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集大成的目录学巨作,总结了自汉刘向、班固以来历代目录著作的得失利弊,以较完善的分类体系、著录方式详细介绍了<四库全书>的各种书籍,在中国目录学史和学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总目》是在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产生的一部目录学著作。是书对《四库全书》著录和列入存目的共一万余种书籍——撰写了提要,是一部代表了我国古典目录学最高成就的巨著,向被学界推为读书门径、治学津逮。 但《四库全书总目》又是一部存在许多缺点的著作。这是因为提要之作,成于众手,各纂修官水平不一,更加上迫以时日,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学术原则,考察其“序”“案”的职能,评述其得失,兼论《总目》与以前目录的异同,以及所包含的古代目录中学术的典型问题。  相似文献   

4.
胡文楷的<历代妇女著作考>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编著闺秀艺文目录的形式,写出了一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其中,所著录的四千多位女性作家的创作,能够清晰地展示出女性文学发展的一些脉络与特质.而且,这些女作家也从不同方面进行文学批评活动,包括编纂选集.撰写诗话、诗文评、序跋等,由此可见,古代女性实际上拥有相对宽松的生活空间,从中反映出非常独特的家族文化,也可以看出社会对女性从事创作的看法.胡文楷的这部著作让我们看到了非常丰富的中国古代妇女的文学活动景观,同时,也体现了他本人的一些文学史观念.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对明代文学的批评与定位,深刻影响着明代文学的研究与传播.四库馆臣对明代文学复古问题的复杂态度,凸显出清代官方学术在政治约束下的畸态.本文以<四库全书总目>批评视野下的七子派为考察起点,对该著的学术姿态、撰述方法及批评思路进行还原和再认识,通过梳理明人别集提要,解析其中的政治约束和文学观念的逻辑矛盾,以期对"四库学"及明代文学研究进程中的认识局限作具体甄别.  相似文献   

6.
传统书目提要是目录学著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现代古籍整理工作必须加强的一项工作。本文准备从历史和形态两个方面研究其建构,并阐述书目提要作为目录学著作的几个典型特征,力求对今人从事古籍整理编纂书目提要有所帮助。一、传统书目提要的历史建构古代目录学的内容很丰富,目录学著作形式多种多样。在众多的目录学著作中,虽然书目提要著作的数量并不算多,但在历代目录学家的一致努力下,书目提要一直是目录学的主体。(一)书目提要创始于汉刘氏父子。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文献典籍,撰写《七略》和《别录》。这两部书早亡于唐末五代之乱,现…  相似文献   

7.
依照<四库全书基本模式.从宋明一直到现当代,历来治文学史、诗学史者,研究诗人创作及其生平者,探讨诗歌传播过程及渊源者,都离不开以"旁采故实"见长的"<本诗事>模式"诗话著作;与钟嵘开创的"钟式"诗话相比,欧派诗话虽然带有些"稗官"气,有些失于"冗杂",但这也正是其"体兼说部"的优势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描述的"诗文评"的几种模式,实际从宋代开始,就已经在诗话中被逐步熔为一炉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文化品格及其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献分类具有弘道设教、崇经重儒等超文本的道德劝戒和伦理教化的功能,在目录分类的表象背后蕴含着适应专制统治的政教人伦观念.二是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认知思想.考辨学术派别及源流是古代目录学家最看重的目录功用之一,图书的分类与流变反映的是学术的分野和衍化,目录学担当着学术史的重任.三是具有损益旧制、另开新篇的批判创新意识.传统目录学家不断反思前人目录分类的利弊得失,根据文献及学术发展的不同特点和规律在分类与著录方面进行变革,在学术演进的整体框架中推论图书要旨.总之,传统目录学触及了文献背后的文化意蕴,展示了文献背后所蕴含的政治观、伦理观和学术观.  相似文献   

9.
>,中华书局1965年版.[7]<四库全书日知录[9]湛晓白,黄兴涛:<清代初中期西学影响经学问题研究述评>,<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11]<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49页.[12]陈德述:<儒学文化新论>,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590页.[15]葛剑雄主编:<大清王朝>,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相似文献   

10.
以传统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总目>为例,将"小说"放置在整个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中,全面系统地梳理分析了"小说"与"杂史"、"传记"之问的种种联系和区分,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叙事类作品多方面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1.
陈垣(1880~1971) ,现代著名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字援庵,号圆庵,广东新会人。早年业医,后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教育部次长兼京师图书馆馆长、辅仁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氏治学从目录学入手,幼岁尝读《书目答问》,并按此访书、读书。其后研究《四库简明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苦读文津阁《四库全书》十年,对其逐架逐卷调研,取得累累硕果。余就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尝于馆藏宣统元年刊傅以礼著《华延年室题跋》卷上《钦定四库全书考证》条中见夹有陈垣先生学术札记一纸,对傅氏撰《钦…  相似文献   

12.
郭明友 《学术界》2008,(1):204-208
司马迁著作<史记>有三个目的,其一便是"成一家之言",<史记>成就了司马氏家族学术的"一家之言".在太史公父子的学术体系里,其"一家之言"与道家思想为同宗之学,因此,在<史记>中,道家哲学具有其他哲学无法比拟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3.
涂晶晶 《学术探索》2012,(8):151-153
我国目录之学历史厚重,源远流长,始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刘氏父子受命整理皇室藏书工作,最后落实到编撰《别录》、《七略》两部目录学著作。刘氏著作的撰成开启了中国目录学之先声,对后世影响深远,具体表现为开辟校雠学、创建解题式目录、首创图书分类目录、史志目录之源流等,功绩显著。《录》、《略》是今人研究中国古典目录学和目录学史必研习之重要经典。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目录学家孙殿起的目录学著作简要进行系年的基础上,介绍了其在综合目录、特种目录等二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并对其成就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郑杭生教授的三部著作<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拓展><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三部著作共计250多万字,包含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报告和学术评论等,完整地反映了作者20多年的学术历程演进和学术思想发展.如三部著作的书名所示,贯穿其中的核心是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而书中阐述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则使这个核心得到了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趋于自觉,文学批评的繁荣是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之一。但学术界对文学批评这门学科的认识却相对滞后,从历代公私目录对文学批评著作的归类、命名和提要可以看出这一情况。《隋书·经籍志》将六朝文学批评专著散入诗文总集之中;《崇文总目》意识到文学批评学科独立的学术品质,把此前相关著作收为一类,却命名为“文史类”。宋代诗话体兼说部,导致《郡斋读书志》的“误排”;《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回归到《崇文》的体例上。从郑樵《通志·艺文略》才开始较为合理的处理文学批评学科,直到明代《澹生堂藏书目》,学术史家方为文学批评这一学科给予合理的地位和科学的命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古代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历史做出了简明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17.
张舜徽先生的目录学思想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顺莉 《学术论坛》2002,(4):100-104
当代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 ,通过对具体目录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对研究理论的梳理 ,基于传统校雠学的思想从文献学的角度去看目录学 ,无疑是为了强调目录学的实用性而着意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的宗旨 ,他不仅指出目录的类别标准是书籍的内容实质 ,而且在目录学著作的编纂方面亦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8.
自古有目录书,也有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体制湮灭,不可复知。”但是直到宋代以前,却未有目录学的专门理论著作。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创始人刘向、刘歆父子是通过他们的目录书——《别录》、《七略》体现他们的目录学思想的,其理论贯串在他们的目录书中。此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唐代魏征的《隋书·经籍志》、北宋王尧臣的《崇文总目》、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等,也都是目录书,尽管这些目录巨著体现了自汉至宋各个时代光辉的目录学思想,包含着这些时代的目录学家们的目录学理论,但是,目录学的理论专著至此尚未诞生。  相似文献   

19.
刘知几<史通>在分析正史"六家""二体"时,对"偏记小说"进行了"十类"类目厘定,第一次比较明确地确认了文言小说的类目,是对于<汉志>有"小说家"类而无细目厘定的发展,为<四库提要>小说类目厘定提供了借鉴.其目录学的意义已有共识,而对于文学的意义则研究较少.<史通>偏记小说"类目厘定的文学意义在于:体认了"偏记小说"的琐碎莱残,并认识到琐碎菜残的原因,抓住了唐前小说的体裁特征;从"以叙事为宗"出发,分析了史家叙事与小说叙事的根本性区别,以及小说"可观"审美功能的不可替代性,这正是唐后小说的发展方向,为唐后小说的繁荣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左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众说不一.这主要是对"起源"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的.对小说起源的探讨,需要建立一个学术规范和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小说起源易于达成共识."史传"与"小说"的关系是小说研究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经过考证,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左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