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儒家忠恕的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包含两个维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的理论疑点主要体现为主观主义的嫌疑,实际上,实行忠恕也讲求客观认定标准,忠恕本身内含一个"验证程序",这是针对主观主义的内部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朱子认为忠恕之道是先秦儒学传承的核心义理,他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忠恕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诠释.他从天地的忠恕、圣人的忠恕和学者的忠恕三个层面理解忠恕之道,分别开显了忠恕之道的本体论、境界论和工夫论内涵.他认为本于仁德发用的恻隐同情之心是忠恕之道的基础,阐述了忠恕之道的心性论依据;认为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忠恕之道与格物致知是相同的为学工夫,但两者表述思路存在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3.
"忠恕"是儒家道德学说中重要的理论命题.有<论语>之"忠恕",有<中庸>之"忠恕".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大大发展了"忠恕"学说."忠恕"之道有丰富的古代实践,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它的重要功能是发挥社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5.
自孔子总结并阐释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以后,儒家学者就一直试图在人性论上对推己及人的合理性作出理论论证。然而,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无论孟子的性善论,还是宋儒理学家的天理论或心学派的良知论,抑或戴震的自然情欲论,都未能真正科学解决这个问题,在理论上皆因其抽象性和先验性而存在各种缺陷。当然不能因此否定它们的认识价值和对推己及人合理性根据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意义,也正是因为他们不绝于时的长期探讨和宣扬,才使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人为善、推己及人的优良传统。批判地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对于处理现代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忠恕思想作为儒家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对古代司法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法典和司法实践都体现了忠恕思想的全面影响。从清代司法判牍中我们可以看到,直到清代,优秀的司法官员还是在司法实践中秉承忠恕思想的指导。忠恕思想是宝贵的思想精华,该思想对于今天立法与司法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忠恕"之道对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忠恕"之道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原理,充分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际交往的对等律、利他主义、替代体验等普遍规律,为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人际交往中“忠恕”之道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忠恕”之道对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忠恕”之道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原理,充分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际交往的对等律、利他主义、替代体验等普遍规律,为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子视"忠恕一贯"章为<论语>第一章,"一以贯之"为圣门末后亲传密旨.他以理一分殊诠解"忠恕一贯", 并与"一以贯之"比较,阐释了儒学的本体、功夫关系,剖析了忠恕说的三层含义,批判无本的浙东功利之说、舍末的陆象山心学、禅学.朱子对"忠恕一贯"的认识历经一长期演进过程,体现为对二程说的消化.对"忠恕一贯"章的诠解在朱子经典诠释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对整个<论语>诠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安晋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4):15-18
忠恕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之一,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其关键是一"推"字。《大学》中"忠恕"思想的表现形态有宏观和微观两种。从宏观上看,《大学》中的"忠恕"思想表现为"修齐治平"这样一个"内圣外王"之道;从微观来看,"忠恕"思想则表现为"絜矩之道"。两种形态均体现了儒家"忠恕"思想尽己而推的推衍实质。 相似文献
12.
温炳禄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12):12-14
“双百方针”是为了解决新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促进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繁荣而产生的。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正确区分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有效地克服了教条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从而对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的文化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慧卿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3):16-17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们在处理义利关系时 ,产生了舍义逐利、重利轻义、义利统一、尚义轻利等多层次的义利观。应当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价值取向多样性和价值导向一元化统一的疏导原则 ,从而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4.
董富华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4(3):47-49
教师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师资队伍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尤其是近几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新成立的学院,如何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学院能否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新建学院师资队伍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师资队伍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余美根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3):85-87
与读写部分相比,大学英语听力部分具有相对难度。通过分析,本文发现造成大学英语听力相对难度的原因有三,即,英语听力和听力测试的特点,考生在听力方面的相对水平和大学英语听力的测试环境。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伦理之所以成为中国漫长的宗法等级结构社会的主导思想,很大原因在于它自身内涵结构、核心概念"仁"和"礼"的内在统一在动态演化中迎合了政治稳定的需要。本文从忠孝人伦、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和德主刑辅等概念入手,剖析了儒家伦理在政治架构、伦理规范、道德修养和德刑嬗变等方面对宗法社会政治稳定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朱弁在使金期间的著作《风月堂诗话》继承了前人的“体物”理论并加以发展,辨证地批评了江西诗派以“故实”相夸的创作倾向,高度评价了杜甫和苏轼的诗歌,对黄庭坚的诗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诗话在理论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并对金代诗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明清实学是儒学发展的特殊理论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学是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实学的本义为通经、修德、时务、致用之学,其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宋明时期反对佛学与道学,以佛道为“虚学”;明清之际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以理学、心学末流为“虛学”,实学作为儒学特殊理论形态成为社会主要思潮。实学有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有自己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等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明清实学与宋明理学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实学,具有泛化与定位不准确倾向,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论传统"大同"与"小康"的理想社会秩序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札记·礼运>的"大同"与"小康",是中国古代社会理想的经典概括.从宇宙星象的时间-空间秩序抽象而来的天道,是论证大同世界与小康社会的思想背景,所以,无论大同还是小康,都是以"道"为终极根据,追求理想的社会秩序伦理秩序、生活秩序.因大道之彰隐不同,从而体现天道的社会形态不同,使得社会互动准则也就不同"公"与"札"是分析大同与小康的关键词.大道流行,"公"作为一种价值理性,是整合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而大道隐没,来自宇宙天道的终极根据萎缩,于是,"礼"作为一种工具理性,成为规范社会秩序的另类选择.因此,大同与小康殊途同归,都是强调整合社会秩序的理性主义取向. 相似文献
20.
刘中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8(2):15-2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辉煌历程。反思、研究、总结这30年的文艺创作、文艺理论建树和文艺工作实践,是当前加强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研究,推动我国先进文艺建设和文艺事业发展具有鲜明时代意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诉求的重大课题。由"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开启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走过的90年,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的90年。以改革开放的30年为研究中心点,切入主题,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运用实践的历史时代特点,把这90年划分为具有各自不同历史内涵又有内在联系的3个30年的历史阶段,可以通过对90年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在历史演进的承续与发展中认识与把握改革开放30年文艺创作、文艺工作和文艺理论研究实践的理论建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