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术创作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系统运动,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对立统一过程。美术创作意识理念的转型,首先要激活学生潜意识之中的创作灵感。其次,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同时表现自我。再次,要在意识延伸中不断地创新,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美术教育中的绘画创作是提高学生自我表现能力的一种手段,必须在教育理念更新的同时推陈出新,从而完成学生在绘画创作意识理念中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个人感性意识的觉醒是启蒙理性得以自由运用的前提,五四文学虽体现出感性和理性并举的时代特征,感性启蒙的说法却并不准确。二十年代的浪漫主义文学在注重个人意识与自我情感表达的同时,并没有摒弃主体的社会理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同五四文学的启蒙精神是一致的。海派作家对感性体验的挖掘却直接承袭自浪漫主义的自我扩张,他们将目光转向个体非理性的潜意识世界,其间所描写的感性体悟早已超越了启蒙的范畴。海派文学的身体抒写同五四启蒙精神之间发生了深刻的断裂,尽管前者对个人主义的描述中带有五四美学的痕迹,却是浪漫主义的下一个阶段,而非感性启蒙的延续。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曹禺解放后创作的分析,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文艺的特殊要求,试图从创作心态的角度来探究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辉煌成就的曹禺到了当代其创作就大为逊色的原因。作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创作个性的偏于感性直觉;源于时代大环境的作家自信心的丧失;感恩图报意识、强权崇拜意识及政治迷信。“曹禺现象”并不是个例,它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四十年代是冯至创作的一个高峰。该时期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思辨的色彩,也表现了他对个体存在本位的坚持。与此同时,冯至开始更多地强调个体对外物的关情,更多地转向对现实与集体的关注。个体自觉与集体意识在冯至四十年代的思想与创作中交锋,表面融合而实际背离,影响着冯至在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的转向。从对冯至个体自觉与集体意识之间关系的分析,可窥见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启蒙话语中个人主体性建立的需求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国族救亡、集体主义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西方悲剧在主人公选择、剧情冲突和结局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对比,发现中西方悲剧精神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的悲剧精神因源于"苦戏"而主要体现为国人对人与人关系的伦理道德批判和对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追求,个体自主意识较弱;而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起源于"酒神"赞歌,个体自主意识较强,其所追求的和谐往往以牺牲个体为代价,体现了西方人对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永恒矛盾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楚荷《落地为兄弟》《老莫》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所展示出来的内容不是那种琐碎细微的针对社会生活的个体感性经验,而是揭示出了一种被社会锻造着的国民心态,其创作表征出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不断深化和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无意识与创作动机有着密切联系.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为创作动机提供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创作动机萌发后作家内心积淀的无意识在文学审美特质吁求下跃进为显意识.审美意识的不断积累构成创作内驱力的真正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8.
晚明小品文对汪曾祺创作影响很大。其精神内涵,即重视个体价值、珍爱个体生命、憧憬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等等,与汪曾祺以个性自由精神为人格内核的现代意识相契合;此外,晚明小品文贵创求新、尊情融俗的创作观也与汪曾祺对现代小说艺术的思考有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学近期发展概观邹华个体与社会、感性与理性这两对范畴所包含的不同历史层面的矛盾冲突,是以人的个体地位的上升和感性动力的强化为基础的,古代和谐对崇高的制动,首先就是对个体感性的否定,从而导致崇高所赖以存在的矛盾结构的封闭。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就是在这矛...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作为个体逐渐受到了重视,个体的人在觉醒中被确立。由于女作家远比于男作家的敏感性,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率先走向了“个人化”的创作倾向,在作品中逐渐转向对女性自身的发现,对女性的生命形态的描述。在一些创作中,由于过分突出女性的女性意识、个人化意识,而陷入了狭隘的境地,完全脱离“宏大叙事”的“束缚”,走向了一种超性别意识的边缘化写作中。他们的这些个人化写作无外乎只是对男性中心话语的一种消解与对抗,并非女性文学创作的价值目标。我们应该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关注社会与人类的、突出女性意识与生命体验的创作格局。  相似文献   

11.
自觉是人对自己存在状态的反省 ,民族自觉则是民族对自己存在状态及生存意义的反思。然而 ,民族的自觉不仅仅是一种状态 ,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过程。中华民族的自觉将会由对“性理”的自觉转向对“理性”的自觉 ,民主和科学在人们心目中的深入 ,将是这种自觉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以来,文学审美经历了政治群体意识向自由个体意识的激变并形成了三个生成点:追求一种以零度情感为特征的叙事策略,使审美形式化;以苟安的众生相描绘为特点的审美庸俗化;颓废美成为作家价值失范、精神虚无中的无奈追求。这三种审美趋势反映在作品中则呈露出大面积的审美感性泛化趋势,要不要重返理性王国应成为90年代以来文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共同体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对理论来源的探究是理解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超越近代意识哲学重大理论意义的关键所在。费尔巴哈通过提出感性对象性原则,将意识哲学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马克思则在继承超越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彻底变革了旧的思辨哲学传统,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转变为感性实践活动,发现了人类通往真正共同体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特征表现为:重视"双基"训练,忽视个性化学习;重视逻辑思维培养,忽视感性素质开发;重视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忽视现实生存能力培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在文化自闭与文化迷失中曾出现了偏颇与失衡,又在文化开放与文化自觉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建构、发展与超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立在对民族课程文化认同与认知的基础上,在面对时代与社会剧烈变革的反思中,对世界其他民族优秀课程文化比较与借鉴中进行的主动探索、自主适应与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15.
爱情道德观是爱情观的基本要素。我国大学生对爱情道德以及处理爱情道德关系的原则与规范的认识,既明确又模糊,道德情感呈现多极,道德意志表现脆弱,正是大学生们爱情道德心理矛盾冲突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考察历史文学的创作主体意识及与时代的精神联系一向为研究界所忽略.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因为确立了以发掘王朝衰变时代的功名文化人格为基点的创作主体意识,并将自我的创作生命状态、文化身份、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个体精神特征渗透于艺术境界之中,使文本的审美内涵超越一般的"历史官场小说",显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由此形成了在时代精神文化和文学语境中复杂的接受效应.  相似文献   

17.
李贺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特殊的诗人,特殊的人生际遇使其死亡意识迥别于其他诗人。他对生命的认识既格外强烈,又有着一种超越他人的敏感和自觉。文章通过剖析李贺死亡意识中酒神精神的内涵,展示其“两次颠覆”和“两个悖论”的矛盾运动史,揭示李贺死亡意识的深刻根源和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18.
《典论·论文》是魏晋时代个体意识自觉和文学自觉的产物。曹丕的个体意识贯穿在《典论·论文》文章整体之中。《典论·论文》中的文章价值论、“文气”论,以及“诗赋欲丽”的观点都与曹丕的个体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曹丕个体意识的自觉是其文学自觉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特殊时代境遇与文化语境的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群,在继承中国现代派诗歌传统与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特征.自觉执著地寻求诗歌与现实的平衡,时代与自我的平衡,知性与感性的平衡以及中西诗艺的融会,是其诗学特征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实践的功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重要功能之一,其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效应,能强化大学生培养人文意识、人文素质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