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候问题不只是一个技术和政治问题,还是一个伦理问题。气候政治博弈之所以迟迟没有结果,就是因为国际社会缺乏一定的伦理共识。伦理共识的达成应该优先于解决气候问题的政治技术方案的形成,因为任何技术、政治谋划的合法性都将接受伦理道义的考量,这也凸显了伦理共识在气候政治博弈中的价值性。不仅如此,国际关系的向善之道、人类共同利益的定在、普世伦理的兴起也为伦理共识的达成提供了现实依据、利益基础和理论依据。气候谈判中达成的伦理共识应该为:平等而又差别的正义原则、区别而又共同的责任原则、合作优先于冲突原则以及生存权与发展权统一原则。  相似文献   

2.
当代民主政治是以一定政治共识为心理基础的制度架构。西方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必然带来社会的多元化和异质化。在多元异质社会建立稳定的民主政治必然诉诸一定的政治共识,来消解利益差异,弥补阶级差距,提高政治合法性,实现民主政治的稳定与和谐。当分化、差异、多元成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主导特征时,就预示着这个国家或社会将会面临着一个以整合为特征的政治发展阶段的来临。而这种政治整合往往是以政治共识为前提,以国家作为主要推动力,以制度化整合为核心的政治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任何执政党都需要构建一定的政治共识来促进和加强执政,如何构建以及构建怎样的政治共识则根据各个政治体的历史与现实有所差异。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政治特点构建并持续推进以"共和"为核心的政治共识,并围绕"共和"积极合理利用自由、民主、法治等政治价值来配合构建执政的政治共识系统。构建"共和"的政治共识不仅符合执政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原则,而且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4.
初唐宫廷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唐朝建立初期政治文化建构的要求和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唐人关于政治建构的某些思考。从宫廷诗歌普遍具有的颂美特征来看,它体现了国家开创阶段所强调的加强君臣伦理秩序的要求;从宫廷诗歌在某些情况下显示出的反思精神来看,它显示了基于儒家伦理而形成的对于统治根本原则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以参与、制约、监督、制度化和程序化为特征的民主与以权威、稳定、有序和制度化为特征的政治秩序作为政治发展的双重目标,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从政治状况的合理性出发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民主与政治秩序的现状.指出应从改善政治环境、深化政治改革、维护政治权威、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等方面谋求高度的政治民主和有效的政治秩序的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6.
刘方玲 《南都学坛》2005,25(4):102-105
儒家思想代表了小农社会生存权利的现实秩序需求。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要求儒家与现实政治结合,儒家的政治理想要付诸实现,必须依赖一定的政治权威。儒家理想的实现并不以否定业已存在的君主的统治为前提,相反,儒家认为君主政治怀有维护民众生存与安宁的实质性目的。但是当儒学不断论证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时,它也因过分服务于现实政治而成为政治的附庸,同时也因为君主政治秩序的不稳定而引发了对儒学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7.
儒者的任务是要重建人间的政治秩序,期盼至善政治秩序的价值归依。为此,他们建构了一个以德治、礼治为基本治理模式的君主政治秩序样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秩序理论。以天命、人性、阴阳三个基本的哲学命题为本体论依据,儒家推演和建构出一套完整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8.
论政治秩序与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中国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同时 ,中国社会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如何正确面对当前的形势 ,认真分析总结 ,找出一条解决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方法 ,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社会稳定需要政治稳定作保障 ,因此如何建立及建立什么样的政治秩序就成了一切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建立公正的合理的政治秩序 ,推进我国的社会稳定 ,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 ,我国全面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加强政治共识建设,能对利益差异进行有力解释,对阶层差异进行弥补,建立在政治共识基础上的政治制度能促进社会和谐。目前政治共识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可以通过发展商谈民主、推动公民社会健康发展、实现政治制度与政治共识的融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来建设政治共识,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政治发挥着重要作用,政治秩序表现出一定的特征。这时的政治秩序建设,除了要自觉进行有序变革外,还必须巩固政治秩序的物质基础;夯实政治秩序的社会基础;发展政治秩序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法理学上的部门法划分标准以及新近提出的国际民商新秩序概念,统一实体法在国际法学体系中宜归入国际私法学范畴。现存国际法学体系的构成受到挑战。国际公法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服务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国际经济法主要调整国家因为调节国际经济生活而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标;国际私法以国际民商事关系为调整对象,以建立国际民商新秩序为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2.
合法、合理的环境行政执法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法治政府的建设也有助于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的有序开展。但是,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尚存在环境行政执法无法可依、环境行政执法主体缺乏必要的自行强制执行权和政府责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后提出了结合环境行政执法的实际适当加快相关立法的进度、赋予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以自行强制执行权和强化法律责任等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和平崛起,完全不同于近代以来新兴大国所走的道路。具体说中国的和平崛起,不走以往大国、强国传统崛起的以抢夺资源和攻城掠地为主要内容的热战之路,也不走美苏两国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冷战对峙、称霸争霸之路。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和平之路。既然中国和平崛起走的是一条不同以往的新路,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建设同样应该有别于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建设的老路,寻找一条独特的新路。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建设以权利政治为新视角和新主题,不仅是主观愿望,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客观规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价值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今天,共识的取得似乎非常困难,而一个没有共识的社会将很可能让人们面临虚无主义的困境,所以社会共识是有必要的。共识是人们对于理念的理性自觉认同,它需要一个社会的开放和宽容,允许多元思想和意见的存在,让人们在法律范围内自由对话,自由选择和排序价值观念,此时,共同体的共识将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互构统一的过程.笔者借助国际政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内政治也分为两个层次,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国内和国际两层内涵,而且国际政治文明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总体而言,中国目前的国际政治文明建设主要面临经济全球化、WTO与和平崛起这三大挑战,这就涉及到中国"主动融入"、"民主建设"、"按规则办事"和"发挥积极作用"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充斥一切。人们似乎陷入了不确定性的社会与以确定性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的矛盾之中。可以断定,在风险社会中建立政治秩序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要在风险社会中建立政治秩序,关键是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是目前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厘清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构成要素及对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对全面认识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有着重要意义。从国际秩序的构成要素来看,中国视阈中的公正合理国际秩序,本质上是由主权国家、多元文明观、多极化、多边主义和新安全观等要素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主权国家平等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基础,承认文明多样性是尊重各国主权平等的逻辑结果。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各国在国际事务中必须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维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主义,同时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观。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采取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相结合的政策,即在继承现行国际秩序的某些规则的基础上,推动对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的改革。中国既是现有国际秩序的积极参与者、维护者,又是现有国际秩序的改革者、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塑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