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哈代在《卡斯特桥市长》中描述了主人公大起大落的生命历程,着力刻划悲剧主人公亨查德的形象,使之成为人类小说史上最伟大的悲剧英雄之一.哈代既有对传统悲剧观念的继承,又有对传统悲剧观念的超越.本文追溯了希腊悲剧的渊源及其发展,旨在分析《卡》与古希腊悲剧的承袭关系,进而阐述小说体悲剧《卡斯特桥市长》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托马斯·哈代的代表性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苔丝的悲剧人生 ,进而可以认识哈代小说中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小说中悲观主义色彩的表现手法的讨论,揭示了哈代创作这本小说的目的。从苔丝的个人生活经历、性格、社会因素、命运和宿命论等角度,对其悲剧因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老舍的生命悲剧意识是在宣传生命悲剧的东西方哲学和宗教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其文学形态主要体现为类似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的创作。其生命悲剧意识不仅是丰富系统的,并且也是深刻独到的。  相似文献   

5.
哈代作品的悲剧意识是哈代研究中一直被关注的焦点。而哈代作为处于新旧时代交界线上的作家,其创作必然受到现代意识、现代观念的影响。文章从20世纪现代悲剧观念的角度切入对哈代悲剧意识的分析,阐述叔本华生命悲观主义哲学对哈代的影响以及哈代对现代悲剧观念的认同,并具体阐述哈代作品中悲剧意识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6.
悬念是小说家构建作品的主要手段。悬念(Suspense),是哈代主要小说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悬念是小说叙事中情节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联系偶然和必然,情节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哈代的悬念是建立在悲剧总体趋势的必然性和具体事件发展趋向不可预测之间有机的统一的基础上。与哈代所设计的巧合(Coincidence)一样,悬念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悲剧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为当读者回顾小说时,冥冥中的天意早就注定了苔丝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7.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悲剧小说的巅峰之作,主人公苔丝悲惨多舛的命运以及她对命运的英勇抗争展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剧美。对苔丝悲剧命运的描绘,集中反映了哈代对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意识内涵丰富又复杂,一直是国内外哈代小说研究中的一些分歧性意见所在,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社会悲剧意识:1.经济困境;2.现代精神文明对人性的扭曲;3.新旧两种文明撞击中人物精神世界的分裂和痛苦。二、命运悲剧意识,哈代对威塞克斯地区人物文化心态的准确把握。三、生命悲剧意识,源自哈代的对生活的悲剧性感悟,1.个体生命的现实困境;2.人类群体的宇宙困境。  相似文献   

9.
《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性格发展前后矛盾,这是因为性格受制于情节的安排,而情节服从于哈代的悲剧创作理念——人与社会环境的对立。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小说的主线,这条主线牵出的表面上是裘德与淑的爱情悲剧,实质是整个英国社会制度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展现悲剧的艺术是多种多样的。哈代的悲剧艺术犹如一幅跌荡起伏的画卷,即有远景、中景,又有近景,同时三景的聚焦点突出展现了悲剧的根源。本文辩证地阐述了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充分挖掘各种悲剧因素,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现苔丝悲剧的独特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因其产生的时代和作者对社会深刻认识的原因而笼罩着悲剧氛围。本文就这些小说中悲剧三个特征的具体表现及其审美价值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悲剧性小说乃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突破,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独特性,标志着中国文学已经从简单的表现手法中解放出来,正式进入处理复杂心理、复杂人物的文学艺术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它仍存有局限性,即未能彻底脱离实用理性等深层文学心理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海岩小说结构独特,齐头并进的双线索、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和留有想象空间的情节空白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爱情悲剧、女性悲剧的叙说令小说充满浓郁的悲剧色彩;此外,对人性的深入探讨也是海岩小说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4.
“迷惘的一代”文学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和欧内司特.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主义和尼采的权力意志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隐微关系。菲茨杰拉德小说中包蕴着深刻的叔本华哲学思想,而海明威小说则呈现出明显的尼采哲学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金庸小说中的情爱抒写大都借用中国古典小说及传统武侠小说常用的"一男数女,众星拱月"模式,主人公三妻四妾,拥有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结局是此类小说的通例,从形式上看,金庸没有超越这种模式,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着强烈的现代心理意识,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翻新既赋予了旧形式新的意义,更重要的,这种写情也使他笔下的情爱故事更能契合现代人的心理,而且,金庸的爱情故事绝大多数以悲剧收场也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武侠类小说的情爱观.  相似文献   

16.
路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带有流浪气息的艺术形象,无论是蒋纯祖,还是郭素娥,他们都是孤军奋战,孤独与死亡常相伴随,难逃民族与历史给予他们的重压,生活在个体灵与肉的双重煎熬中。生命个体面对无边无际的时空,他们所做的反抗从开始便已注定失败的结局,但这种绝望的反抗将生命意义彰显出来,使人获得了存在的意义。从死亡、孤独与绝望三个侧面来分析路翎小说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身世、性格、气质等原因,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呈现出浓郁的悲剧性意蕴。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悲剧性意蕴突出体现为具有多种形式的悲剧,充满诗性的审美色彩。悲剧形式主要有四种:无知的悲剧;好梦难圆的悲剧;社会黑暗的悲剧;死亡的悲剧。而诗性则表现为温厚的牧歌情调和淡远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在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中,乔峰无疑是一个最大的“英雄”,是“武侠小说里最硕大无朋的身影”。乔峰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相似,是命运悲剧。为复杀父之仇既毁灭了他又成全了他,英雄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而"苍凉"是其悲剧叙事风格的内核。文章以具体分析她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为基础,借鉴小说叙事学及有关悲剧美学思想,发掘作者独特的叙事技巧,从而展示张爱玲精到巧妙地处理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的才能,达到她对"苍凉"意味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20.
苏童的“妇女系列”小说着力刻画女性悲剧人物形象,描绘出女性三个方面的生活悲剧图景,即原欲追求、私欲膨胀、失去尊严的动物性生存,而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则有男权社会的威权与高压、女性的自我缴械与依附、传统文化对违反传统的女性的残酷惩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