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说不同语言的族群之间的接触会导致语言接触.七世纪前期,吐蕃与唐朝建立起正式的外交关系,此后吐蕃与唐朝的交往逐渐增多,藏汉族接触愈加频繁.作为藏汉民族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藏汉语在吐蕃与唐朝的交往中发生了接触.根据藏汉历史文献,吐蕃时期的藏汉语接触的途径主要有吐蕃与唐朝的外交活动、文化交流、人口迁徙和民族杂居等.藏汉接触在唐蕃频繁的交往中使得两种语言得以有效的沟通,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唐蕃之间的各种交流,推动了藏汉民族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藏汉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藏汉人民之间的交流已经不仅仅限于生活以及生意上的往来,同时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促进了藏汉语言文字翻译方面工作的发展。为了能够促进藏汉交流,加强两个民族之间语言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应该加强藏汉语言文学翻译工作。研究藏汉语言文字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藏汉语言文字翻译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地处藏汉交接地带的塔加村文化的归属问题、独特性及变化趋向,揭示了藏汉交界地带的藏族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命名的“吴玉章奖金”首次评奖,已于一九八七年十月九日揭晓。同年十月二十三日,在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的会上,吴玉章奖金基金委员会向首届吴玉章奖金获得者颁发了奖金和证书。张怡荪教授主编的《藏汉大辞典》获得语言文字学一等奖。其评语是:“《藏汉大辞典》(张怡荪主编)是一部汇集藏族日常生活和文化科学等方面词语和知识的藏汉双解辞书。全书共收词目五万三千多条,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三卷本)的藏汉大辞典,反映了  相似文献   

5.
著名藏学家张恰苏教授主编的《藏汉大辞典》,是一部前所未有的藏汉邓解大型工具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张抬苏先生立志为了沟通藏汉文化.发掘和私扬藏族文化宝藏,从1928年开始编纂藏汉双语辞书,历经九个不同的阶段.五十个寒暑,持之以恒.并在藏、汉等民族语文学家、翻译家的参加编纂下,终于完成了这历史性的巨著。这部收注五万三千条的藏汉邓解大型辞书,1985年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笔者作为一个使用者,发现《藏汉大辞典》对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以及藏文字母的注释欠妥,不揣冒昧提出拙见,以求教于专家。(一)长…  相似文献   

6.
同美 《民族学刊》2012,3(2):63-67,94-95
本文认为古藏语木给(dmu-skas)是指通天之梯,古汉语建木是指通天之树,古汉语建木是古藏语木给的译音。木给与建木反映的是藏汉古文化视野中的早期原始的绝地天通思想。在藏汉民族古文化视野下,这种绝地天通思想在后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大致经历了巫觋管理阶段、人人为巫阶段、政教合一阶段、前三者合题阶段等几个发展阶段,但是,在各自文化视野里每个阶段及其表现形式又略有不同。藏族历史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这样或那样的教派以及各种活佛系统产生发展之历史,其实说到底就是藏传佛教文化视野下绝地天通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部演绎历史。  相似文献   

7.
"一类模式"教学在G州中小学藏汉双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G州共有10所民族类中学,其中采用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学的学校有7所。本研究分别从性别、年龄、职称、民族、语言、地缘、学历、学缘、专业等九个方面,分析了G州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队伍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世界汉藏语言研究的中心,新中国成立的半个世纪以来,各民族学者对藏族的语言文字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本文分现代藏语研究、古代藏语研究、藏文文字学研究、新世纪的藏族语言文字研究等四个部分,介绍和评述中国各民族学者有关藏族语言文字研究的贡献和得失,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以期弘扬藏学和推动中国藏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七百年前,当十三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藏汉两族的佛教学者,在元王朝的主持下,于北京进行了一次规模弘大的文化合作,对藏汉两种不同文字的佛教大藏经典,加以核对,勘察异同。这一盛举,是藏汉佛教文化的一次总结,是藏汉两大民族团结合作的一座里程丰碑。从中可以看出,千百年来,两族先贤在沟通中印文化上所显示的坚强毅力和湛深智慧,它构成我们伟大祖国文化长河中的一股巨流,是光辉灿烂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聚集了当世藏、汉、维各族有名的佛教学者,历时长达三年之久的合作与交流,所结成的丰硕成果,不但在当时决开元世祖的“积年疑滞”,了解到藏汉佛学  相似文献   

10.
欧美藏学界关于“西藏问题”的叙事主题,似乎都对藏汉文明之历史性质注视不够①.亚洲腹地“三原文明”的融合,构筑了中国藏汉文明的共同根基;植根于藏汉文明共同体的西藏共享性发展理路,从来就不是主观人为的“预设”,而是客观历史的抉择.  相似文献   

11.
弘扬先进文化,当前在我国成为主旋律,正下大力实施.文化的"先进"与"落后"的属性界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处于较为不利生存条件下的所谓"边缘社会"、"弱势族群"的"劣势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宜简单地、武断地将其界定为"先进"或"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儒学"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文化样式是"国学"国粹",少数民族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样式,也同样堪称是"国学"、"国粹".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存、延续,以体现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原则,不仅是学术界需要深入讨论的课题,更多是中国各级人民政府及全社会共同关注、下大气力解决的重大现实性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要"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意见>是一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对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发展中国的学术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就学习<意见>及基础理论研究与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金初“因辽旧俗” ,官制更是“踵辽官名” ,因此《金史》中有许多官名与《辽史》相同。本文通过对《辽史》、《金史》相关官名的考察 ,证以女真语词义 ,探知了《辽史》所载契丹语官名的内涵。明了这些契丹、女真语官名的本义 ,不仅可以为辽金史的研究提供根据 ,而且还可为两种语言尤其是契丹语研究提供资料 ,从而推动阿尔泰语系古代语言的研究和蒙古语族语言史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高校教风学风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西部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应突出民族大团结,奋发图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特色,并提出了若干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民族心理学视角出发,阐释汉匈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变迁。先秦至秦汉时期,是汉匈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汉匈分别在生态—经济方式、政权体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不同的体系,并随着双方战争、互市、和亲等交往的深入促成了汉匈民族意识的最终形成。民族意识形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西汉后期开始,匈奴的经济方式、政治实体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受到汉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民族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当然,汉民族意识也在这一时期随着民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6.
吴激、蔡松年同为金初著名词人。二人有着相似的仕宦经历,在入金前既已定交,入金后,交往颇深。以词而论,二人虽同号为“吴蔡体”,奠定了金源一代的词的创作,却因个人身世、词的题材、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在词的创作上亦表现出同中有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17.
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前期 ,契丹辽地主要是以畜牧经济为主 ,牧场遍布草原各处 ,畜牧经济一直呈上升态势 ;农耕经济区域虽因燕云地区的并入等而有所增扩 ,但农业种植仍是片片点点 ,无法与畜牧业相比。到辽代中后期 ,牧区变化比较平稳 ,官营畜牧经济屡遭打击 ,已繁盛不再 ;而此时的农耕区域却有很大变化 ,农业经济的繁荣 ,对辽代社会的进步及金、元时期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杨翰卿  王曾 《民族学刊》2019,10(3):44-49, 115-116
作为壮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曾以古文经学为特色的儒家经学形式活跃兴盛于壮族先民地区,以董仲舒之学和以“统合儒释”为思想内容的汉唐儒学传播影响于壮族先民地区,以程朱陆王为主体的宋明理学浸润渗透于壮族先民地区,同时集中表现在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这是我国历史上壮族先民在精神文化上能够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可资总结弘扬的思想经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从民族学的角度记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布朗山布朗族女性择偶条件与婚恋方式的变迁。文章认为,内地青年男女择偶的价值追求为布朗族女性嫁往内地提供了条件。文章还探讨了布朗族女性大量嫁往内地这一现象对布朗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海洛因、性、血液及其制品的流动与艾滋病、性病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艾滋病或性病的传播在时空上是不平衡的 ,它是与海洛因、性、血液及其制品的流动以及一系列特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制度交织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说 ,艾滋病的蔓延暗示着社会的不平等以及社会变迁与社会文化制度不相协调的问题。本文基于作者在云南四个村落的田野调查以及对河南一个村落的访问 ,对艾滋病和性病在我国传播、蔓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做了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