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杨蕾 《中州学刊》2003,(3):131-133
20世纪 ,是中国逻辑史研究经历开拓、突破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逻辑全面研究的先河 ,在中国学术和教育领域确立了中国逻辑史学科和研究方向 ,而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造就了一支优秀的研究队伍 ,为新时期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新世纪 ,我国逻辑史研究承继上世纪 80年代以来的良好态势 ,继续呈现出一个较热烈的研究局面。各种角度、不同层面的挖掘在向前推进 ,各类观点不断推出、相互争鸣。总体而言 ,主要集中在本体反思、研究方法、逻辑学人和现实应用四个领域。下面 ,我对此进行简单介绍 ,同时也提出…  相似文献   

2.
中国逻辑研究作为逻辑学的分支领域是从中国近代开始的。其后,一直到今天,中国逻辑研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领域。逻辑观念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出现了从文化意义到哲学意义以及向逻辑意义回归的多重意义演变,这种演变在整体上直接影响了中国逻辑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模式。逻辑以证明为研究对象,中国逻辑史的对象是关于中国思想史中与证明有关的思想学说的研究。中国逻辑研究的方法主要有逻辑解读、文化解读、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一股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在神州大地波澜叠起.中国逻辑史的研究也不例外,专著和学术论文越来越多,学术成果硕果累累.这股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也许是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在西风大举东进的形势下的寻根心态在文化层面的反映.当然,任何民族,尤其是曾经拥有过骄人的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的民族,都会以先人的光辉业绩来鼓舞后人.在这股研究中国逻辑史的潮流中,张忠义先生所著的《中国逻辑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版)确实是一本颇有新意的学术著作.在该书中,作者不但对中外逻辑史进行了比较研究,而且更着力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正是在这种比较研究中,张忠义先生不但发现了在中国名辩与古希腊逻辑、古印度因明的异中之同,更重要的是,也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同中之异,从中勾勒出中国逻辑的独特的魅力.作者处处运用比较方法,站在现代逻辑的高度,发掘出了许多中国逻辑史中被人们忽略了的宝贵思想,取得了崭新的学术成就.具体说来,以下几点尤为突出:一、逻辑形式是从语言形式中概括出来的.中国古代的语法研究很不发达,但是,这并不妨碍古代先贤运用抽象的方法从普遍性的角度来讨论思维的逻辑形式(及逻辑规则、规律).张忠义先生在众多典籍中探颐索隐,钩深致远,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名辩尤其是墨辩中已经以  相似文献   

4.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方法很多,但训诂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如果没有清代乾嘉考据学的兴起,也许就没有中国逻辑史之比较研究的兴起,就没有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兴起。反观中国逻辑史研究百余年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逻辑史研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训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还中国逻辑史以本来面目,重建中国逻辑史的新体系,同样,重视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训诂问题也可以使中国逻辑史研究和训诂学研究在某些方面实现交叉学科研究的会通,从而进一步促进这个研究领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逻辑史应当是以名辩为代表的我国本土逻辑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中国固有名辩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在我国的输入及其研究情况,分别属于西方逻辑史和因明史的考察范围,它们既不是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更不能将其作为区分中国逻辑史不同发展阶段的依据和标志。从中国名辩思想本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经历了先秦的创立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持续发展时期、始于隋唐而终于明末的衰落时期、明末清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复兴时期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深入研究时期等主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百余年来中国逻辑史比较研究的现状,对比较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从比较的对象、比较的内容、比较的文化视野、比较研究中的训诂问题、比较研究的方法问题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看法.主张以非形式逻辑作为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逻辑理论和思想,倡导加强逻辑与文化之间的互动研究,认为应该把中国古代的逻辑理论与思想同亚里士多的逻辑思想中的非形式逻辑部分进行比较研究;在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古书的正确训释,以免随心所欲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逻辑史研究世纪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指顾之间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到来.在这世纪相交之际,回首近一个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思考和展望这一研究工作在新的世纪中的深化与发展,是很有必要的.长期以来,中国逻辑史研究不仅被我国逻辑工作者视  相似文献   

8.
洋洋五卷本、百万言的《中国逻辑史》是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院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国家“六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它以翔实的史料、精辟的论述,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总结了中国2500多年来逻辑思想的发生发展史,为中国逻辑在世界逻辑史上争得一席之地作出了难能可贵的努力和贡献。因此,《中国逻辑史》的编辑出版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弗兰西斯·培根有句名言:“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辩。”逻辑,是一门思辩的科学,也是“一个激烈争论的场所”(恩格斯语)。中国逻辑思想的发端正是起源于春秋战国群雄纷争、百家争鸣那个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反思——拒斥“名辩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梁启超于 2 0世纪初在诸子学领域开创“以欧西新理比附中国旧学”的研究风尚以来 ,西方逻辑便成了我国“名辩”研究的最重要工具 ,“名辩”也因此而变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时至今日 ,“名辩即是逻辑” ,在许多中国逻辑史研究者看来 ,似乎已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常识。然而 ,如果对一百年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作一实事求是的反思 ,我们就不难看出 ,所谓的“名辩逻辑” ,不过是2 0世纪中国逻辑史界人为制造的一桩学术冤案 ,它在我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一我国古代有对名、辩的研究之实 ,而无“名学”、“辩学”之称 ,更无“名辩逻辑”…  相似文献   

10.
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末而延续至今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和方法之争 ,是我国逻辑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场争论的核心和主题 ,是中国古代有无“名辩学”以及“名辩逻辑”是否存在的问题 ,而强化对原本意义上的有关名、辩的理论研究 ,则是解决这场纷争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曾昭式 《社会科学》2002,4(8):36-40
本文认为 ,逻辑学东渐本身构成中国现代逻辑史的内容 ,对西方逻辑学的研究是逻辑学东渐的结果 ,逻辑学的教学是逻辑学东渐的产物 ,逻辑学体制化建设是逻辑学东渐的表现 ,逻辑学东渐是墨家辩学复兴研究的前提 ,逻辑学的应用是逻辑学东渐的影响 ,这些内容都与逻辑学东渐有关。所以 ,研究中国现代逻辑史离不开逻辑学东渐。而逻辑学东渐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需要 ,因此 ,研究中国现代逻辑史理应结合中国现代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中国逻辑史研究,由梁启超和胡适开端,取得初步的成就。沈有鼎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奠定现代研究的坚实基础。后人研究大盛,争议多,无定论。展望未来研究,建议从元典的正确诠释开始,端正分析方法,概括科学结论,推进中国逻辑史理想化和完善化的研究,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为中华民族复兴和新文化建设的伟业竭尽心力。  相似文献   

13.
晋荣东 《社会科学》2013,(4):113-120
受到"e-考据"研究设想的启发,通过检索和分析"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0)"、"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等电子数据库提供的相关资源,对有关中国近代逻辑史的若干疑难问题进行了考辩,纠正了一些广为流行的不实之说,初步回答了"logic"一词的日制汉字译名"论理学"最早何时被引入汉语学术界,"名学"和"辨(辩)学"最早何时被用来指称中国古代逻辑,以及"名辩"一词何时出现、最早何时被引入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孙中原 《船山学刊》2017,(1):108-112
回顾中国逻辑史研究,由梁启超和胡适开端,取得初步的成就。沈有鼎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奠定现代研究的坚实基础。后人研究大盛,争议多,无定论。展望未来研究,建议从元典的正确诠释开始,端正分析方法,概括科学结论,推进中国逻辑史理想化和完善化的研究,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为中华民族复兴和新文化建设的伟业竭尽心力。  相似文献   

15.
一、从所谓“中国无逻辑”论谈起中国逻辑史科学正日益显示出它在中国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但过去,这门学科不仪受到轻视,甚至有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它的存在。最典型的便是流行于半个世纪前的所谓“中国无逻辑”的论调。诸如:(一)所谓“东亚向无论理学”之说:“东亚向无论理学(逻辑),有佛家所谓因明者略似之。我  相似文献   

16.
创建和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有利于完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体系,拓展学科研究的范围,使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思想及理论获得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创建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体系可以从三个基本方面考量:一、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二、从古代民间文学批评的实际出发来建立民间文学批评史的概念和范畴体系;第三,确定基本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从研究民间文学思想史的角度来研究民间文学批评史.  相似文献   

17.
去年10月22日至26日,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自贡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兰州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山西省社科院、四川省社科院、自贡市社科联等21个单位共同发起召开的。这是党一次以中国盐业史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日本、奥地利、法国、瑞士、美国、苏联等国学者共134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交流了中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苏东史研究会、暨南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苏东史研究会2002年年会于11月24-28日在暨南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中俄改革比较研究:回顾与展望”,来自俄罗斯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等研究机构与大学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主要就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专题的报告与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回顾和评述,归纳出其缘起、发展的学术逻辑和历史逻辑,即以义为本、形音义研究相辅相承和文本解读、文化阐释;同时认为这是受制于又服务于中华文化和汉语汉字的必然的结果;因此中国传统语文学得以成为中国古代人文学科的领先学科和基础学科。文章指出,鉴于中国现代语言学漠视这一逻辑而抛弃中国传统语文学,最终不能不陷入困境的教训,迈向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要能为普通语言学做出它应有的贡献的话,当务之急是要研究、梳理、接续以及深化、拓展中国传统语文学的这一学术逻辑和历史逻辑,而中国文化语言学对此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代(1840—1949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伴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引进,传统逻辑系统输入我国并得到广泛传播。西方逻辑的渗透,不仅为人们印证、认识和评判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提供了参照系,而且直接刺激和促成了近代学者对世界三支逻辑传统的对比分析。运用比较方法研究逻辑史是我国近代逻辑史研究的最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