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湖北省到底潜在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从西方学者到国内的郭熙保、夏长杰、陈运先等人都有较为深刻研究和论述,他们为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规模和转移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具体测度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如,郭熙保的人地比例关系说)。在众多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刘易斯的“零边际产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获得比较一致的认同。尽管在我国具体的经济现实条件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农业对劳动力的  相似文献   

2.
3.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提供动力。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经济转移,他们所得到的收入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向本地的农业或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5.
中部崛起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在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6项任务当中,旋即引起海内外的广泛注目.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得改革开放先发效应的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力量.随着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省份的经济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然而,中部经济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GDP虽逐年增长,但与其他地区差距却不断扩大,2002年中部GDP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1.01个百分点.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正在塌陷.从提高国家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区域经济有序发展的需要,中部崛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然而,中部2002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783万人,成为中部崛起最难啃的骨头.  相似文献   

6.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发展环境的创造、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工业体系的建立、人力资源的培育、以及国际劳动力市场的拓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上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及对策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本市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每年有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一部分劳动力走向二、三产业,但也有一部分劳动力形成了剩余劳动力。这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整个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时也很难全部解决就业问题。为此,市统计局农调队对本市6个区县、60个镇、600农户、1988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开展了抽样调查。本文就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分析,为逐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社会的压力作一些探索,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更好服务。  相似文献   

10.
庞大农民群体的存在是我国现代化道路上一个无法回避的障碍.只要还有大量农民离不开土地和农业,中国就永远不能实现现代化,更谈不上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从长远看,将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出来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这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农村出观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推算,目前我县农村有三万劳动力充盈。农民自发寻求出路,利用血缘、地缘、人缘以及其它的关系,组成“南下大军”,浩浩荡荡奔广东、走福建,在这些“打工仔”、“打工妹”中,有的硕果累累,也有的“随波逐流”,扫兴而归。对于后者,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疏导,避免劳力资源的浪费。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观状的分析,找出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探讨转移途径,从而走出困境,切实解决目前农村中这一潜在性、停滞性的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向工、建、运、商等多种行业结构发展,并经历了一个超常规回流的发展过程。1990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为 42009.5万人,比上年增长 2.6%,其中男劳动力占53.7%,女劳动力占46.3%.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有所加快,并且开始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据对全国29个省、区、市 9936个村组的抽样调查,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9.4%,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20.6%.调查资料表明:1.转移到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继续增加,回流人数显著减少。199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7%。比上年增长28%;而从非农产业返回农业的劳动力比上年减少75%。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的关键是劳动力就业问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只有就业充分了,农民的收入才有保证。近年来,青海省各级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扩大农牧民就业和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加快  相似文献   

14.
程人达 《统计研究》1990,7(6):32-36
一、农业劳动力剩余状况(一)农村劳动力的变动江西省的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由于受到五、六十年代两次高出生率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一直以非常高的速度增长。1952年,农村人口为1483.88万人,占全省人口的89.6%。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探索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原因,阐述了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对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测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文卿 《统计研究》1999,16(4):31-3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在过去的19年中,以不变价计的人均GDP增长速度高达8.4%,经济总量增长了4.9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3.4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2亿多人告别了绝对贫困。巨大的变化得益于...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统计》2002,(3):17-18
一、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特征:(一)从1979年至1985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起步阶段。由于农村在这段时间里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牧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体也由生产队转变为家庭。在强大的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格局开始发生变化。1985年内蒙古的非农业劳动力比1978年增加了11.5万人,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牧区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78年7.3%上升到8.5%。虽然非农业劳动力增长幅度不大,但农业内部劳动力就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劳动力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12亿人口中有8.5亿是农民。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生产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按现在的生产模式计算,估计仍有15亿农业劳动力成为剩余劳动力。因此,把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