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海明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5(3):56-57,62
日本人是从中国引进汉字 ,用以表记其民族语言的。日本人在使用汉字的历史过程中 ,在许多方面有所发挥和发展 ,确实做到了“汉为日用 相似文献
2.
李惠清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3):17-20
为了简化日语中假名与汉字识别的计算,文章在分析手写体假名-汉字识别中归一化方法和弹性网络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笔画密度的弹性网格构造方法,并应用于手写体假名-汉字的特征提取.该方法既兼顾了笔画密度对不同书写风格笔画不规则变形的适应能力,避免了进行非线性归一化产生笔画粗细不均匀,使计算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邱丽君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40-142
日本文字使用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表记方法。从起源上看,借用中国汉字,采用混合表记法,不仅在短时间内丰富了日语的词汇,完备了其文字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使日语具备了超出其他语言的受容性和融合力。日本的文字和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促进了和魂与汉文化和洋文化的融汇与改造,从而形成了日本独有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4.
5.
日本民族原没有自己的文字,随着汉字的传入,日本人开始用汉字来表达自己的语言。之后,又经过一代代的艰辛努力,逐渐完成了对汉字的吸收、创新与发展,终于把具有一字一音表语词特点的汉字完全融合到日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中去,形成了一套和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汉字成了日本的民族文字。 相似文献
6.
邵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4):147-149
日语汉字与汉语中的文字不能构成从属关系。日语在其文字化过程中,巧妙地借助了汉字来表述其语言的表音体系,在诠释比较复杂的语言内容时,充分地借鉴汉字的表意性来规范和完善其语言体系,这种精妙地综合了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语言构架,是日本能够在教育和文化普及方面取得惊人成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李海洋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4):128-130
汉字字体的发展是不断简化的,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再到隶书最后到楷书,汉字发展经历了重要的转变。关于汉字简化在古籍传承方面的功过是非现在议论仍然很多,本文从汉字字体简化、字形简化两方面透视汉字简化与古籍传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汉语汉字与日语音读汉字读音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语音读汉字是以汉语汉字原来在古汉语中的读音为基础受日语音韵影响而形成的。利用古汉语音韵学的知识 ,结合地区方言对日语音读汉字从声调、声母、韵母上进行论证、比较 ,将起到提高识记日语音读汉字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5-12
日本学术界素有“汉字”一词由该国首创之说,最早文献为入唐僧最澄817年撰著的《照权实镜》。迄今为止,中国人或其他国家学者也未对此提出质疑。然而,早在8世纪初以前,唐僧义净的《梵语千字文》已使用“汉字”一词,时间比日本早百年以上,因此推断最澄所用“汉字”概念源自中国而非其独创。此外,在中国书法史上,“汉字”相对于魏晋以后流行的草书、行书、楷书等,指称“汉代之隶书”。然而,梵汉对译实践中产生的“汉字”及中国文字书写形体流变过程中萌生的“汉字”,均限于特殊语境及历史时期,并未演化成代指“中国文字”的泛称。清末赴日的中国官绅接触到日本语境中与“假名”对应的“汉字”概念并将之引入国内,创造出一个涵盖东亚的“汉字”新概念。 相似文献
10.
现代日语常用汉字中既有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的简体字,又有繁体字。有个别的汉字,有的场合使用其简体字,而有的场合则使用其繁体字,即一个汉字的简体和繁体共用。对现代日语中这部分简体、繁体共用的汉字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正确书写、使用这些汉字。 相似文献
11.
韩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83-85,108
汉字最初传到日本之时作为象征神圣与权威的事物被日本人民所崇拜。然而到了近代特别是明治时期以来众多的知识分子却提出了以废除汉字为主的汉字观,并开展了盛极一时的汉字废除运动。明治知识分子的这种汉字观是受国学者及水户学者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自国优越思想。明治时期的汉字认识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身份构建的过程,既自我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薛秀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2):109-112,122
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和中华文化面临的多重挑战,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内涵,从多个层面探索以华文教育助推中华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强化和确证中华文化之独特性和生命力的现实可能性,这是中国的大学的历史使命,这也是中国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周锦鹤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135-137
文字学是学习汉语的根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一直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化繁为简,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具有很好的文化素养,有完善而合理的知识结构。而掌握有关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学好传统文字学无疑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师文字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王晓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3):117-119
18世纪中叶,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进步,生产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商品运输过程中,存在着货物的破损问题.于是,产生了以保护商品安全为功能的"商品包装".但其包装设计仍处于"原始"状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代的"商品包装"已经日益成熟,展现出时代性、创造性、绿色化和风格化的四个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深刻,特别是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韩经贸和文化往来更加密切。韩国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大量使用汉字词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汉字在短期内不可能退出韩国的语言文字舞台。韩国社会需要面对的不是"用"或"不用"汉字的问题,而是要在坚持本国语言文化主体地位的同时,以平和的心态积极吸收包括汉字在内的其他语言文字的精华,丰富韩国语的词汇和表现力,更好地服务于韩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韩人文交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张育泉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43-46
“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这个口号不科学、不正确,与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相抵触;不能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口号;“我们中国应该明确地放弃汉字拉丁化的目标”,这个要求不合理。 相似文献
17.
谢谨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6-128
徐枕亚以骈丽四六写成的《玉梨魂》风靡海内外。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断层里,欧风美雨的侵袭让人们逐渐觉醒,但"形隔势禁",传统思想历久年深,早已变得根深蒂固。在此情势下,作者欲塑造的人物均与笔下的人物自相抵牾,作品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白梨影、崔筠倩、何梦霞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曾昭聪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4):52-53
清代谢启昆的《小学考》具有目录学和语言文字学两方面的学术价值,惜一直流传不广。谭耀炬先 生的《小学考声韵》为我们提供了该书中声韵部分的精审读本。 相似文献
19.
李晓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6):173-180
哥巴文字符与汉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以现有的已经整理公布的哥巴文文献史料为研究资料,以文献产生时期当地通行的汉字字形作为汉字型哥巴文字符在字形方面的比较对象,以此探知哥巴文借入汉字和使用汉字型哥巴文的一些规律:不同东巴在使用汉字型哥巴文字符时共性与个性并存;汉字型哥巴文字符的使用在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衡,但在文献种类上不存在明显的使用差异;汉字型哥巴文字符体系的发生、发展和传承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的汉字借入哥巴文的时间有先后之分;汉字在借入哥巴文系统后,在早期使用时,其字形、字义与源字基本相同,但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假借现象逐渐孳乳;随着文字系统的发展,哥巴文所借汉字的字体形态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有篆体、繁体、俗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李行健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8
目前两岸汉字的使用,客观上已形成了一文两体,简繁二元并存的格局。筒繁体都是汉字,都承载并胜任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只是不同社区使用选择不同而已。繁简体没有优劣、正与不正之分,“以己为是,以人为非”都是狭隘的旧思维。变“二元并存”为“一元统一”,最终实现两岸社会“书同文”的目标非短时间内能实现,在较长一个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简繁由之”,是不错的主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