论”在语言中的运用。本文试图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古代语言上的“通摄”问题:对语言整体结构的形状提出“有形系统”与“无形系统”;对语言诸要素的存在状态提出“静态性存在”与“动态性存在”;然后再用“价值存在于关系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字、词、语句、篇章以及语音、音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五四代”代表着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历史,“知青代”则浓缩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历史,“晚生代”的异军突起,正是中国新的一代诞生的文学上的标志,其灵魂也确实深深地打上了异质社会的烙印。学术界有勇气正视他们是“五四代”、“知青代”之后的又一“代”吗 ?  相似文献   

8.
“结构时期”是塞尚艺术观形成及其实践的重要时期。他将绘画定义为“作为表现感觉的手段”,并围绕着如何获取“感觉”和如何表达“感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实验。他在自然中寻找“母题”,获取有强度的感觉;他探索出一系列表现“感觉”的独具特色的手段“纯粹内脏的、筋肉活动的感觉”的色彩表现方式,在总体平面的格调中赋予物体一定的浮雕感,以及追求画面结构的稳固、严密。  相似文献   

9.
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一文在基本概念、史料运用和理论总结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 1)“新中国外交”的概念有悖基本事实和学术界一般认识 ;( 2 )“革命性”不能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形成的曲折过程及其复杂方面 ;( 3)“内向性”、“过渡性”的概括有违重要史实 ,而且逻辑论证混乱  相似文献   

10.
每一位家长都会不可免俗地“望子成龙”,希望可以通过各种“超前”培训,成就家长的期待,却从没想过自我的行为往往更多地影响着下一代。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功利主义思想渗透高校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迷茫”与“堕落”,表现出自我压抑与好幻想、自我迷失与易妥协、自我放逐与难回归等特点.从人学视角看,大学生的“迷茫”与“堕落”的原因,在于大学生虚构了“现实的人”、逃避着“现实的人”的要求、妥协着“现实的人”的需要.在教育中,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引...  相似文献   

12.
旧京人之间的称呼,文雅当中透着谦和。大约都是围绕着家做文章——自己和对方都是圆心,画两个圆,交集部分是谈话内容。言及对方家人,不加“令”字不开口:“令尊”“令堂”“令嫒”“令郎”;提到自己家人,画一条水平线穿过自身,线以上焊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线以下接一个“舍”字:“舍弟”“舍妹”“舍侄”;辈分再低点,用个“小”字:“小儿”。  相似文献   

13.
从“断裂”走向“融和”:共同体主义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因其“唯我独尊”、“崇尚科学”等特性,导致了入与人、人与自然、甚至人与自我“对话”的“断裂”;当今的社会已进入了对话的时代,对话时代呼唤着交往关系的“融和”;对话时代的到来,对话思潮的发展同时激活了共同体主义的复兴。  相似文献   

14.
“活法”是中国古代文艺创作的重要思想,首倡者应为北宋胡宿,其以“活法”来倡诗作之新变;苏轼对“活法”的推进至关重要,提出“信道法智”“道凝而法活”,反对“死法”,将“活法”作为“道”及万物人生之本性而致思,确定了“活法”的基本意涵和生命向度。吕本中认为“活法”是“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并落实到自我生命的维度,张元幹、杨万里等进一步阐发了“活法”之说。宋代理学彰显着生生性、活络性,“活泼泼地”是理学家常探究的话题,儒家之“活”是万物之理、学问之法,亦是文艺之则;禅宗之“活”是“活法”观的重要思想源头,“参活句”一直是宋代禅僧的话头,圆悟克勤、大慧宗杲多次论及,这对吕本中、杨万里等“活法”观具有巨大影响,清代朱庭珍、石涛等人直接将“活法”阐发为“至法”“无法之法”。中国古代之“活法”观凝结着宇宙万物之生命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辽宁文学研究的批评话语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视野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诉求上,缺少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展开文学研究的生态批评。21世纪以来,生态批评浪潮得到深入发展,“地方意识”是其建构过程中极具价值的因素。萌发于白山黑水的辽宁文学创作一直携带着“地方”基因,并在“地方剥夺”“地方依附”“地方记忆”这三个维度中呈现着辽宁生态文学的思想流变和叙事经验,旨在唤醒一种具有生命共同体价值的“地方意识”,培育人类对环境的生态责任,促进人与自然的绿色互动。  相似文献   

16.
在《大学》中,“知止”与“三纲”、“七证”、“八目”属于同样重要的范畴,它紧密关联着“三纲”的达至、“七证”的获得,以及“八目”的践行。本文试以“知行合一”为进路,从何谓“知止”、“止”于何处、何以能“止”三个层面,对《大学》的“知止”思想作出解析,并指出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墨子是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军事工程师。《墨经》是“世界最古名学之书”。其在中国和世界逻辑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墨家对于“辩”的涵义、“辩”的作用、“辩”的方法、“辩”的准则等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些均为墨家之逻辑学研究的起点,对我们的逻辑思维也很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8.
在句型的作用下,静态存在句整个句子既可表示存在的状态,即类似持续的状态,又含有前一动作过程达成之意。因此,存在句的“存在并继续”的意义,其实是“了/着”和“存在句框架”二者加合作用以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给”和“与”的语用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红楼梦》中含“给”或含“与”的句子,发现“给”和“与”两字有大量重叠的义项,理论上可以替换使用,但“给”和“与”在数量和使用方面存在着差别。从语域的角度来说,它们分别是口语和书面语语体。从人物使用“给”或“与”的情况来看,就能区分出他们所处的社会集团,反映他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20.
“层”与“重”都属于非外形特征类专指型量词,它们在对述具体事物类名词、述人类名词、述抽象事物类名词及述动作类动词的语义选择上存在着一些倾向性的差异。这些差异和一些认知因素有关,如“整体与离散”、“同质与异质”、“有序与无序”、“主观与客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