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比较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重要方法。天下万事万物,只有比较,才可分别其异同。古人说:“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等等,实际上都含有比较的思想。革命导师在分析问题、阐述真理时也经常运用比较方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比较科学“正是由于比较和确定了被比较对象之间的差别而获得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2.
比较是一种很古老很常见的认识方法,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别同异”。同,是寻求诸种事物间的共性或普遍性;异,是把握各种事物的个性或特殊性。比较方法很早就为中国古代哲人所注意。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又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同上)“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都包含着比较的意义。而比较方法之用于哲学史,诸如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淮南子《要略》、太史公《论六家要旨》、班固《诸子略》,都可以作为典型的例证。这些篇章“辨章学术,考据源流”,评论诸  相似文献   

3.
宋朝是在唐末五代长期动乱之后,用军事政变建立起来的.这个政权建立之初,统治基础比较薄弱.它既不能依靠在唐代已被消灭的世家大族,也不敢依靠唐末五代兴起而不断更迭的军阀集团.它的政权不能建立在少数的坚固的有势力的社会集团支撑之上,而必须建立在整个地主阶级和文武大臣的拥戴之上.因此,赵匡胤取得政权之后,就在政治上“以忠厚养前代之子孙,以宽大养士人之正气”(王船山:《案记》),对后周和南方诸国的统治者都封王封侯,赐第京师,对一般官僚和地主则用恩荫、科举等办法,大开其做官之门;在军事上则采取“杯酒释兵权”,鼓励强藩武将交出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午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的集中兵  相似文献   

4.
管仲相齐 ,使桓公“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充分体现了齐国政治、经济、军事之实力 ,管仲实可谓大政治家、思想家。但是 ,管仲改革以宗法等级制度为轴心 ,修补周公礼法。在社会思想领域中 ,强调等级观念 ,强化宗族意识 ,张扬四维 ,划区定界 ,分业而居 ,从而使原本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行政组织上都与周公礼法等级观念有间距的齐人的思想逐渐转向唯权是尊、人情至上 ,安土重迁、不求思变、小富即安并形成为齐人的一种思维定势。这不能不说是管仲改革在思想领域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郭店楚墓竹简甲组《老子》隶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墓竹简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老子》文本,隶准读中是解读这个古老文本的基础工作。如果按照当时而不是现时的汉字写词方式来解读这个文本,那么:“孰能浊以渍将舍清,孰能卮以朽将舍生”,则与《庄子·人间世》的部分思想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或命之,或呼嘱”当读作“或命治国于头”;“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当读作“其在民上也,民弗诟也”;“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当读作“善者课而已,不以取强”;“大曰逝,逝曰远”当隶作“大曰滔,滔曰远”;“甚爱必大费”当读作“甚爱必大悖”;“持而盈之,不若其已”,当读作“柴而盈之,不可匿也”,如此等等,这个古老的文本将为我们呈现出某些新的语义内容。  相似文献   

6.
管仲的伦理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基本上是维护传统的道德观念,核心是“礼”,但管仲所维护的“礼”已与传统的“周礼”相去甚远;“仁”是春秋时期的新道德观念,虽然不能肯定管仲一定提出过“仁”的概念,但其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却为“仁”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管仲对伦理学最大的贡献是他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德基础论。  相似文献   

7.
对于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管理 ,首先应在思想品德上进行教育和培养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注意对他们个性差异的管理 ,采用疏导的方法 ,使他们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最后采取奖惩措施 ,惩恶扬善 ,树立正气。三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相辅相成 ,应灵活使用 ,不拘泥于某一种  相似文献   

8.
在对管仲改革的研究中,有一种倾向,就是对这一改革评价甚高。有论认为,管仲改革是齐国社会形态转折的重要标志。其理由之一是管仲改革已使齐国从血缘政治过渡到了地缘政治,使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不复存在。事实上,管仲改革的思想轴心,仍然是宗法等级制度,其改革不但没有触动宗法制度,反而在齐地强化宗法意识,这不能不说是管仲改革在思想领域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字敬仲,齐国人,是春秋时期法家的先驱者。他早年贫困,曾作过小商人,也当过小官。他在辅佐齐国公子纠,同齐桓公争夺王位时,曾用箭射中过桓公的带钩。但桓公听了管仲好友鲍叔牙的推荐,仍然重用管仲。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富强起来。管仲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刑罚严厉,老百姓就不干坏事;赏赐公平,老百姓就不怕困难),要求法令必须贯彻执行。管仲很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军事力量。他认为种植五谷、桑麻和饲养六畜,就可以民富食足。同时,管仲改革了赋税制度,按照土地好坏定赋税轻重。这种办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管  相似文献   

10.
王贤仪是清代山东的著名刑幕,所撰笔记《家言随记》记述了其社会生活的诸方面,包括择幕缘由和家庭生活,行幕方略和官幕关系,文化好尚和文艺交际等。其择幕源于生计与家族观念,幕业家庭的生活水平则明显受个人消费观与幕友行业惯习的影响;行幕方略是王贤仪构筑良好官幕关系并晋身名幕的根本保障;文化好尚是王贤仪“儒幕”价值追求的体现,文艺交际则反映其进驻地方文人社会的努力。这些社会生活的面向共同塑造了一个特殊而一般的刑幕个体形象,反映了清代幕友的群体状态。以王贤仪为个案开展研究,有助于全面展现清代幕友的职业形象和生存状况,亦能对幕友个体生活史的研究有拓宽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海南建省办特区初时就进行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其鲜明特色是:精减政府机构,建立平等竞争的游戏规则及新的社会保障体制,并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巩固改革。其经验和教训是:敢于向“自己手中的权力开刀”,“先立规矩后办事”,改革应尽可能地自上而下。在全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中,海南的超前改革又面临着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的起步较晚,内容上的极不均衡性,质量上的相对低劣性,对外研究上的自闭性与偏向性,发展上的趋热性和迅猛性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推动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催生了社会保障研究的上述基本特点,同时也为社会保障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与社会土壤。   相似文献   

13.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两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必须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藉此构建符合“两课”教育教学规律和体现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的“两课”教学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改制,在改制后的许多企业中职工合法权益却难以得到保障和维护。如社会保障不落实,严重违反《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民主政治权利不落实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维权机制,包括职工和工会的自身维护、国家和政府的法律维护、社会和群众的舆论维护等。  相似文献   

15.
税法理念问题是税法领域研究的空白之处。在当前非均衡发展的经济背景下,如何通过揭示税法的理念来衡平税收法律关系各方利益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命题。通过对理念和法的理念的初步考察后明确了税法理念的内涵与功能。然后在提出了认知税法理念的途径之后,确立"无代表不得征税"为税法的元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税收法定、纳税人权利本位和税收负担实质公平三个理念。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影响的困难职工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并且着力运用法律法规手段来提供这种保障 ,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为困难职工群体提供保障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保障资金不足、资金发放经常出现拖欠、下岗职工不愿与企业脱离关系、不少国有企业负担没有实质性减轻、隐性就业与隐性收入难以掌握、困难职工不易界定等难点 ,研究与解决这些难点 ,对于困难职工群体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长久以来,农民工在维生与维权之间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由于他们公认的弱势地位,导致农民工往往为了维生而放弃维权。然而,哪怕是起码的维生也很难得以保障,这也成为制约社会进步、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当前在农民工权益维护上的几个缺失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政府利益取向的偏离、政府介入的非程序性和非合理性。提出对政府未来在农民工权益维护方面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失衡与重建——以高考录取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以来 ,教育公平问题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中高考录取不公平现象更是受到猛烈批评。无论是从“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宏伟目标看 ,还是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看 ,高考录取不公平现象都严重侵害了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而且加剧了各地区教育、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其危害是十分深远的。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作祟 ,二是教育资源的短缺以及分布的不均衡 ,三是教育改革措施的不完善、不配套 ,四是转型期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消除这一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教育改革和实行依法治教  相似文献   

19.
论辽圣宗时期的法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圣宗承景宗改革之势,进一步推进封建化的改革。其中,法制改革是辽圣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成果,也是对其他改革的认可与肯定。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注重立法,更定法令;减轻旧法过重部分;调平法律,修改同罪异论、贵贱异法;注重选拔人才,整顿吏治;改善奴隶境遇,释放奴隶;禁妨务农,保护畜牧业,诏定均税法,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禁止奢侈,提倡俭约;设置司法机构,选派官员,审决滞狱。通过法制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加速了契丹社会封建化;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与权威;使辽王朝出现了政治清明,法制宽平,社会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代际变迁主要呈现以下基本规律和特点,即价值观的代际变迁方向与改革开放的实际进程相一致;价值观的代际变迁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迁在变迁性质和变迁阶段上总体上相同;在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过程中,青年价值观发挥着新价值观的肇始作用和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代际价值观经历了从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到代际碰撞,再到代际动态整合的过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