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宁玛 《可乐》2010,(8):73-73
高考结束后,我开始估分报学校和专业。父母一直想要我报一个热门专业,将来挣大钱把日子过好,我却有着自己的爱好——历史考古。  相似文献   

2.
我是在建国初期参加工作的一个普通工人,只上过小学二年级,同所有企业职工一样,参加工作后,我坚持在干中学,在中学干。1958年,我从一个普通工人,当上了厂里《晋华报》的编辑,当了报纸编辑后,我经常这样思索,同样一  相似文献   

3.
放飞的爱     
张亚勤 《可乐》2010,(12):15-15
记忆里,母亲永远处于我心中最明亮的位置。没有她,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的性格、意志和品质都是在她的培育下形成的。 填报高考志愿时,我和母亲发生了分歧。她的意见是,为保证录取起见,除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外,再报本省的两所重点院校:我不同意,只想报一个志愿——“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母亲听我说完想法,觉得有理,还是按我的意见办了。  相似文献   

4.
近日,网络上热传中国式父母包办孩子一生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公务员。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有人批评,国内教育最大的弊病是没有一次真正让学生自己选择。当他们大学毕业后,突然要面对选择职业,怎能不茫然?作为全国首家职业规划师资格认证培训及职业规划咨询机构,  相似文献   

5.
社区缘     
罗军 《社区》2009,(1):48-48
2005年冬季的一个电话,让我与社区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年我转业,为了落实工作,我奔波于各个单位,疲惫不堪的我,心里就像压着块石头,有时郁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在彷徨与焦虑的等待中,我接到人事部门的一个电话,放下电话后,我拿着简历来到现在的单位报了到。一到街道,我便受到同事们的热情接待,他们的那份真诚打动了我,  相似文献   

6.
大四那年,我去一家报社实习。第一天报到时,部门主任安排一位同事带我熟悉环境,这是一位穿着一身宽松西装外套的年轻女孩儿,我微笑地打招呼:“老师好!”她笑了笑,然后耐心地带我熟悉工作环境、内容,我一口一个“谢谢老师”,还自以为特别礼貌、尊重前辈。结果,下班后她悄悄对我说:“你不用一直叫我老师啦!这样我很尴尬,我和你一样都是实习记者,也是大四。”  相似文献   

7.
人性的掌声     
我今年才10岁,学“奥数”才1年时间,就获得了“中环杯”的市三等奖和“希望杯”的全国三等奖。老师同学夸我了不起,很幸运!记得去年秋季,妈妈特意为我报了奥数班。一开始,我不太愿意,被动去上了一节课,觉得蛮有趣的,就有点喜欢上了“奥数”。学了才一个月,妈妈又给我报了一个“中环杯”的考前培训班,目的很明确,就是让我拿一个奖,哪怕是优秀奖也行,这样就能更有条件地竞争一所好中学。  相似文献   

8.
陈文茜 《21世纪》2010,(2):73-73
前一阵子,我们圈内人自嘲开玩笑,台湾现在四大报,其中三报老板皆小学毕业。学历高,尤其出身好,往往是一个人中年后摔跤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集报,是一项高雅、文明、有意义的文化活动。通过集报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锻炼毅力,陶冶情操。泛舟报海,其乐融融。我集报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仅是剪剪贴贴,分类装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报业的发展,我便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整张报纸收集。我不贪求种类多,只注重资料的实用性。回忆20多年来的集报经历,我感慨万千,真是尝尽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0.
你玩过“报数30”的游戏吗?甲乙两名同学从1到30轮流连续报数,谁先报到30这个数,谁就获胜。游戏时每人每次最多报三个数,至少报一个数,每人报的数不得与自己报过的数或对方报过的重复,也不得跳过任一个数。那你有把握取胜吗?现在我就无偿教你一招!  相似文献   

11.
专题集报是在分类集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集报类型。从分类集报发展到专题集报,这是集报活动的一个飞跃。专题集报是一个创作过程,其选题范围十分广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要始终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才能制作出富于教育意义,知识含量高,欣赏价值大,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专题。  相似文献   

12.
我坐在父亲破旧的自行车的后座,穿过北京的大街小巷,我们在找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我们知道大致的方位,但还是迷路了。当我们骑车穿过这个巨大的城市,我不由自主地拿北京和沈阳做比较。在沈阳,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小钢琴家,我的照片还上过报;在北京我什么都不是。在沈阳,父亲是一个身居高位的警官,别人对他又怕又尊重;在北京,没人理睬他,他只是一个骑着一辆  相似文献   

13.
江菲 《社区》2004,(19):44-46
“我要感谢你,在发生这种行为之前,想到了给我打个电话” 2004年6月的一天,《中国中学生报》编辑吴若梅接了一个冗长的电话,是一个高一男生打来的,他的目的是要向吴若梅宣告:我要和异性发生性关系,马上! “行啊。”吴若梅不动声色地回答,“可是,为什么呢?” “我周围的同学都有了,那我也得  相似文献   

14.
无尽的怀念1979年的夏天,我刚从山上砍柴回来,一个同学跑到我家里,说中学老师通知我们到学校取高考成绩单。我们吃过午饭,顶着烈日,走了两小时的山路,赶到学校。刚到校门口,碰到一个教师笑眯眯地对我说:“祝贺你,你的成绩超过省重点中专录取线。”从那天起,我再也没有到山上砍柴了。接下去是填报志愿,我报的志愿是宁德卫生学校(没有报师范类学校)。8月15日的某一天,中学校长打电话给我爸爸,接县招生办的通知,我已被宁德卫生学校中医士专业录取。可过了三天,中学校长又打电话找我爸爸,说又接到县招生办的通  相似文献   

15.
《可乐》2006,(5)
除夕那天,我到父母开的电话亭帮忙。打电话的人很多,大都是那些过年不回家的大学生和打工仔、打工妹们给家里报个平安。排在队伍中的一个老人显得特别显眼,他鹤发童颜,年纪有60多岁。我猜他可能是给自己的子女或者兄弟姐妹打电话吧。  相似文献   

16.
辜晓进 《社区》2012,(13):62
要想了解美国人,社区报便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些社区报数量众多,与社区的融合程度也是惊人的。11年前我在美国时,已经注意到社区报的力量。在我居住的纽约市斯塔藤岛区就有一份百年老报《斯塔藤岛前进报》。就其创刊背景和发行范围看,这是一份典型的社区报,但从报社规模和运作模式看,它又与其他都市报纸无甚区别。美国社会承接的是欧洲传统,早期移民就有"无报不成镇"之习俗。因此,美国的社区报与其所在的乡村区镇有着水乳交融般的关系,这种关系远比  相似文献   

17.
1991年离休后,我受黎城县委老干部局聘用,担任了老干部报刊发行员,一干就是12年。回忆这些日子,虽然有苦有累,但乐趣却无处不在。黎城县委老干部局共订有1000多份《山西老年》杂志及《中国老年报》、《老友报》、《黎城报》等500余份。有的报是周二刊,有的是周四刊,由于出版日期不同,几乎每天都来报,每天都有分发任务。9大口、6个报纸投送点,共有服务单位22个、服务对象千余人。报刊是随时来随时分发,我都做到了报刊分发不过夜。有时报刊因故按时来不了,我就打电话催问或写信询问。为了能及时分发报刊,我亲自…  相似文献   

18.
瞧这一家子     
我们家一共三口人,各自爱好不一样,也各有各的绰号。下面,就让我给你介绍介绍。“报纸迷”“报纸迷”肯定是指我老爸。我老爸还真行,都四十岁了还学习呢!可我有一次总算弄清了我老爸看报的目的。那正是暑假,爸爸经常叫我去买报纸,而且每次都是买《金融投资报》。有一天,老爸又叫我去买《金融投资报》,我边走边想,这报纸有什么好的,每次都买它?我买到了报纸,看一看吧!边走边看,我发觉这报纸上的每条信息都有一个“股”字。我想了想: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好像是关于股票的。原来老爸是在看股票呀!我还以为他学习呢!“逛街迷”“逛街迷”当然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出版史料》所收的1921年2月15日陈独秀致胡适信,其中关于"你们另外办一个报,我十分赞成"一语中的"报"字,注释为《努力周报》和流产的《努力半月刊》或《努力月报》。三十年来人们对此深信无疑。但这条注释是错误的。此"报"应为未能复活的《新中国》及流产的《读书杂志》。此条注释应该重写,以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20.
《北方人》2007,(8)
早晨从菜市场回来。遇见小区里的一位老太太,老太太拎一个西瓜,行走趔趄。我把西瓜接过来,拎着和她一道回来。老人回了家。我在报栏前片刻伫足,看会儿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