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5):74-80
利用中国居民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CHNS)对我国居民代际收入传递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以子代受教育年限为代表的人力资本投资与以子代职业类型为代表的社会资本投资确实是解释我国居民代际收入传递的重要因素。1991—2011年间,职业因素在代际收入传递过程中扮演着比教育因素更加重要的角色,然而从2004年开始,两者之间的差距有了明显的缩小。此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会带来其居民代际收入传递机制的不同。要提高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政府需要在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努力保证各个阶层子代拥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2.
景区资源是景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借助景区旅游资源开展低碳环境教育对于宣传和发展低碳旅游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和实践意义。在构建景区低碳教育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南岳衡山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引入单要素评价模型,从游客的角度评价了山岳型景区的低碳环境教育现状,结果表明南岳衡山的低碳环境教育效果并不明显,游客的性别、居住地类型、学历水平和年龄均是影响游客低碳环境教育感知的重要因素。景区低碳环境教育现阶段仍应加强低碳旅游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黑龙江省多层次、多元化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但其发展速度及金融产业化程度提高缓慢.究其原因,除了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的影响外,还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地区社会信用环境及政府行政作为的多种微观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要打破制约地方金融发展的瓶颈,必须要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干预、调节和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4.
谁更关心环境?——基于CHIPS数据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环境关心之间关系密切。本文基于全国的城市家庭数据(CHIPS)研究了影响环境关心的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因素,同时利用城市环境污染数据控制环境关心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收入差异、教育水平高低、性别差异和政党参与是影响个体环境关心的显著因素,年龄则与环境关心呈现U型的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地区的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不过与此同时,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1970年代末以来,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长期扩大的趋势.造成三大地带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和经济发展基础差异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制度变迁、市场化水平、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本差异方面的原因.要缩小三大经济地带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则应该针对导致差距扩大的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瑛 《学术论坛》2007,30(6):92-95
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最重要途径和影响因素。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滞后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欠发达地区居民教育消费水平低,教育消费结构不合理以及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大大削弱了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对影响地区教育消费比率的宏观和微观因素进行分析,文章给出促进教育消费在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积累中作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CGSS2010数据统计,可以分析中国居民的环境治理责任认知状况,以及检验影响中国居民环境责任认知的因素。描述性统计研究发现:(1)在环境责任认知方面,居民倾向于把环境保护责任归咎于政府和企业,自我避责倾向严重;存在环境认知的"两体分离"现象,即在宏观层面关注环境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忽视环境保护;(2)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对环境污染严重性、关切度,以及对人与环境关系和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认知对于居民的环保责任认知没有显著性影响;教育水平是影响居民环保责任认知的关键因素之一。处于"元治理"角色的政府要通过经济激励强化企业环保责任,借助社会激励手段加强公民个人的环境保护责任。此外,也要加强制度设计,强化政府环保责任,预防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寻租腐败。  相似文献   

8.
消费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黑龙江省的消费需求增长日趋减弱,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已是必然.利用线性支出系统分析黑龙江省城镇居民的基本需求构成、恩格尔系数、边际预算倾向、需求支出弹性等指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食品仍是全省城镇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二是基本需求占较大比重的是娱乐、文教和居住.这说明黑龙江省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但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后首先考虑的仍是精神享受、子女教育等.扩大消费需求应从供需两方面入手,既要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也要从制度和政策上创造条件积极扩大需求,同时也要创造新的供给方式和制度,以使黑龙江省的消费需求得到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大地震对受灾居民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汶川地震灾区受灾居民的视角分别从人身、财产、就业或收入、心理等四个方面评估"5·12"汶川地震对受灾居民的影响,分析受灾居民受地震影响的差异,研究存在差异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地震影响在各县之间、城乡居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且原居住地与所在镇镇区的距离越远,地震影响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则地震影响越小;受灾居民的其他债务金额越大,则地震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平现状测评的内容包括社会资源的实际分配状况和民众的公平认知状况。在现代社会,环境逐渐成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分配客体之一,因此社会公平认知状况的研究应当对民众的环境公平认知给予充分重视。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民众的环境认知状况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从社会公平视角对民众的环境认知问题进行的研究仍显不足。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从对环境优美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环境公平的感受两个方面对当前民众环境公平认知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户籍类型对于环境重要性的认知影响显著,与农村户籍人口相比,城镇户籍人口更加看重环境优美的重要性。受教育程度和所在地区对民众的环境公平感受也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认为一些人居住在环境污染地区是不公平的;从所在地区看,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居民更倾向于认为一些人居住在环境污染地区是不公平的。因此,相关研究发现对于进一步促进环境公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通过构建民生财政支出与居民幸福感的有序概率模型,考察政府民生财政支出的社会福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民生财政支出与居民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增加民生财政支出是政府提高居民幸福感的有效手段;居民的收入越高,民生财政支出对提高其幸福感的作用越强;民生财政支出对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幸福感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比较于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作用稍强;民生财政支出对于东部地区居民幸福感的促进作用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教育支出以及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能够显著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医疗卫生支出对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感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关于深化民族地区教育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从整体规模上来看,尚不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和东中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的一半。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步伐,关键是要从深化教育管理体制、育人体制改革,提高教育的“质”和“量”,强化公民受教育意识,积极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等方面来推进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科技意识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看法,它反映了人们对科技的认识及关心程度,是科技素质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心理要素。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技意识较为淡薄,影响其科技意识提升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制约、技术制约、效益制约和资金制约。完善农村的教育体系是培养农民科技意识的基本环节;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是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的重要环节;抓好采用科技的经济环境是强化农民科技意识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新疆和田地区民族教育成就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田地区是国家和自治区级的贫困地区。无论是出于国家安全的政治考虑,还是出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考虑,都必须提高占人口总数96%维吾尔族居民的教育水平。惟有发展教育,才能创造出该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的物质条件,提供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地区性人才。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73-77
保护自然环境、维系当地人民生活是发展生态旅游的两大责任,但是旅游活动的干扰性、侵蚀性、破坏性影响着当地居民对旅游的接纳程度。因此,了解旅游目的地居民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感知与态度,有利于协调当地政府与居民之间、居民与游客之间、居民与旅游公司之间的关系,这对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完善生态保护的补偿制度、改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提高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运用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可以将居民的感知简化为文化认知、社会代价、生活水平提升、生活成本、环境保护、环境代价六个因子。人口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等)、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相关程度和依赖程度、与游客接触的频率等因素,都会对居民的感知和态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非政府组织的环境教育具有起步早、成效显著的特点,它们的创立和发展极大弥补了美国政府在环境教育方面资金、技术和宣传的投入不足,促使美国政府环境管理政策转变和公众环境意识提高。黑龙江省虽然是中国较早提倡建立全民环境教育体系目标的省级行政区之一,但全民环境教育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全民环境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也没有完全实现。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黑龙江省环保社会组织力量薄弱,环境教育还是政府的一枝独秀。黑龙江省全民环境教育体系需要借鉴美国非政府组织的环境教育经验,通过政府、企业、环保社会组织三方合力。促使自觉保护环境良好风尚旱日形成。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农村能源年消耗量占全省能源消费的50%左右,同时在农村能源消费方面又面临林区薪柴和农村秸秆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有效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效用函数,研究黑龙江省能源资源禀赋、农村能源政策及农民收入水平三个方面对农村能源消费影响机理,分析了林区、农村和农垦总局在农村能源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黑龙江省农村能源建设应综合考虑区域能源资源禀赋、农村能源政策、农民收入水平等因素,提升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同时要发挥市场对农村能源的配置作用,政策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市场主体意愿,重视农民收入水平对农村能源消费的影响,适当给予农户补贴.  相似文献   

18.
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最终到底会造成什么影响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等等。在经济因素中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因素是收入分配因素,收入分配因素具体包括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居民收入差距的类型结构、对居民收入差距合理水平的认知、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及其变化、居民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及其变化、社会保障的发展及其特征、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统筹协调性以及居民收入差距的刚性强弱及趋势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引致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在制定收入分配调节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小康指标体系和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为基础,构建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质量评价模型Q=Ni=1CiXi和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数H=Ni=1CiSi.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出发,对丽江市古城区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做了评价.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在生活质量指数得分低的层面同样在幸福感量表中的得分也低;古城区居民总体主观幸福感指数很高,其中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高于城镇居民的幸福指数,表明人们是否幸福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古城区现在应该大力发展经济,重视教育,提高卫生保健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以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和软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研发能力、技术创新产出增值能力、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制造能力及技术创新推动力,并根据五个因素提出要降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比率,完善人才聘用及人才培养机制,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市场营销能力,重视发明专利转化过程;优化人员配置,合理分配资金使用途径,紧密结合先进技术与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产业制造及设备水平,增加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数量;锁定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扩宽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等能力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