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为今用"是毛泽东关于文化继承的基本思想。本文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古为今用"的含义,即: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应用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正确理解"古为今用"的含义,需把握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区分"糟粕"与"精华"的标准问题。本文认为,应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作为区分标准。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创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为今用"的含义是: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为今天的现实服务。毛泽东继承《孙子兵法》等传统军事文化的精华,创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古为今用"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创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继承和传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中,把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本文就"古为今用"的含义以及这一思想形成的时间、背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最基本方法是批判继承,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科学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要真正搞好批判继承,还需要一系列具体方法来补充。本文仅就几种具体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一般与特殊的批判继承法。这里的一般与特殊指的是前人思想观点中的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分析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舍弃其无价值的东西,继承其合理的因素,就是一般与特殊的批判继承法。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文化观是对马克思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文章从“正确认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毛泽东关于文化方面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6.
二十多年以前,毛泽东同志说过:“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指示,多年来一直是我们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指针,它指导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这并不是说,在继承文化遗产中沒有问题了。不是的。当前在戏曲遗产研究工作中,就有  相似文献   

7.
儒学的历史命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形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境遇变化。在现代中国 ,对于儒学 ,既不能一厢情愿地讲“复兴”,更不能全盘否定 ,而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要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对于"大同"理想的推崇,是毛泽东晚年在"古为今用"问题上的失误之一。究其原因,既可追溯到毛泽东早年的"新村"空想,更在于误把农民平均主义的"糟粕"认作"精华"。教训是深刻的:其一,对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其二,要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根本措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李健 《甘肃社会科学》2002,2(2):112-113
对待文化遗产历来有两种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否定一切。本文分析了前苏联在继承文化遗产上的历史教训 ,对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 ,继承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实事求是古为今用──学习毛泽东关于文学遗产的理论荣斌一个时期以来,在论述毛泽东关于文学遗产的理论时,往往只是强调其中关于“批判继承”的内容,而且又把“批判继承”简单地解释为“先批判后继承”或“批判为主,继承为次”。这无疑是一种理论上的偏颇。以“批判继...  相似文献   

11.
正确区分和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龙 《东岳论丛》2000,21(1):23-27
改革开放以来 ,挖掘、整理和运用传统文化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年在思想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呈多元化趋势的环境条件下 ,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继承出现了单纯功利性利用等偏差 ,甚至严重存在不加分析批判地兼收并蓄倾向。正确区分传统文化包括民族民间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是一项十分复杂并且难度很大的工作 ,最根本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 ,运用社会效益原则 ,对每一种具体的文化事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认真的分析、科学的鉴别和评判。要着眼于时代的要求 ,科学地进行文化整合 ,切实做好继承精华、弘扬精华 ,批判糟粕、剔除糟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任志安 《人文杂志》2007,4(5):189-191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占据着一个比较核心的地位,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一切先进的德国文化遗产的批判性继承,也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何种意义上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一种根本性的颠倒,以及这种颠倒的思想-历史意义何在。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其成果就是一种新型的历史观,而这一历史观是以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崭新理解为内核的。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与传统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与传统美德臧乐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商品生产,与我们民族传统道德的关系,已经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引起普遍关注的实践问题。我门认为,对传统道德要坚持两分法,坚持批判继承。要古为今用,使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现代化对于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软实力建设意义重大,其中的方法论问题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首先,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批判和抽象的继承,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其次,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作用。最后,在全球化时代,既要发挥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也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对其进行综合创新,才能展示出中华文化的熠熠光辉。  相似文献   

15.
关于思想遺产的批判和继承問題,它所包括的范围很广,这里只想談談有关批判和继承的标准問題。有些人对于思想遗产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他們倾向于无批判地继承,主张不要一定的标准,特別是反对运用馬克思主文的阶級观点去批判和继承思想遗产。其結果,只能是糟粕精华不分,把它囫圇吞枣地全盘接受过来。如果按照这种主张行事,实际上就是传播封建的或資产阶級的毒素,使社会主义的文化不能健康发展。所以,我們对待思想遗产必須批判地继承,必須把继承和批判密切結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古为今用的问题,实质上是正确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经典作家有过不少明确的指示;最近几年在报刊上反复地展开过讨论,发表了许多文章。一般说来,大家对于这个问题都很重视,而且在理论上似乎没有什么分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又不免发生这种或那种偏差,这是什么缘故呢?我看,归根到底还是思想认识问题,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既不是虚无主义的简单否定,也不是不加分析的复古主义,而是批判地继承和总结。社会主义文  相似文献   

17.
自然法学派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一个影响巨大的流派,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对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古典自然法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然法思想,体现了崭新的时代精神.我们要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8.
(括号中数字,前为期号,后为页码)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论马克思在科学上的诚实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学习《又巧小平文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略论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实际斗争中的运用 一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九十周年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和吸收外国文化 —重新学习毛泽东的批判继承的思想弓长显扬谭海英吴秉元(2、52)(3、43)(5、2)杜明(5、6)张文儒(6、2)方治(6、7).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巴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上)读书对认识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  相似文献   

19.
藏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传统文化和其他一切民族文化一样,包含着大量的优秀成分,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封建主义糟粕,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认识和扬弃藏族传统文化,对于批判继承,不断创新,崇尚科学,摆脱愚昧,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对这位至今还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的生平、活动、业绩、影响、尤其是对他的思想,作出全面系统的、合乎历史实际的科学评价,从而,批判地继承他留给我们的那份丰富的珍贵历史遗产,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这一直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