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包蕴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成了贯穿整个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一根红线,它不仅是作品的有机部分,也是构成作品的内在风骨。民族精神使新时期报告文学在发挥自身真实性的同时,比小说、诗歌、散文等更贴近时代和人民,因而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它表现在知识分子题材、体育题材、有关记叙“两弹一星”的作品、改革题材中,甚至问题报告文学作为中国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爱国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也同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我们并不想用“忧患意识”来完全覆盖新时期十年的报告文学,但需要强调的是:从刘宾雁《人妖之间》起,报告文学作家忧患意识的觉醒和报告文学作品忧患精神的复现,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深化的标志之一。报告文学与小说、诗歌一道,将中国文学中断断续续的忧患意识延伸且深化下来。如人们所指出的那样,忧患意识也是一种传统。从屈原到鲁迅,贯穿着忧患意识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之所以指斥报告文学边缘化,是因为众多报告文学不再反映历史发展的主流倾向;不再反映社会的本质问题、重大问题;不再反映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放弃报告文学正义性的本质特征,环顾左右而言它。说报告文学边缘化,是因为从历史传承上今天我们已找不到几个后继者,让我们不得不发出悲叹。尹均生先生说:“新生代的报告文学家们,个个以人民为母亲,作时代的代言人。”是言过其实了,永远独立地把握报告文学的灵魂,是救治今天报告文学边缘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报告文学理论中,真实性的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是研究报告文学的基础.从报告文学的发展来看,真实性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被提出来讨论,也不是一开始就很尖锐的.当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刚刚产生的时候,它基本上属于新闻的范畴,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正由于它的根是扎在“新闻”这个土壤里,所以人们对它的真实性问题没有什么争议.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报告文学逐渐从新闻领域走进文学领域的时候,真实性的问题就引起了作家和读者的关注.报告文学的历史还告诉我们,当报告文学在某一个时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出现繁荣局面的时候,真实性的问题往往也提得比较尖锐.  相似文献   

5.
综观建国 50年的山东报告文学 ,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山东的报告文学发展与山东的经济发展呈同步发展状态 ,出现了穷山东的“穷报告文学”和富山东的“富报告文学”。本文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 ,站在历史的高度 ,以翔实的材料 ,从宏观上论述了时代政治与齐鲁报告文学、政策典型与齐鲁报告文学、经济发展与齐鲁报告文学、观念变化与齐鲁报告文学、出版状况与齐鲁报告文学之间的关系。从五个方面评析了齐鲁报告文学流变的特色及产生流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解放区报告文学以一种特殊方式参与了新历史的建构和创造的过程。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同构是解放区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历史化”倾向的呈示和“史诗”化品格的追求是历史巨变时代对作家的必然要求。在具体的历史语境规约下,知识分子作家最终消解掉自身的学院化色彩以及单纯的社会批判的心态,以文学的方式建立起个体与历史发展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一 知认分子题材大规模地涌进报告文学领域,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出现,是和新时期我国政治生活的新变化、新形势分不开的。 从五十年代末到打倒“四人帮”的二十来年中,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文艺作品中,都是一个悲剧性的角色。特别是文革十年,极“左”路线把中国知识分子的面目和作用,歪曲、糟踏得面目全非,从肉体到心灵对他们进行了严酷的迫害。因而新时期到来后,随着全国性的拨乱反正开始,对中国知识分子给予正确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也就自然而  相似文献   

8.
悲剧时代的见证 《沫若自传》(以下简称《自传》),全书四卷,从《我的童年》写到《南京印象》,约一百一十余万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清末到抗日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前夕中国社会历史的重大事变和社会面貌。 作者把这一历史阶段称之为“悲剧时代”,认为:由于中国当时正处在社会变革的时代,“中国社会的蜕变是过了时的”,因而生活在这锦绣江山上的古老民族便不得不呻吟、挣扎着,在自己的悲剧时代艰难痛苦地“脱皮”。《自传》便是这“脱皮”时代的见证。  相似文献   

9.
简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得与失柏文猛新时期报告文学繁荣之景观:题材和表现视角的开放七十年代末,中国社会开始从封闭中解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开放,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在急剧变革的年代里,作家内在的诸种观念也发生着全新的变化。由于...  相似文献   

10.
报告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种独特样式,它的繁荣往往同社会变动密切联系,因此可以作为考察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的关键变量。将报告文学在新时期的发展置于改革开放语境下加以考察,能够梳理出当代中国文化与传媒中纪实精神演化的轨迹。在报告文学的发展演变中,孕育和涵养着新时期社会纪实美学,这也构成理解八九十年代报业、电视改革以及"新纪录运动"等文化进程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巨变使得报告文学这一具有“实践性”的文体成为解放区文学的重要一翼。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大众化与特定的历史观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报告历史到阐释历史,解放区报告文学作家在特定的历史观的引导下,获得了把握历史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无疑是“历史”赋予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中国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创新,要求“世界历史视角”应当成为我们新时期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自觉追求,从而确立“中国视角”与“世界历史视角”并行互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13.
报告文学自“五四”诞生以来,其发展进程就始终处于时代与文化变革大潮的裹胁之中,带有“在野”艺术的鲜明印记。在40年代中国文化转型大背景下孕育而出的解放区报告文学,则以其别样的风貌与基调,呈现出时代精神对报告文学文体规范的整合与重构,预示着报告文学将从身处“江湖”而居身“庙堂”,最终完成由既定秩序的批评者向维护者的角色转换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报告文学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倾向。通过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所显现的对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性、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人类生存意识话语的关注与表现的探讨,归纳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评论家冯立三先生曾说,在三类(问题报告、英雄报告、历史报告)报告文学中,“英雄报告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我们在创作组织和评论工作中的一个缺欠。这类报告文学并非都是平庸之作,即令佳作较少,我们也有责任予以扶植。”奋斗在体坛艺坛一代有为的文体工作者亦可谓是一类英雄。事实上,新时期描写这类英雄的报告文学还是具有相当实绩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工业学大庆”到新时代大庆精神经历了从“运动”到“经验”的凝练、从“经验”到“精神”的提升、从“守正”到“创新”的发展三个维度的逻辑演进,深刻展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艰苦创业时代工业学大庆的历史成就、改革开放新时期大庆精神的历史地位,以及新时代大庆精神的时代价值。深入研究和梳理毛泽东“工业学大庆”到新时代大庆精神的演进逻辑,对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报告文学作为时代的产物,曾曾辉煌一时,引领时代潮流,然而新时期,报告文学非但风光不再,且面临消弭的危机。报告文学只有扎根社会土壤,贴近百姓生活,不断向深度报道方向发展,积极促成与新媒介的借鉴、坚守报告文学的基本特质、提升作家素质与理论界水平等,重新赢得大众的喝彩,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报告文学,是新闻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在报告文学中,“报告”即新闻性是第一位的,占着基础的位置。纵观报告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报告文学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世界之际,约翰·里德的《震惊世界的十天》,首先向全人类“真实地、异常生动的”(列宁语)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严格遵循并充分利用了报告文学的特性,其新闻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报告文学本体论中的传统“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已不能规范和指导当今的报告文学“现实”,而必须代之以“文本内涵的学理性”等新“五性”。如果说 ,新时期以前的报告文学侧重的主要是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的“政论性”,那么 ,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则不但将其潜在的批判理性与政治理性发展至新的阶段 ,而且还增加了批判传统、反思历史、文化启蒙与学术性、知识性等理性内涵 ,从而形成了以追寻“现代性”、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新理性精神”。“学理性”与“理性美”的价值和意义有三 :一是在理论上补充和丰富了哲学社会科学 ;二是在实践上推动和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三是在精神上启迪心智、激励斗志、陶冶情操。以往学界对报告文学的轻视 ,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文体。实际上 ,注重文学价值的“功利性”是中国现代文论现代性的重要特色。报告文学“学理性”与“理性美”的凸显 ,说明我们的时代仍是一个需要高扬“理性”而没有进入“真正的审美”的时代 ,也说明文学的“功利性”价值观仍值得尊重与肯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报告文学创作呈现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它紧扣着时代的脉搏,把笔触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让我们看到了变革着的时代前进的轨迹,听到了前进中人民的心声。一批综合性、全景式巨篇的出现,标志着报告文学正在实现突破,它们在报告文学的园地里发挥了优势,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所国心的《一九六七年的七十八天——“二月逆流”纪实》、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沙青的《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