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毛主义”一词,是在美国反苏反华反共狂潮弥漫的政治气候中,由史华慈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说明毛泽东的革命战略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此后的二十几年中不断地引发出一次次的关于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论争,史华慈本人也受到了来自左右两派的批判与攻击。这个过程,既客观促进了西方毛泽东学从新闻传记向学术研究方面的转变,也为我们研究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理论空间,提供了更多的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2.
史华慈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整体上呈现出态度理性、内容丰富、视角新颖、方法多样等特点,他不仅强调“学理化”,在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夹缝中推动毛泽东研究走向学术化,而且强调“多元化”,通过运用不同方法、不同视角图绘出毛泽东“人物肖像”,还强调“人文化”,基于人类社会共同关切的又“无法获得确解的问题”,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探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普遍性”意义。当然,史华慈基于特定的知识背景、学科意识、价值旨归,其研究呈现出与国内不同的“异域色彩”,其中不乏误读与理论局限性。因而,我们应该从“两个结合”视角出发理解和把握史华慈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既是“第二次结合”的倡导者,也是“第二次结合”的开拓者.在毛泽东启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的过程中,苏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与参照体系.它为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契机,为毛泽东揭示“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内涵提供了借鉴,促成了毛泽东“第二次结合”标志性理论成果的创生,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史华慈在“毛主义”战略中,提出了“毛主义”具有“独创性”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西方学界展开了两次大论战。至于“毛主义”是否具有独创性,关键看依据什么样的判断标准。这就需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向度分析“毛主义”与马列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 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 是相通的。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认 识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6.
尽管毛泽东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全部来源于苏联教科书的中译本,但是,那种认为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必然受到实证主义、二元论或正统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判断,则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毛泽东是从“通变”的视角来解读辩证唯物主义的,并从经典的中国经验中获得灵感。在这一解读过程中,一种中国版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最终产生,这就是具有独特中国形式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更接近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它既不同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这种与“通变”相互关联的反映论观念,是一种由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译化语言所构成的中国传统的思想模式。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可以解析为三个层面:一是毛泽东率先提出“以苏为戒”和实现“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前奏曲;二是毛泽东的探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思想先导作用;三是毛泽东的探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实践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根基。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任务,阐明了它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及基本方法,并率先开始了“第二次结合”的探索,从而启动了新一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开始了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毛泽东的探索是奠基性的,但“第二次结合”没有能够在毛泽东的主导下实现。毛泽东用他毕生的实践留给我们宝贵的经验——实事求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史华慈的毛泽东研究,为国外毛泽东研究开辟了新的学术视域和学术境界,充分显现了学术研究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通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践价值和精神意义四个维度得以彰显,它不仅是史华慈对毛泽东研究的贡献标志,更为新时代开拓毛泽东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早期革命实践中,在宇宙观、历史观、社会观、伦理观、群众观、阶级观上体现出的鲜明的个性特征,是青年毛泽东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前提。第二次进京,毛泽东“读了许多俄国情况的书”,“热心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震撼着青年毛泽东;世界观上的“顿悟”,使青年毛泽东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理论上的完备性使青年毛泽东在思想上找到自己的归宿。  相似文献   

11.
依据教育部社政司重新修订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基本要求 ,构建能反映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关系 ,做到理论、历史、现实三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美国哈佛大学已故教授史华慈是当代最著名的现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其名著<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与毛泽东的崛起>是其博士论文并是其成名作.该书中,史华慈首次提出"毛主义"的学术范式,对其形成、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最早的论证.他强调"毛主义"在革命的理念上与斯大林主义有着明显的差异,毛主义是"由农民所进行的革命",而不仅仅是"为了农民而进行的革命".前者强调农民自身就是革命的主体、性质和动力,而后者则只把农民利益当作革命的重要目标之一.显然二者的意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史华慈的这些论点对西方毛泽东研究领域影响极大,并引起了广泛争论.  相似文献   

13.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这一"结合",取得了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受过挫折,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总结了革命时期"结合"的经验,吸取了经济建设中遭受挫折的教训,又成功地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了,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无疑,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胜利成果.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对中国政治的贡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做",他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着一场改造现实社会制度的实际斗争;二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一家之"说"———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现实的"叛逆"斗争中,毛泽东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人政治意识的价值取向,把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趋古"意识变为一种"前景"意识。随着这个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毛泽东在多方面表现出了对传统政治思想的"叛逆"。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统一,体现了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古今先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毛泽东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毛泽东精神的意义所在,即毛泽东精神是区别于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二是毛泽东精神的主要理论内涵,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三是毛泽东精神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问题。总体上而言,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意见。加强对毛泽东精神的研究必须正确处理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即毛泽东精神的科学定位问题、毛泽东精神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毛泽东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有过"三下三上",这都和毛泽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倚重,始终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感情。1933年,邓小平坚定地和毛泽东站在一起,第一次"下"。从1935年到1966年,是毛泽东把邓小平提拔起来的第32年。从1966年到1973年复出,是邓小平的第二次"下"的8年。邓小平的"二上"是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有了一定醒悟,决定让邓小平重新出山。邓小平的"三下"是个"伟大的悲剧",但毛泽东最后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清醒,他没有听从"四人帮"的意见,相反,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以观后效",为邓小平更辉煌的"三上"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 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理论前提,以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人的 创新精神为内在动力,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针对西方毛泽东研究领域比较盛行的那种认为毛泽东是农民革命家,而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对农民的重视决定了他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异端的观点,以成熟的方法论准备和扎实的文献学为基础,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反驳。毛泽东对农民的重视主要是一种战略和策略的需要,毛泽东从未否认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毛泽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它继承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继承了弃旧图新求发展的实践特性,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