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比较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变迁研究"、"形态研究"、"互释研究"和"交叉研究"。变迁研究的核心是"亲缘"和"影响"关系,基本方法重考证,主要研究"异变"与"正变"之迹。形态研究的核心是"异同"关系,基本方法是比照、参量,并以此探索艺术形态背后思想文化异同之根源。互释研究的核心是深度"求解"和"沟通",基本方法是互为主体的双向阐释。交叉研究的核心是跨学科的关系,基本方法是科际边缘整合,研究学科之间的"亲缘"联系。  相似文献   

2.
道家哲学认为人类生存危机深藏于人的自然本性与人为生存而人为的内在矛盾之中。人的生存需要"货"和"名",为得到"货"和"名"则必须"人为","人为"产生的"欲"和"智"使人越来越远离自然本性,最后的结果是人类的灭亡。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在心中确立"道法自然"的准则。在现实活动中,一是要做到"上善若水";二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三是"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四是"去甚,去奢,去泰"。  相似文献   

3.
中国上古时代精英之治的概念就是"选贤与能"。"禅让制度"是精英之治实施的典范,对"帝"和"臣"的选举是"选贤与能"的运作方式和保障措施。上古时代以"选贤与能"为核心的精英之治,是中国吏治文化的基础内涵,是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的渊薮。  相似文献   

4.
"中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也是古老中华法系的"法统","和"是道之用,也是法之用。"和实生物"包含"和实生法"。从"中和"之道可以看到"中和"之法的三个特征:"中和"、"中正"、"时中"。从贵"和"之礼可以展现贵"和"之法的七个层面:道德与法律之"和"、法的天人之"和"、法统之"和"、实在法之"和"、综合为治之"和"、定罪量刑之"和"、法律生活之"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武汉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等6所高校师德建设研究抽样问卷调查分析,从伦理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构建师德内涵的尝试。"审慎"、"知识"、"技艺"和"人格"等四种要素是高校师德内涵,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审慎"和"知识"的两种要素由于"技艺"的桥梁作用而使得"师德"内涵浑然一体、相互制约;"审慎"态度是基础,制约教师采取"技艺"的原则和方式;反之,如何理解和使用"技艺"又会影响"审慎"心理态度;而"人格"是贯穿"审慎"、"知识"和"技艺"的一根红线,是师德内涵建构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循环经济是借鉴发达国家如德国"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战略等理论和经验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启示为:"两立两制三创新",即"两立"是"立足国情,选择切入点"和"立法先行,依法推动";"两制"是"制订政策,鼓励参与"和"制定计划,明确目标";"三创新"是"技术创新,发挥优势"、"体制创新,密切配合"和"机制创新,全面参与"。  相似文献   

7.
试说"五至"、"三无"和"五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藏简《民之父母》篇着重探讨了"五至"、"三无"和"五起"三事。此三者分别对应于"志"、"气"和"气志"三大范畴,同时也对应着礼乐之实、礼乐之原和礼乐之用三个方面。"五至"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谈的是礼乐之实;"三无"则主张"气"是"志"的外化,讲的是礼乐之原;"五起"是对前两者的进一步发挥,主要突出礼乐之用。其对应的"气志"则是"志"和"气"的统一,正如礼乐之用是由礼乐之实和礼乐之原所造就的一样。  相似文献   

8.
孔子"和"文化思想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文化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文章分析了孔子时代的社会危机与"和"之重大价值的发现,梳理了孔子"和"文化思想体系的理论架构。作者认为,"和"是孔子文化思想的精髓和统领,"仁"、"礼"与"中庸"是实践"和"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孔子毕生倡"仁"崇"礼"、推行"中庸",致力于"和"文化思想的创造,建构了民族特色鲜明的体系。文章指出,孔子"和"文化思想的巨大魅力在于"以人为本",关注现实,在于创造性地弘扬前代的优秀成果,思考人类的和谐有序、文明发展,其思想精髓对当今人类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德的根本问题是义利观的问题。孔子认为"义"首先包含道义,其次应包含义务。孔子认为"义"是人行动的最高规范,是维持君、臣、民关系的法宝。孔子认为"利"虽然人人需求,但应当"利民惠民我不贪利"。在孔子的义利观中,"义"和"利"是对立的概念,他褒"义"贬"利",同时又认为"义"和"利"是辩证统一的。孔子的义利观在历史上留下了积极的影响。我们应当重温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辩证地处理"义"和"利"的矛盾,行"义"以达其"利",争取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相似文献   

10.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教育是"概论"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和发展脉络,这是大学生"道路自信"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分析"信仰教育"的机理和模式,这是大学生"道路自信"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是大学生"道路自信"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情"和"气"在传统唱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功能。情是"音"的本源,气是"声"的本源,音乐是"音"与"声"的统一,歌唱是"情"与"气"的统一。因此,处理好"情"与"气"的关系是决定歌唱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无为、有为与不为,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哲学范畴。"不为、有为、无为"构成了人类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处世方法和人生境界。"无为"是"道",是"自然",也是适度和"守中"。"无为而治"乃是一种人生的追求、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试论共时平面下的零度和偏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度和偏离作为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具有普遍性。在历时平面下,操作的零度与偏离形式不能共现;在共时平面下,操作的零度与偏离形式是共现的。历时平面下的"零度"和"偏离"分别对应着"潜性"和"显性";共时平面下的"零度"和"偏离"既可以是"潜性"的,也可以是"显性"的。  相似文献   

14.
国外专家学者关于"中国梦是什么梦"的回答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教育梦"、"住房梦"、"就业梦"、"环保梦"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也是"民族主义梦";"中国梦"是"强国梦"、"大国梦",也是"超级大国梦"、"霸权梦";"中国梦"不是世界的"威胁梦",而是世界的"机遇梦",是"和平梦"、"发展梦"、"合作梦"和"共赢梦"。这些观点为深入研究和阐释"中国梦"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方向,但也存在片面理解、误解甚至歪曲"中国梦"的现象。我们应辩证对待国外专家学者关于"中国梦"的解读,合理分析、积极回应关于"中国梦"的建议和批评,澄清、消除关于"中国梦"的误解与误读,有针对性、有侧重地向国际社会阐释和宣传"中国梦"。  相似文献   

15.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是我国官修时间最长的史书。"和"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由"和"凝聚而成的"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对《明史》中的"和"文化进行探究别具意义,有助于明晰"和"这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和"字在《明史》中出现频率很高,共出现2182次。结合明朝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观念,主要对《明史》中的外交之"和"进行了探微。同时,《明史》之"和"从增补词条、书证晚出以及疏漏释义三个方面对《汉语大词典》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10,(6):23-23
<正>"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中国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7.
"现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基于中国海洋战略的一种路径选择和整体构想,旨在构筑一个以"战略思维"和"海洋思维"为基础,以"经略海洋"为目标的全球经济合作平台。目前,它需要国家战略层面、省级策略层面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谋略层面的合力运作,其重点要落实在"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制度建设上。制度创新在社会转型中扮演一种超级正能量的作用,是能否建成"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但制度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思想解放、政策开放和能量释放等要素的整体合力。现实的问题是,这种合力目前还难以形成更没有运作。所以,建设"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是一种"整体思维方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反思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性质和形式,正成为一个崭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公有"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有制性质和形式的一种传统表述.经过考据后发现,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共有制".这是一种要求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财产作为基础,并且是"共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度.以"共有制"或者"全民所有制"为核心的所有制体系称之为"共产主义".它与"社会主义制度"是并行不悖的,只是所指的内容不同."共产主义"社会之后是"公产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指的是社会运行的一种方式和机制,是"社会化"的结果,是以价值取向作为基础的.它之后是"地球主义"社会,是全球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三心"是指:信心、善心和童心。所谓"二意"指的是:"无意"和"有意"。"三心"怡情信心:一位诗人说得好:"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信心可以鼓起人们与疾病、衰老作斗争的勇气,从而减少疾  相似文献   

20.
"情"、"体"、"势"是《文心雕龙.定势》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情"囊括了创作主体的创作目的和思想情感;"体"则涵盖了文章和文体的形式及其特征;"势"则不仅是文章体裁、体式和风格的综合,同时也昭示了形成文体、文章风格的必然趋势。"情"沟通了"体"与"势"。针对"讹势"而发的"定势",不仅是对齐梁诡巧文风的批评,也为后世文学创作确立了文学创作的规范和要求,而"师古"是"定势"的重要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