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道正 《兰州学刊》2010,(5):174-177
美学的诞生其实源自一种古老的区分的冲动。出于同古典美区别的焦虑,波德莱尔竭力寻找现代生活的美,并提出了美学上的现代性。波德莱尔的“现代美”源自当下丑恶的现实,是经过艺术化后的产物,它至少包含三个要素:激情、现代精神和道德诉求。波德莱尔的美学现代性不是丑的现代性,而是审丑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从审美到审丑:莫言小说的美学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是80年代大陆新潮文化中极具个性特征的作家,近年来他的小说创作却呈现了从审美到审丑的美学走向。莫言小说的丑多为非审美意义上的丑,其文本丑的多种反常形态是对业已形成的东方传统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的一种无情打磨,造成这种样态的主要原因是主体的文化缺席和审丑的心理失控。  相似文献   

3.
潘道正 《天府新论》2010,(5):139-144
审丑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特征之一,并显出明晰的脉络。但是,在不同阶段表现丑与恶的方式是不同的。新时期伊始是以丑衬美,依然是审美的文学;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以美衬丑,是为审丑的文学,并逐渐走向了嗜丑;到了新世纪则是以丑为美,是为丑的文学。由审丑的文学到丑的文学无疑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当代文学日渐萎靡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西方热播的、林林总总的真人秀电视节目中,"审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现象。"审丑"是一种以其艺术的存在否定丑自身的独特的美,它拓展了人们的感性世界,具有美的事物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审美魅力,历来是文学家、艺术家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倘若"审丑"不是审美的手段而是终极目的,就背离了人类道德与社会价值观的要求。因此,如果西方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丑总是把镜头对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庸俗低劣,就不能鼓舞人们用积极进取的态度来战胜丑。  相似文献   

5.
梁惠娟 《河北学刊》2007,27(3):149-152
一个文学家囿于古典艺术的美学规范,只描绘美,不表现丑,就会使文艺创作失去回应现实、批判现实的力量,不免让人觉得太做作、太虚假,因为它掩盖了部分社会现实,无视个体心灵的真实。因此,把表现和展示人性丑引入文艺创作范围,才能契合人真实的生命体验。铁凝以作家的良知和责任,直面死亡与暴力、人格的扭曲与异化等生活中的“丑”,并以犀利的笔锋将其转化为艺术的美。  相似文献   

6.
审丑与否定:中国当代现代派文学的感性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方和东方感性学 (Aesthetics ,一般原译为美学 )主要是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 ,现代派文学 (丑艺术 )通过否定这一环节 ,不但促使本身一直处于超越和创新的过程之中 ,而且促进了人类感性学的丰富和深化。审丑与感性学 ,现代派文学与审丑 ,审丑与否定概念和范畴都存在相互对应的内在联系。本文试图对上述范畴及其对应关系进行梳理分析  相似文献   

7.
潘道正 《兰州学刊》2009,(5):172-175
波德莱尔执着于描写赤裸裸的丑恶,从中发掘出特殊的美。丑恶的现象从进入诗歌到成为审丑对象有其必然性。追求唯美必然排斥道德目的,丑恶的现象得以冠冕堂皇地进入艺术;现实本质上的丑恶及其发现,强化了艺术表现丑恶的合法性;而通过象征则从“恶”中升华出了关的“花”。  相似文献   

8.
王洪岳 《齐鲁学刊》2003,(2):130-133
西方历史上的审美无利害说启发了中国新时期伊始的文学审美论 ,审美论导致了中国文学能够真正摆脱“文以载道”等工具说。但是由于局限于美善等正值一元论的审美论无法解决当代文学中的感性问题 ,所以在新时期稍后出现了文学审丑论 ,开始弥补了丑和丑感缺位所造成的感性缺陷。然而文学审丑论只是以一种偏执代替另一种偏执 ,要创造新的文学感性学 ,就需要审美论与审丑论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张中锋 《文史哲》2008,20(3):131-139
审丑之所以可能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身上的自然欲望所形成的恒久力量,二是人类对僵化理性(有时称之为"文明")的反抗和超越,三是对理性主义形成反拨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出现。与之相对应的是审丑的实现也存在着三种转换机制,即古代主要表现为化恶为丑,近代主要表现为崇高对恶的容纳与调和,现代主要表现为非理性的、无意识本能意志力量的对象化。尽管这些机制分别发生在不同时代,但是它们作为对丑的欣赏机能,又常常是纠结混杂在一起的,只不过在某些时候某种机制发生着主要作用罢了。  相似文献   

10.
秦弓 《江苏社会科学》2000,3(2):105-109
张天翼笔下有苦难,有惨痛,也有悲壮,但他的着眼点主要是审丑,即以丑恶鄙俗的社会文化弊端与病态人格为艺术关照的对象。他的小说充满了对丑恶事态的愤激、讽刺,而又显示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冷峻的叙事态度。愤激的感情特征,冷峻的叙事态度,决定了张天翼小说叙事结构的明快与叙事语言的峭拔,使其冷峭的审丑富于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道德沦丧、信仰缺失时代的产物,现代派文学以其人物的异化、主题情节的荒诞及陌生化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世人的焦虑、放荡、隐秘、阴暗的非理性状态.现代派文学的美学特征是对社会现代性的反叛,其作品揭示了20世纪西方社会异化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疏高.通过审丑,即在混乱而隐晦的表达中,透视出潜藏在现代派作家内心深处重建人类秩序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2.
刘燕 《学术论坛》2013,36(1):211-215
从纵向看,审丑文化源远流长,其作为常用概念却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从横向着眼,审丑文化视域辽阔,是哲学、心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审美与审丑是辩证统一的,丑依附美而存在,审丑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审丑文化过度泛滥是具有时代根源和社会语境的,其中网络技术、阶层分化、商业利益是主要推手。作为时代信息的主要受众,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审丑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塑造大学生高尚人格精神,需要开拓多种渠道,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丑自觉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先锋小说直面人性之恶,挖掘出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罪恶渊源;池莉的新写实小说透视人性之伪,揭示了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他们的小说在人性形态的展现上虽各有侧重,却有着共同的指向--人性之丑.余华和池莉的小说从最初的讴歌人性之美,到后来的揭出人性之丑,嬗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种以审丑为主要美学特质的小说出现,不仅揭示了复杂而丰富的人性形态,而且对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救赎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中大致说来,其深层所表现的丑,首先是与(羞)恶相联系的,进而与道德发生联系.唐宋后,在艺术领域丑演变成一种无关道德的精神和旨趣,丑其实是怪异,艺术对丑怪的表现也就表征了一种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的审丑精神.总体看来,中国古代的审丑艺术实际上体现了"以丑为美"或"化丑为(中和)美"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6.
胡友峰 《文史哲》2023,(2):142-152+168
“丑”的研究在美学史上往往处在边缘位置,并成为与“美”相对立的负面存在。自然美学深化了对自然丑陋事物的思考,并在以理性信仰为枢轴的知识语境中形成“否定论”和“转化论”两种观点。立足于哲学史与美学史的知识考察,自然审丑可以划分为“以实用价值为核心”“以理性信仰为核心”“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三个知识层面。首先,以实用价值为核心的审丑模式表明人类整体尚处在自然环境的压迫之下,并开始凭借理性初步掌控丑陋自然。理性崭露锋芒的背后是人类日益高涨的自信。神话中的赫西俄德、珀尔修斯等体现出人类内在审美活动的自由与丑陋自然的对立。其二,以理性信仰为核心的审丑模式认为,丑陋自然的观念性根源不再是感性经验,而是超越性与精神性的纯粹理念。自然丑陋、精神自由、审美愉悦等都统一在理性信仰的根基之上,并可以通过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方式深入阐发。其三,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审丑模式认为,基于自然生态状况能够包容自然中的丑陋事物,也能凸显其内在审美价值。自然审丑不仅可以直接呈现审美形象,也能够以“转化”的形式实现深层次审美意蕴。“人化自然”与“艺术自然”的呈现则给自然审丑的辩证思考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7.
变异亲情是新时期文学叙事中出走的另类,它着力解构传统亲情模式,颠覆固有的亲人形象,塑造一系列"恶"的典型,从中暴露出人性隐秘且残酷的一面,弥补了长期以来当代文学人物塑造真实性、客观性方面的某些不足,提供了一批具有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的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8.
对于人类反生态行径的曝光与忧虑,是当前生态诗歌越来重视的主题,而对于人类无节制滥用科学技术及其严重后果的揭露与批判,也成为生态诗歌重要的"审丑"内涵。生态诗歌选择特定的生态意象,通过对文明外衣掩盖下科学技术虚伪性的无情曝光,对科技变异与人性异化恶性循环的深深忧虑,对科技歧途上人类反思心态缺位的辛辣讽刺,营造特殊的生态意境,以期激发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双刃性更加清醒的认识,以及对于自然、科技、人类相互关系更加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我国美学界的审丑理论研究形成了五点突破:一、丑学概念和美学一样,应来自于"感性学";二、丑学不兴与理性主义长期处于霸主地位有关;三、丑学孕育并发展于近代;四、丑学的产生与崇高有关;五、丑是独立的,而非以丑衬美或化丑为美.这些突破为进一步开拓和丰富审丑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审丑作为视觉媒介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必须正确把握审丑的度.当代中国视觉媒介审丑文化泛滥,背离了丑的美学意义的本真存在,具有明显的“反文化性”,审丑沦为了审美文化的他者.作者认为必须依据马克思“按照美的规律构造”的原理来建构当代中国视觉媒介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