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吟秋 《社区》2008,(24):60-61
20世纪70年代,北京一些部队大院、部委机关放“内部电影”,电影票严格控制,有的还与级别挂钩,老百姓很难拿到。当时我在北太平庄一所中学当老师,附近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电影制片厂、电影洗印厂、新影礼堂算是离“演艺圈”很近的地界。有学生家长在新影工作,有老师是新影家属,毕业的学生不少在电影行业工作,于是我经常有机会能看到“内部电影”。  相似文献   

2.
近期,关于毛泽东留有亿元遗产的传闻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毛泽东的稿费额也由100多万元被逐渐炒至7582万元,甚至1.3121亿,骤增了100多倍!更有捕风捉影者称:抗震救灾中,就用了毛主席留下的稿费。真相如何呢?  相似文献   

3.
孙晓鸥 《北京纪事》2009,(10):82-84
“内部电影”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百姓中一个极为特殊并心照不宣的文化现象,所谓内部电影,就是由于当时政治环境所限不能在电影院公开放映,而有人通过各种关系渠道从国外直接带来电影拷贝在特殊放映场地进行内部播放交流的一种电影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国产电影迅猛的发展,如今,内部电影早已成为昨日黄花而长久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后,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襁褓”中的电影失去了依托。国家生产滑坡、物价上涨、面包比娱乐更紧迫。放开的国门为外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泛滥铺平了道路。在内外交困的情状下,俄民族电影生产凋敝,观众流失,发行放映网全线崩溃,几度走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然而政府、制片厂和电影创作者在困顿中探索,慢慢使几经坎坷的本土电影走向复苏。  相似文献   

5.
1949年至1961年,我在中南海警卫局管理处工作。管理处是负责中央首长衣食住行的部门,设有"五大员",分别负责基建修缮、电气消防、水暖、园林、家杂等项管理工作。我担负电气和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当时的公安部部长罗  相似文献   

6.
"供影院放映的电影"应受货物贸易规则(GATT规则)还是服务贸易规则(GATS规则)调整?这是始于2007年、终于2009年的"中美出版物和视听娱乐产品案"的主要争点之一,本文通过对"供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货物和服务性质的全面分析得出一个结论:电影的生产商借助电影片的交付为发行商与分销商提供电影内容,以满足其利用电影内容的需要的过程是服务贸易;而电影片的交付本身则是货物贸易,WTO的货物贸易规则和服务贸易规则可以同时调整"供影院放映的电影",但适用的角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摘要]当前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正步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期。众多研究文献对此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和赞叹。但发生在农村的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几乎有一半的村,并未完成国家公益电影的规定场次;有80%以上的农民还不能看好电影。它直接有悖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公正性、社会性和均等性原则,同时也为其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发现问题,厘清“结”,提出“解”,在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夯实基础,理顺关系,寻求局部的市场突破,才是当前农村电影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电影放映是农民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不同地区相继开展了对这一文化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其成果多是新闻报道与一般性的经验总结。基于此,文章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学术全面介入的情况下,以华西公益放映为个案,不仅对这一实践活动有较大的促进,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之中与之后不断反思和研究阻碍农民工电影放映乃至农民工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我们的初步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国家权力对儿童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儿童电影竞争机制的建立到专项资金的扶持,再到儿童教育片中小学校园放映专线的开辟,都体现了国家权力意志的力量。国家这样做,既符合电影作为商品的本质,又注意发挥儿童电影的文化传播功能。在中国儿童电影竞争机制极不完善阶段,国家对儿童电影的扶持是必要的,但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最终要靠自己的强大,才能最终在竞争中站住脚跟。  相似文献   

10.
1938—1942年间,是新疆电影发展的第一个兴旺期,这直接得益于由延安来新疆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与推动。当时在新疆放映的苏联影片向新疆民众展现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以及令人向往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国产进步电影则打开了新疆民众了解抗战前线战况和国内各地百姓生活的窗口,引发现实的切肤之痛,激发了新疆民众的抗战热情,产生反帝抗战的“共情”力,在凝聚人心、维护祖国统一层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国产进步电影在新疆的广泛放映与传播,促进了国语在新疆的推广及普及,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1.
刘大伟 《中华魂》2010,(5):55-56
上世纪80年代,著名导演谢晋同志推出了一部特别好的电影作品——《啊!摇篮》。它描写的是1947年胡宗南匪帮窜犯延安时,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暂时撤离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决定的大背景下,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们在中央的关怀下,在叔叔阿姨们的亲自护送下,离开延安,  相似文献   

12.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09,29(2):58-62
"后现代性"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品格,曾深刻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艺术。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既包括对大陆电影传统思维、价值观念的颠覆和商业化运作过程中美学深度的消解,同样也包括香港周星驰"无厘头"影片的改写、仿拟和王家卫"风格化"电影的空间化、碎片式的结构,以及世纪初中国电影从形式主义到技术至上的转变,形成"主体的消失"和虚拟镜像。上述几个方面不但包括了中国后现代电影演进的阶段性,同时,还从整体上反映了中国电影后现代性的种种艺术构成。  相似文献   

13.
性一直是电影中一个重要的表现主题,然而在不同的时期由于受到政治、宗教、道德宽容度等原因的影响,导演们对这一主题的重视程度以及表现尺度是不同的。统计表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影中表现性这一主题的表品急剧增加,与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性解放运动的爆发,文化的后现代转向以及电影体的变都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随着VR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特技特效在电影中的广泛运用,电影的形式也快速步入VR时代。VR技术的革新直接促动电影视听语言的变化和升级。电影视听语言的正确应用是评价一部电影优劣的关键。本文结合已经投放市场的VR电影,将其与传统2D电影、3D电影相比较,从拍摄模式、叙事方式、蒙太奇等方面对VR电影进行具体分析,从而透彻认识VR技术带来的电影语言升级。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文艺思想,是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内容十分丰富,对新时期以来的文艺发展,尤其是对电影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关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为新时期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强调文艺工作者要遵循文艺的发展规律,为电影发掘自身艺术特征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坚持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相统一的文艺批评标准为促进新时期电影批评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主张文艺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则进一步推动了新时期中国电影适应社会,面向观众,走向多样化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好电影,这是一个关于电影艺术的终极命题。三种电影的概念及一套标准可以试着探讨当代中国电影史和电影批评方法。通俗电影以娱乐宣泄、满足好奇梦幻、疏通道德情感为功能;社会电影以经世致用、维护社会稳定、巩固集体意识为使命;探索电影以形式实验、叩审人生哲理、揭示社会问题为追求。在当前中国电影多元并存、分化互渗的格局中,笼统区分优劣高下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真正确立电影功能多元分工意识,分清电影批评标准,给予电影以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的定位解析,才能有效过滤无序争论,从学理思考的源头上减少率性粗鄙的攻讦谩骂。  相似文献   

17.
从市场结构看,美国电影产业制片环节和发行环节的寡占态势明显;从市场行为看,差异化的价格策略与发行窗口转型、多元化的融资模式、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兼具的并购行为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等策略行为广泛地存在于电影产业之中;从市场绩效来看,电影产业自身效率高、对美国经济贡献显著、给消费者带来了较好的社会福利并具有良好的国际竞争力。本文认为适度垄断的市场结构、有效的策略行为和政府的公共政策是美国电影产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学者电影"不是某种影片类型,而是一种学术价值取向,是强调学者主体论(作者论)和学术独立性,反对迎合强势媒体和主流的话语体系,反对模仿商业化工业化的制作流程和方法的创作观念。它抵制在影视人类学和人类学电影制作上的泛学术化倾向,同时鼓励学者为学术表达而不拘泥于传统的或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像作者写作一样建构影像志民族志作品。"学者电影"也有构建独有的叙事流派影响社会生活的企图心,也可以说,"学者电影"是人类学影片"作者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9.
“电影作者论”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特吕弗的说法,提出"电影作者",就是为了强化导演个性,把导演个人的理念与设想带进影片之中。"电影作者论"随着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而得到扩展。在其后的传播过程中,"电影作者论"成为了一种电影的批评方法或策略;又成为了一种新的电影理论;嗣后更成为了一种电影历史研究的新角度。但将"电影作者"当作导演是电影单一作者的等同概念,同样遭到了理论界的质疑。"电影作者论"自被提出开始,始终是从其与文学作者的相比较中来展开概念和含义阐释的,并没有认识到"作者论"对电影的这种历史性意义,因而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果。显然,"电影作者论"的真正含意与意义一直未被发掘出来,甚至出现歧义。"电影作者论"表面上将电影导演视同为文学的作者,其背后揭示的却是对电影性的确认:电影作为一种技术的发明,从娱乐的"玩意儿"到叙事的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经过近60年的历程,才使发明电影的人类真正认识到电影的本体特性,将电影真正从西方以文字阅读为中心的传统中彻底解放出来,还电影的影像本位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33—1935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软"、"硬"电影之争。这次论争在左翼电影批评家与软性电影论者之间展开,涉及到电影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艺术性与倾向性、批评的基准等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双方政治立场、文学与艺术观念以及电影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场论争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左翼电影理论与批评、软性电影理论与批评、左翼文艺理论及新感觉派的文艺观都提供了有力的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