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榆林红石峡景区的摩崖石刻、碑刻、石窟等蕴含了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如何准确有效地传播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是旅游英语翻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原则,探讨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红石峡摩崖石刻书法内容的翻译策略,旨在进一步探讨这一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发挥旅游翻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石门题刻与宋代的山河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门古代摩崖题刻不仅是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而且也是一座丰富的历史资料宝库。石门古代题刻中有关川陕交通的史料,素为世人推重,研究者迭有著述论之。相形之下,其中有关宋代山河堰水利灌溉工程的史料,则不甚为人注重,论者寥落。山河堰即今石门水库的前身,很早以来,就是汉中盆地最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研究其历史发展过程,对于探讨整  相似文献   

3.
得汉城是巴蜀地区典型的古城堡遗址之一,因地制宜的山城防御体系,其城墙附近的摩崖题刻以其自有的叙事方式展示了独特的美学风格。论文梳理其叙事系统为:内容上,题刻叙事与得汉城地理、历史人文构成互文性叙事;形式上,题刻叙事反映了古代诗歌的审美性和汉字独有的视觉艺术效果。得汉城题刻与城墙相互辉映,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性构成了巴蜀地区古城堡独有的时间与空间交织、实用与审美并存、官方与民间协奏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4.
人类栖居于地球的环境美学模式首先取决于自然条件及其孕育的环境理想。中西古代城市均依赖自然山水条件,但中西文化对自然环境持有不同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环境理想。中国文化看重自然山水环境的乐居、乐游价值,创造了独特的山水文化,如山水城市、山水园林、山水诗、山水画。  相似文献   

5.
以书法铭文装饰砚台,是端砚上一道特别的风景。端砚铭文书法受到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端砚作为书法载体的特殊性,以及端砚之外人们对汉字的特殊情感和书法情结。由于端砚自身的名贵,加上名人雅士的题刻。再加上铭文书风的多样,三者相互辉映,使得端砚上的书法别有一番生趣。  相似文献   

6.
《晁公溯题记》是1996年白鹤梁水下考古发现的新题刻,它的发现对白鹤梁题刻文化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改变了现有白鹤梁题刻数量的陈说、对研究中国古代“灾变”学说有重要价值、对研究宋代晁氏家族在巴蜀活动及其对三峡文化的构建有重要价值、对探索晁公溯的形迹与交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说明中国古典建筑与建筑装饰符号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它们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文中概括了中国古典建筑装饰符号的基本功能: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中国古典建筑装饰符号全面体现出美的形式和审美功能,凝聚了我国古代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我国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结晶成果,是世界建筑装饰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8.
文章紧紧围绕魏晋时代精神和书法自觉时代去阐释王羲之的书法所蕴涵的重要文化意义和审美境界,认为王羲之处在魏晋时代氛围中,受老庄玄风的影响,其审美情趣已经逐步从古趣质朴转向自然洒脱,而儒、道、释、玄的融汇,使士人崇尚清谈,寄情山水,从而将中和之美发挥到极致,形成传承古代精髓、独标新意的尚韵书法美学理念。王羲之守正创新而形成的中庸、中和、刚柔相济的书法,获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美誉,并雄霸书坛一千六百多年,使得帖学的潇洒流美之风成为中国书法史的主流。王羲之所张扬的神采韵味,从内容和形式和谐入手臻达神采和形质的完美统一,成为中国书法文化中最为亮丽的风景,滋润并影响了一代代书法大家。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现代山水游记散文审美精神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山水游记散文,具有进退失据,沉陷自然与人事的纠葛;感悟自然,归隐安闲宁静的憩园;拥抱山水,融入自然的理想王国三种形态.与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相比,中国现代山水游记散文体现出寄寓自然的主体性、寄情自然的社会性和寄迹自然的自由性等突出特征."士"的传统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担当,顺适自然的隐逸文化与普世价值关怀的向度,对古典游记本体论的潜在认同与对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偏爱接受,是形成其超越性特征的源流.  相似文献   

10.
钱文书法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中华货币文化独有的优秀传统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历代金属铸币为载体,从先秦到晚清历经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逐渐形成了内方穿、外圆轮的形制以钱文书法为装饰的艺术特色,走过了一条与西方货币文化以图像装饰为特征迥然有别的独立发展之路,构成了世界货币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奇观,充分表达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以及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与观察,展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文章从创意之美、艺术之美、实用之美、文化传承之美四个方面阐述了钱文书法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历史悠久,艺术风格与技术手法独特,不仅具有丰富的外在形式美,而且蕴含更深遂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尤其是题材内容元素广泛。为此针对建筑装饰题材,分析研究其社会背景、历史特征、类型构成、内容含义,剖析其与建筑选址择向、建筑形式、空间功能、景观环境等关系,进一步解读建筑装饰题材中所隐含的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语义,揭示古代建筑审美价值观和生活哲学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山水诗是对大自然风光精华的浓缩反映,艺术地再现了自然山水之优美与壮美。自然之优美是“阴柔之美”,重在形式的和谐统一,自然之壮美是“阳刚之美”,表现为数量与力量的巨大无穷。  相似文献   

13.
装饰文字是文字的一个风格类型,而不是一种书体。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本身即具有美饰的成分和艺术的意味,是中国文字成为一种特殊装饰纹样的主要原因。古代先民创造的彩陶文化既是我国书法、绘画艺术的温床,同时对装饰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现有实物来看,先秦时期可以见到文字装饰的器物主要是青铜器和瓦当。秦汉时期的装饰文字具有丰富多彩、自由浪漫的风格特点,魏晋时期服饰等上面的装饰文字进一步走向图案化,装饰文字的发展获得了空前的机遇。隋唐之前的这段时期可谓古代装饰文字发展的混沌期。  相似文献   

14.
从死亡学层面看中国古代诗哲薄人事厚自然的审美襟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看轻人事、热衷自然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常有的心绪。在死亡学的层面上看待这一文化现象,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人事的仕途域限与官场凶险给文人士子造成的心理影响。这一影响的直接后果是自然(山水)的审美性和人事(官场)的非审美性的对峙。在中国诗人的观念中,人事还具有伤生害命的效果,由此引出了“动”与“静”、“忧”与“乐”的取舍。在中国诗人的视野中,自然是永恒、真实、庄严、神圣的,人事则是易逝、虚幻、卑下、荒诞的,因而中国诗人在看待自然时常内含死亡的视角,在审视人事时常采用不朽的视角,后者宣告了自我向自然的归化  相似文献   

15.
甘肃成县的《西狭颂》摩崖是汉“三颂”中保存最完好的,为中国现存汉代摩崖精品和甘肃摩崖文化遗存的代表,在国内外有广远的影响。自宋以来,对其书法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比较而言,文学层面的研究欠缺。《西狭颂》文本研究始于北宋,文字写作受周边文学氛围的熏陶和边庭生活的影响,其思想性和文学性有着显著特点,后续影响和传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蔡襄人品书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品和书品是书法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对审美范畴。蔡襄的人品是其高尚的人格形象和典型的清官风度的具体浓缩,其书品是精到的“风神”书论与飘逸的书法风格的高度体现。蔡襄是典型的文人代表、书法家代表和儒臣清官的代表,他具备了中国古代清官、文人、专业书法家的综合素质,表现了古代书法文化人物知识、阅历、能力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察襄的人生与书法所蕴藏着的深厚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应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强力度的张扬,并应给其以合理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7.
国医与书法     
古代书论中,“中和”是书法艺术之审美原则,是品评书艺之重要标准,也是对儒家“中庸之道,尽善尽美”审美意识之具体体认.然而仅以儒家视角理解书法之“中和”原则未免失之狭窄;以辩证法立场解释“中和”,的确勉强,且失之宽泛;以美术形式规律与其它艺术角度把握“中和”,亦少书法独有之文化背景.“中和”作为书法原则之确立,与中国文化之多门类多层面有着极其广泛而深刻之内在联系,于此,不妨将医道与书法作一番深刻之详参比照,用古代医道(理论)理解书法“中和”原则,可以发现此一原则之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指向书法艺术形式与人.与自然之最终统一,即“天人合一”,为中国一切传统文化艺术最高最理想之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对于环境美学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环境美学的核心问题是自然的审美问题.以阿诺德·伯林特和艾伦·卡尔松为代表的西方环境美学家虽然提出了诸多自然审美模式,但是并没有对自然审美所关心的欣赏什么以及如何欣赏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自然美在西方长期被忽略,与西方不同,古老的文明古国--中国则有非常悠久的自然审美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自然审美经验.在中国古代,人们在对自然山水有了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赋予了它某种形而上的思想预设,使自然山水在人们的心理上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魅".因此,古人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渗透着玄远幽深的形而上意味,从而使自然山水的审美能够超越主客二分,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虽然历史的语境不同,但是中国古代丰富的自然审美经验极富启发性,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9.
红石峡摩崖石刻是陕北榆林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是陕北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石刻数量众多,而且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与艺术价值,享有“塞上小碑林”之美誉.石刻中行、草、隶、篆一应俱全,诸家书法并存,实乃书法艺术中的瑰宝.题诗、题词、纪功、记游、喻景、抒怀应有尽有,内容丰富,有关于民族融合团结的,也有关于边防巩固、军事守备的,更有关于抗日救亡的.题写者多为古代在榆林做官者和途经红石峡的文人墨客,从石刻内容、题写时代及题写者身份的角度去考察,可以见出红石峡摩崖石刻宝贵的艺术、史学、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褒斜道自汉以后长期成为秦岭南北重要的一条通道。它不仅促进了秦、蜀地区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而且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在陡峭的石门一带,人们有的为开通或修复褒斜道而建立功绩者刻石纪功;有的刻石描写褒谷自然胜景;有的则留名题记……。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这些摩崖刻石虽然仅存百余种,但它们不仅是研究褒斜道的重要历史资料,而且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其电汉魏摩崖刻石十三种世称“汉中全汉”,更是驰誉中外。在十三品中,汉刻摩崖八品,曹魏和北魏摩崖各一品,宋刻隶书摩崖三品,而尤以《石门颂》和《石门铭》对书法艺术界影晌深远。本文试就《石门颂》作一探讨,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