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深沉的忧患意识是唐代咏史诗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它包含了双重意蕴:向外表现为"忧世之思",向内表现为"忧生之嗟"。"忧世之思"集中表现在以忧君为主的忧君、忧国、忧民的三位一体;"忧生之嗟"在初、盛唐表现出来的多是忧世者的忧生,在中、晚唐咏史诗中则多为对自我人生价值、人类终极意义的忧郁。  相似文献   

2.
汉代诗歌中忧世之嗟较少,忧生之叹较多。汉代诗歌的忧生之叹,既表现为对有限的生命长度之焦虑,又表现为生命困顿之忧。忧生之叹诗歌的特点,亦能反映出汉代诗歌的大体特征:生命主题作品集中而频繁,体现出发愤而作、宣泄悲愁的创作方向,直面生死,毫不讳言,具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特征,既指向于个体人生,又高度概括了无数人千古共有之情。  相似文献   

3.
杜牧涉酒的诗作中,充满忧患意识。杜牧的忧患意识中,既有忧世之思的大忧患,又有忧生之嗟的小忧患。这种忧患意识的产生一是由于社会方面的原因,二是由于杜牧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4.
论古代士人的忧患意识与立言传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代士人的忧患意识,主要通过其作品表现在对国事的忧虑、对民生的关注和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三个方面。忧世之音、家国之思表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民瘼,忧民之忧,表达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怀才不遇,忧生之嗟,充满了岁月不居的无奈和功名未就的忧患。这种忧患意识源自于儒家心忧天下、民惟邦本等思想。在儒家文化的长期整合下,忧患意识在古代文人中凝聚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和内驱力。当他们在“立德立功”之途不顺畅时,主要是以“立言”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从而实现了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精神上的永存。  相似文献   

5.
宋代文人士大夫大都以名节自砺 ,以道义相期 ,以开济自任 ,有强烈的经世思想、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正因如此 ,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势 ,他们的忧世意识也特别强烈。即使在一向被视作花间尊前聊佐清欢的工具的“小词”中 ,也充满了文人士大夫浓郁的忧世情怀。具体而言 ,北宋词中“多北风雨雪之感” ,而南宋词中 ,“多黍离麦秀之悲”。  相似文献   

6.
"忧生忧世"思想是王国维用来衡定境界高低深浅的主要标准,与衡定境界是否成立的"真"的思想,同为王国维"境界"说的核心思想之一。"忧生忧世"直接承袭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和文艺的精髓,也切合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及其人生体验。"忧生"重于"忧世",比较多地受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思想及其文艺理论的某种偏离和深化。在这点上,也显示了"境界"说是中西文艺思想合璧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祢衡论     
祢衡以狂名于世,但他不只是一介狂生。祢衡深受东汉党人“忠君”、“忧道”思想的影响,在汉魏之际社会大动荡、思想大变革的时代,特立独行,承袭东汉党人余烈,坚守儒家正道,以忠君爱国为立世之本,以刚傲清狂张扬忧道之情。他的种种狂言悖行出自一个目的:以“狂”的方式,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忧患意识,是作家对现实人生、社会现状的深邃思考,是历代进步作家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深切关怀的艺术表现。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瞿秋白的忧患意识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更来自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往往是忧世之思的大忧患,与其不同,瞿秋白散文集《饿乡纪程》中表现的是个人之忧的小忧患向忧世之思的大忧患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嗜酒、不拘礼法,阮籍这些放达的行为隐藏的是魏晋易代的时代悲患。其《咏怀》诗旨隐避,寄托深远,不仅包含着深刻的现实喻指和心理内涵,更传达出整个人生不幸的悲哀。阮籍的忧生之嗟既是正始之音的主题,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种典型心态。  相似文献   

10.
阮籍“忧生之嗟”透露出浓厚的悲剧意识,不能深刻理解和解读阮籍的悲剧意识,是导致阮籍接受史上出现阐释混乱的主要原因。阮籍的“忧生”将对人生的苦痛悲怨的情感直接升华为对人生的悲剧性体验。这种体验在中国文学史中是非常独特性的经验,所以显得陌生而难以阐读。  相似文献   

11.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取佛法的旅行日记。此书涉及到唐代农村社会的许多方面,其中包括乡村交通与旅行生活、社会组织、饮食、宗教信仰、道德风尚、种植养殖、交往礼节、节日、绿化等。通过对《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乡村社会史料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唐代乡村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咏侠诗的繁荣鼎盛时期。唐代诗人将英雄之梦寄托在游侠身上,通过咏侠来表达自己的功业追求和人格理想,抒写浪漫不羁的情怀、士不遇的愤懑和对民主平等的向往。唐代咏侠诗体现了唐代士子积极入世而又坚持人格独立的精神风貌,完整地体现了唐人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始于汉末盛于魏晋的士人纵酒之风,由最初只是名士身份的标榜,到东晋后渐渐雅化,至陶渊明开始酒与诗结缘,到盛唐时,诗与酒关系更为密切,“诗酒风流”成为文人风度的突出表现。较之魏晋,盛唐士人从理性做作的“借酒佯狂”变为真实自信的“纵酒狂放”,从借酒避世到心忧天下,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都大大增强了。  相似文献   

14.
唐代咏三国诗是中国咏史诗中的奇葩 ,也是三国题材演化史上的一环 ,其中寓含着丰厚的文化意蕴 ,从中可透视有唐一代士人群体的时代文化心态。士人们以三国英雄为楷模 ,将其人生理想寄寓其中 ,强烈地表达出他们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对君臣遇合的企盼 ,对时势命运的叹惋等深层心理。唐代咏三国诗中所蕴涵的君臣观、贤才观、英雄观、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等文化观念 ,对后代士人的心态及三国题材的创作 ,有着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周易>这部思想巨著不仅总结了远古人们认识世界的一切哲思理念,而且还包含了丰富的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人文色彩.其中"与时偕行"的隐遁思想,对后代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选择,特别是盛唐以退为进的隐逸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序是与唐诗密切结合在一起且同样精彩的文化形态。现存唐代伤悼题材诗序共24篇,占唐代诗序总数的2.58%,是唐代诗序的一个小类别,但它形象化地再现了300年间唐代文人感伤生命消歇、探索生命质量、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心路历程;不仅如此,唐代文化的诸多因素也借这类诗序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这是我们解读唐诗以及唐代诗人所不应忽略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中国古代贬谪现象的高发期.贬谪,给被贬谪者造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改变眨谪者人生命运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他们文学创作的内容、情感与风格特色,使他们的文学创作与贬谪前后相比,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对贬谪者贬谪遭遇及谪居情感的反映与表达,成为了唐代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且常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有关“唐诗之路”的研究成果和对唐朝天台山诗人作的统计分析,足以形成“浙东诗”的概念:它以崇尚自然和具浓厚宗教情趣为其特征,并与边塞诗等共同缔造了唐诗的繁荣气象。它的产生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浙东特殊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它是开放的文化氛围的产物,尤其是谢灵运山水许的逻辑延伸,并指出唐代浙东诗紧承谢氏的创作给中国山水许烙上显著的浙东特色。唐代浙东诗也给后世宗教文化、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浙东文化发展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用众多七绝连缀而成一体的大型组诗,以范成大为标志,始得有根本性的转变与升华。他抛弃游戏笔墨因素而抒怀言志,寄托着自我的理想和期待,凸显出沉重的历史兴亡叹喟;并很大程度上拓展题材范围,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整体上提升了这种特殊文学体式的审美境界与文化品格。故后来作者每常循承此传统而下,并将之奉为经典性作品。  相似文献   

20.
唐代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民族和亲事件。唐代诗人不仅在诗歌创作中对汉代的昭君出塞进行了历史咏叹,同时也对当朝的公主和亲事件作了现实关注。唐人的诗歌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他们对和亲政策或反对或赞同的态度,探其原因与诗人个人经历、朝廷政策以及唐边疆稳定与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