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会话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接言语行为是以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的。也就是说,在实施一个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同时实施两个言语行为:一个是主施事行为(实际上要表达的),一个是次施事行为(话语本身的行为)。例如,?(你能把盐送给我吗?)这句话表面上是询问对方是否有能力把盐递过来,而事实上是请求对方把盐送过来,前者(询问)是次施事行为,而后者(请求)才是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即主施事行为。塞尔指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听话人又是如何从说话…  相似文献   

2.
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是两种不同的但又可以相互补充的语言理论。语言学家对于英语和汉语中许多用一种形式间接地表达另一种功能的语言现象,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释。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语言学家认为这种现象属于语法隐喻中的语气隐喻,是由于言语语气与言语功能之间的不一致而产生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间接言语行为则认为这是由于说话人的字面之力和言外之力不一致而产生的。两种理论在解释时存在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间接地执行另一种言外行为的情况。话语的本义或者说是字面意义在间接言语行为中与语用意义相分离,而在直接言语行为中却与语用意义相重合。根据句子的表面形式与间接言语行为的联系程度,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约定俗成性质的和非约定俗成性质的两类。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于我们的外语教学和语际比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谚语行为理论,从礼貌、面子、认知关联、社会因素及语用效果等方面探讨祈使性言语行为隐喻形式的根源.文章还对隐喻与间接言语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语用学产生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美国语言哲学家Searle继承并发展了英国哲学家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AT),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SAT)。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探究诗歌隐喻,旨在揭示诗歌所表达的字面意义和言外之力及诗歌隐喻哲学思想,从而更好地欣赏诗歌的优美。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从叶圣陶等权威人士的言论,还是从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作整体考察,都说明语文课不是“语言课”,也不是“文学文章课”,而是“言语课”。即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主要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的模仿,在各种“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收获,并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逐步形成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以应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言语”,不论是行为,还是作品,都是“言”与“意”的矛盾统一。中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求得“言”与“意”的互相转换。语文教师的所有工作与努力,也就是帮助学生达到各种程度的“言”与“意”的贯通。因此,“言”与“意”的互转性便是语文课的性质,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人际语法隐喻的语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际语法隐喻是语法隐喻的主要类型,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从语用的角度看,人际语法隐喻中的语气隐喻相当于言语行为理论中的间接言语行为。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使用人际语法隐喻可以维护礼貌原则,有效地表达对别人的礼貌。根据关联理论,人们理解人际语法隐喻的过程是一个寻找话语和语境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以顺应论来考察,人际语法隐喻是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顺应交际语境作出的话语选择,是在与交际语境的动态顺应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英语口语中的隐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间接言语行为角度,结合英语中的一些实例,对隐喻的语用功能做了具体的分类和描述。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后行为以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为切入点,对电影《怪兽大学》当中的典型台词作分析,探讨这部经典动画电影中的言语行为现象,借此引起人们对交际中出现的言语行为现象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为了在言语交际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他人的思想,本文借鉴了前人对该问题的一些看法,从言外之意与间接言语行为和预设的关系上对言外之意的生成进行了探索。言外之意是相对于言内之意而言的,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言外之意是句子的语境意义,而广义的言外之意除了语境意义之外,还包括会话含义、间接言语行为以及预设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研究请求言语行为的本质特征,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分类法,对直接请求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进行了范畴化分析。研究发现从直接请求言语行为到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请求意图和原型等级逐渐降低,原型界限愈加模糊。有些请求言语行为需要通过复杂的推理才能把握其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2.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大学英语》精读和听力课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现象 ,论证了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交际和语用能力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直接与间接是矛盾的,同时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主要体现在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直接测试和间接测试以及直接教学法和间接教学法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数字用于诗中,表示松散的用法,对创造特别的意境效果具有以下作用:提供恰当、宽泛的语境,给百科条目搜索指引方向;创造鲜明的印象、优美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体验;创造特别语境效果,调动读者情感,引起读者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分析数字在诗中所创造的意境效果,使我们对数字在语言使用中的表现力和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以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在对日语间接言语行为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分类以及如何针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教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日语教学中应重视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6.
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间接言语行为是说话者不按字面进行意谓的一种常见言语行为。说话者通过执行字面的次要语旨行为间接执行另一个有不同语旨用意或有不同命题内容的首要语旨行为。说话者要成功执行间接言语行为,不仅要有间接表达的合理动机,而且要能把次要语旨行为和首要语旨行为以恰当的方式联系起来。听者要成功理解间接言语行为,就要善于利用具体情境事实、语旨行为间的系统联系,并具有相关的经验和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论英语直接抱怨语与间接抱怨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抱怨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抱怨语可分为直接抱怨语与间接抱怨语。通过对所收集的语料进行分析,论证英语直接抱怨语的实施条件、实施模式、情境变项及语用策略,并对间接抱怨语的人际功能及其应答模式进行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可以系统描写和解释抱怨语这一语言现象,深化言语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批评语用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是一种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但关于批语言语行为的研究较少。本文依据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Brown&Levinson的面子保全理论,讨论了批评言语行为的不同语用策略,并针对中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批评语用策略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教师合理运用批评语策略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的形式与功能、语言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等方面着手,分析了语言的间接性这一普遍现象产生的原因,讨论了G rice的会话原则以及对会话含义的论述,提出了理解间接语言现象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0.
间接言语行为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动机是礼貌地表达所要说的话,尤其是命令、拒绝、批评和暗示之类的话语。日剧对白以日常会话为基本形式,一般用于交际双方直接接触的场合。在日剧对白中间接言语行为随处可见,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日本人的性格、思维和心理,日本文化的特点由此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