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压力会像感冒一样传染,来自同事、朋友、家人身上的压力和情绪会转嫁到你的身上,“二手压力”比“一手压力”更有杀伤力,一旦你吸收了别人的压力,自己也会开始感到紧张,并且会关注那些没有的甚至根本不会发生的“困扰生活”的问题,这种负面情绪还会在你的周围迅速蔓延开来,你身边的人也像是高效的海绵,能够毫无保留地吸收所有的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2.
要做好个案社会工作,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与案主建立牢固、良好的专业关系。然而,由于服务对象(药物滥用者)长期脱离社会,普遍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和负面情绪,所以社工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取得案主的信任。  相似文献   

3.
社工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在实施专业服务过程中,极易产生情绪枯竭,时间久了往往会影响专业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4.
关系是一门学问,尤其在中国文化中更是如此。很多社工不愿触及“关系”的话题,在日常交流中常听他们说“处理关系不是社工专业的事”。果真如此吗?翻开所有社工专业书籍,“关系建立”均是一切专业服务的开始。若我们在服务中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最终往往导致部分案主或小组成员的流失,许多服务将会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导刊》2014,(31):10-11
社会工作是一种“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社会工作者,作为助人的发起者和影响生命的源头,其自身实务能力的大小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内地的专业社工从学校教育到工作岗位,在实务训练上都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一线社工普遍存在实务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提升一线社工的实务能力是学校、服务机构及一线社工共同的渴求和愿望。本期便听一听各方的声音,以期在提升一线社工的实务能力方面作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导刊》2013,(1):57-57
社工B问:我在医院做医务社工。社工办公室是开放的,有时服务对象到病房拿药,在等待排队的过程中也会顺便到社工办公室“坐坐”、“聊聊天”。但此时服务对象未必需要即时的辅导,社工花时间陪着他们聊天也不是,不陪着也不合适。我们一般会安排一个同事接待他们,这样正常的工作难免会受影响。这类情况该怎么处理呢?  相似文献   

7.
自2004年以来,上海宝山区张庙街道的矫正社工配合有关部门帮助解决过8名服务对象的上访问题,其中既有落户、就业问题,也有房屋纠纷问题,最终,这些服务对象反映的问题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问题的圆满解决,不但解了服务对象的生活之忧,也维护了社区和社会的稳定。作为在社区开展矫正工作的社工来说,服务对象要上访等事情是经常会碰到的,在帮助他们解决上访问题时,社工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手法和技巧,顺利将问题化解于无形呢?  相似文献   

8.
参加孩子学校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作报告的是来自著名高等学府的教育专家。开讲不久,专家发给每人一张纸,标题是“你是完美妈妈吗”,下面列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你每天都关注孩子的情绪吗?”“你经常对孩子夸奖和鼓励吗?”“你在孩子面前是否都展示出最好的一面?”“你时常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给孩子吗?”等等。每个答案都有得分,全都达到相应的标准才算完美妈妈。  相似文献   

9.
Toddi  Gutne  云中飞 《职业》2009,(8):50-50
精神不定、神情恍惚,这往住是一轮裁员过后办公室幸存者普遍会有的情绪。陷入这些负面情绪无法自拔很容易,因此,在看着同事被裁员之后,如何在办公室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需要积极的思考和行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禁毒社工,我常常思考:为什么服务对象会接二连三地进入大墙之中?除去毒品本身的吸引力,还会有什么外因吗?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释放压力的方式有很大的问题。其实,有一部分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稳定正常,但是一旦出现了什么问题,例如工作不顺心了、家里有人生病了、家里人不理解自己了等,他们就会选择逃避现实,躲到虚幻的世界里。 ,  相似文献   

11.
社工为何会被不良情绪困扰 作为一名在养老机构工作的社会工作者,笔者发现,随着服务的跟进,自己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沉、无精打采的情绪,感到身心俱疲,有时甚至想要退缩。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2.
社工A问:我是民政部门刚入职半年的社工,我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困难家庭,其中一类是申请社会救助的家庭。在我的个案服务对象中,有一个家庭存在就业和经济援助问题,案主因病暂时不能参加工作,家中有两个正在读高中的子女,家庭经济压力大。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跟进后,案主现在已经有了一份工作,而且我也成功地帮其申请到了临时救助。此时,该个案是否可以结案?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导刊》2014,(31):54-55
社工B问:社区矫正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出现严重的退化行为(如不愿上学,也不愿意工作,自我封闭宅在家里等),社工如何进行有效介入?答:首先从社工对案主行为的描述(不愿上学和工作,长期宅在家中)来看,这是一种行为退缩,而非行为退化。如果案主此种退缩性行为严重到一定程度,可能发展成一种重性精神障碍——行为退缩症。  相似文献   

14.
社工面临的助人情境经常是充满矛盾的。例如,当我们看到个人被负面情绪困扰,或穷人被贫困困扰时,一方面很想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但另一方面当我们采取治疗模式对情绪失常者提供辅导、采取扶贫模式对穷人实施救济时,往往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造成依赖性,问题越解决越多),这就是好心办坏事。  相似文献   

15.
督导答疑     
对服务结束时仍进行着的个案该怎样处理 社工A问:现在有好多社工服务因为是政府购买服务试点,服务缺乏持续性,有些已经做开的个案因服务试点的结束而不得不结案,而结案后往往由于缺乏专业社工的服务,个案福祉瞬时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案主有时会主动来找之前为其服务的社工。这时社工应该怎样处理呢?  相似文献   

16.
福利机构的高龄老人是社工服务群体中的重点对象,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他们往往给人记忆力差、情绪易激动、固执己见等印象。社工则需要对这些传统印象“去标签化”.以平等、尊重、不批判的态度去按纳他们。专业服务的首要环节便是建立专业的信任关系,让老人能够尽快认识社工、接纳社工,确立社工在老人心中的专业形象。为此,笔者从实务的角度,结合社工理论,对社工和老人初建专业关系进行了总结,在此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7.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激烈而精彩的禁毒沙龙。沙龙中提到一个问题:一位已戒断3年的服务对象告诉社工自己偶吸了,社工是否应该为其保密?在讨论中,大多数社工认为应该以服务对象利益至上的原则,分析其偶吸的原因,并制订计划指导其克服复吸危机。我觉得,这种处理方式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实际操作上并非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8.
社工A问:我在工作中会接触到不少义工,社工和义工的关系密切,像朋友一样,这个关系的度应该如何把握? 答:不同的场地、服务性质、时间、机构服务人手状况,便会产生对不同义工的需求。社工必须分辨和明晰服务工作目标,掌握自己的角色。面对不同年龄的义工和义工参与,角色和沟通形式是决定社工和义工日后关系的多元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盛强 《当代老年》2009,(6):43-43
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的著名作家刘心武,曾在《我的心理保健》一文中介绍了他的“六套心理保健操”,对缓解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有一定效果,读者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20.
助人自助、关爱、接纳、利他主义等都是我们社工明白的专业理念,但是,仅仅明白这些理论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工吗?当我们面对重度残疾、歪眼斜嘴、浑身散发恶臭、脾气极坏的服务对象时,我们真的能做到关爱和接纳吗?当一个完全没有生存能力的服务对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还能秉持专业的价值观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