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6,(6):33-37
平等是政治哲学中的核心议题,尽管马克思没有系统地论述平等问题,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批判和对人的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使得历史唯物主义包含了规范的价值维度。具体而言,本文基于商品交换的经济维度、社会变革的政治维度、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进行具体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克服了近代西方哲学将事实与规范相对立的二元解释框架,反对将平等价值视为超现实的、抽象的形而上学原则,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路径中给予平等价值恰当的位置。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是历史与规范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曾经指出,平等是一个古老的观念。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平等观念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阶级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赋予它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当前,重新回顾和考察平等观念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澄清平等问题上的许多糊涂认识,有助于划清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和非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界限,有助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平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形式平等、实质不平等的本质属性,剖析了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前提下,所谓"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市场面前人人平等"的虚伪性,并提出了建立在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共产主义平等观.新时期重温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平等观的批判,对于实现我国社会平等和共享发展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冯洁 《北方论丛》2011,(1):93-97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都经历过进化论信仰的时期,他们对于平等的理解不是简单地重复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而是掺杂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进化论思想中的平等观念。他们一方面接受唯物史观,追寻着社会不平等的终极原因——经济不平等;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在经济平等的基础之上,追求人格的平等;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理想模式下的平等观,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陈独秀与李大钊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的基本进路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很少关注卢梭和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分析比较,阐明卢梭与马克思政治哲学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卢梭的平等观给了马克思很大的启发,是马克思平等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另一方面,马克思从根本上改造与超越了卢梭的平等观,实现了从抽象的资产阶级权利平等到全体人民普遍平等这一最高社会理想与目标。  相似文献   

6.
约翰·罗尔斯的民主平等观是当代平等观的代表性观点之一,直指分配正义问题,试图排除一切偶然因素对分配的影响.罗纳德·德沃金认为罗尔斯的民主平等观面临没有真正的弥补个人之间在天赋上的差异、在处理个人责任上的无力等困境.罗纳德·德沃金提出资源平等论并试图修正罗尔斯的民主平等观.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劳动价值论,集中凸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自己的平等观作为深层的价值判据。《资本论》说:“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这是对劳动价值论以“国民”的平等观念为根本依据的明确肯定。正是以这种平等观念为依托,马克思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劳动价值论;假如没有劳动者的这种牢固的平等成见,那么,既使劳动价值论被提出了,人们也是不可能接受它的。由此可以推想,假设没有劳动者的平等成见,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便无由立足,其中包括,依托于劳动价值论的剩余价值论便会失去自己的理论前件。这就意味着,劳动者的平等观念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由以建立的第一块价值观基石。《国际歌》的歌辞,实际也对此作了形象的说明:“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一切归劳动者所有”。这就是劳动者的平等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实现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华田园女权”是受西方女权主义影响、近年来在中国本土兴起的偏激盲目的追求女性特权现象,其权责失衡的价值观、非理性的家庭观和二元对立的性别平等观严重制约着女性的健康发展,也阻碍着社会的和谐进步。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导下,才能认清“中华田园女权”现象的本质和危害。当前,需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宣传,加强性别平等观教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消除“中华田园女权”现象的不良影响,为推动新时代女性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9.
在柯亨这里,自由意味着无干涉,而平等即平等主义的再分配.以此为基础,柯亨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其自由平等观.第一个方面,对自由要求平等的论证.分两步展开:对金钱给予自由的论证,以此说明自由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两大发展趋势预言的质疑,借此论述我们将长期处于物质资源匮乏的状况之下.基于此,自由的获得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女性主义思想史上,两性的平等与差异问题一直是女性主义内部各流派之间的中心问题,平等与差异观贯穿了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史的始终。一般来说,女性主义性别平等思想经历了从第一次浪潮中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提出的"等同论"平等观到第二次浪潮中激进女性主义提出的"差异论"平等观,再到第三次浪潮中后现代女性主义提出的"雌雄同体"多样化平等观,在激烈的探讨争论中,女性主义的性别平等观向纵深发展,呈现辩证整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视界中的自由与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脉络中,自由与平等历来被人们所关注。近代西方思想家认为,人们只要得到自由,就获得了同样平等的权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无疑是重视自由的,但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上,他们完全不同于一切旧自由平等观论者,认为自由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自由,如果没有物质条件的平等,自由权利就是一纸空文。同时,他们也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消灭了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但也并不是“自由”、“平等”的天然王国。  相似文献   

12.
王涛 《理论界》2014,(6):7-9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男女平等的涵义有着不同的解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理论,男女平等应是两性政治平等和经济社会平等的统一,是权利平等和义务平等的统一,也是两性平等与两性自由发展的统一。对男女平等内涵的重新思考和认知,有利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妇女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国的首次提出 ,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 ,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新发展。它阐明了妇女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辨证统一 ,我们应健全各种保障机制 ,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柯亨认为,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主义理想是消除资本主义的阶级剥削,代之以经济平等和彻底的民主,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看,我们都距离马克恩的理想有很大距离。即使作为当前的合理目标是最好的选择,市场社会主义至多仍然是次优的选择。鉴于历史发展的进程要求,即过渡特征,我们必须对结果意义上的各种不平等采取包容政策。但在社会主义机会平等的条件下,收入差异在仅仅反映了不同的收入、闲暇差异时才是可以接受的。社会主义平等并非“机械的平等”或“结果的相同”。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是大学生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要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的需要。面对当代部分大学生缺乏坚定理想信念,持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观点的现状,需要通过提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支撑,坚持主体性教育、形象教育和实践锻炼等途径,提高在大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一个富于生机的开端。他认为历史是物质的、变化的,历史有其自身矛盾运动和规律,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并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研究李大钊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于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和实践运用,以及运用唯物史观正确看待当今中国社会和未来发展,都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马克思的人性尊严理论,对全面理解、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有一定意义。马克思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自由自觉的、和谐的、道德的,是社会关系的最高价值尺度。人性尊严以一切人的经济、社会地位的平等为基础,以人类自由自觉尊严本性的回归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当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还必须辩证看待人性尊严的私人特性和寻求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结果平等与机会平等的均衡配置,实现个人自由与类的整合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8.
埃尔斯特方法论个人主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它从个人角度和理性选择原则出发来深入剖析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现象。在此基础上,埃尔斯特主张用目的解释、因果解释来诠释马克思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同时他也提出反对把功能解释应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上。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化变迁现象。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传播和融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历史性转型,也实现了文化创新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文化学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解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也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