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语 《新天地》2011,(9):18-19
201 0年11月的一天,甘肃省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院长收到一封来自美国西雅图的信,信是一位叫咪咪(MIMI)的女士写来的。咪咪女士在信中表达了她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痴爱,尤其对敦煌艺术情有独钟,希望能够现场观赏敦煌艺术。樊锦诗被咪咪的热情所感动,在院办公会上研究过此事后,当即给咪咪写了一  相似文献   

2.
飞天是佛教美术中以绘画、雕塑等形式呈现的装饰性艺术形象。当代中国,飞天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由宗教艺术向世俗艺术的转化,生成为世俗的新经典。影响飞天再生的因素来自内外两个方面。"飞动"之美是飞天再生的前提,批评家生产着世俗经典的消费主体,艺术家从事作为消费对象的新经典的生产,主流意识形态利用经典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并以其话语权威来推进经典的传播。飞天再生实质上是以敦煌宗教艺术为基础的世俗经典的生产,在艺术批评、创作与接受层面分别实现了审美意蕴的经典化、宗教空间的世俗化、艺术形式的大众化。飞天是敦煌艺术再生的典范,对于敦煌艺术再生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敦煌佛教艺术的题材内容的选择、表意方式以及美学特征等方面入手,对敦煌古代工匠与佛教艺术的民间性等相关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敦煌艺术以佛经为依据,以现实生活为素材,经过"万类由心"的营构过程,创造了神人结合的形象和宗教幻想境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风貌和独特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认同,应仰仗于传统符号的转换再生。但我国当代作家在认同传统时却往往浮浅而随意,这是导致当代文学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在当代文学对敦煌艺术传统的认同方面有着典型的表现。研究当代文学在认同敦煌艺术传统时存在的基本问题,不但可以促使敦煌艺术精神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且可以为当代文学摆脱其困境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敦煌文献斯0367《沙州伊州地志》残卷"火祆庙中有素书形像无数"之"素书"究竟是何义?至今聚讼纷纭。本文将敦煌文献与吐鲁番文献相对照,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对照,运用语言文字学、文献学和美术学等相关知识,考证"素书"即"塑像和绘画"。并论证了祆教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与佛教艺术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敦煌佛教绘画》的前言介绍了敦煌第一石窟开凿的缘起、过程以及敦煌艺术的分期。全文探讨了华严与敦煌的关系,并以一些造像中手印的区域性特点为例提出研究印度国家博物馆馆藏敦煌绘画艺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艺术心理学角度 ,对敦煌莫高窟第 2 2 0窟东壁南侧壁画中的维摩诘的情感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 ,探讨自然情感表现与艺术表现虽然有着相近的地方 ,但从自然表现到艺术表现 ,仍然有相当一段距离。莫高窟第 2 2 0窟东壁南的维摩诘情感显然不是自然情感表现 ,而是敦煌莫高窟画师的一种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敦煌曲子戏融合了乐府、诗、词和曲的艺术特点。其乐以隋唐燕乐为主,其辞则以杂言体为主,舞台表演则是代言体的演唱。曲子戏既是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外来音乐相互碰撞、激荡的产物,也兼收唐代各体音乐文学之长。敦煌曲子戏的艺术表演不仅昭示了戏剧早期的艺术形态,也呈现了乐古戏剧、戏曲的形成过程。曲子戏对后代戏剧、戏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多元、开放的艺术形态,使其在后世不断融合多种民间曲艺形式,从而发展为一种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戏剧艺术。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对于世界历史的作用和贡献并不仅仅体现在"通道"上,更重要的是这条道路为名副其实的创新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整合、融汇及其创生衍化和发展嬗变的加工场、孵化器和大舞台,是文化创新的高地。就拿丝路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敦煌文化来说,其交融创新的特点就十分突出和明显,敦煌在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智慧方面有着独具特色的优势。例如敦煌文化中融入了诸多西方文化的新元素,呈现出东西文化交流融汇的亮丽底色与崭新格局;敦煌文化中突出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创新成就;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极富创新的典型代表,敦煌歌舞艺术——融汇中西菁华的全新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0.
从"莫高窟"的壁画形象中人们发现,"敦煌音乐"之所以能够在古时流传上千年,与其自身不断发展及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舞剧《丝路花雨》的成功亦是基于传承与发展之上的。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当今社会,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瑰宝,如何将"敦煌音乐"文化弘扬及发展,是值得思考与探讨的课题。通过对莫高窟壁画中伎乐形象的描述,以及以《丝路花雨》为代表的现代"敦煌艺术"文化所编创的舞台作品的分析,剖析古代与现代"敦煌音乐"文化的特点,并提出将来"敦煌音乐"文化发展的思路,以期引发关于"敦煌音乐"文化乃至"敦煌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马继兴等先生的《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以及丛春雨等先生的《敦煌中医药全书》对敦煌医药卷子的整理校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有未尽善处。今就敦煌医药卷子P.3930的校录进一步做些补正工作。  相似文献   

12.
文化艺术,对个人而言,是沉淀人格和品行的基础;对一个民族而言,是塑造民族精神和灵魂的重要载体。今年暑假,我带领中国美院艺术鉴赏专业学子近二十人,游历西北五省毕业考察近一月,翻天山,走大漠,越戈壁,涉"丝路",考察文博,领略风情,有愉悦,也有感伤,尤其"丝绸之路"沿途文化古迹之破败,令人心酸和茫然。我十余年来游走丝路、驻足敦煌,是难以割舍河西的历史情怀。敦煌与西北其他文化重镇如库车(包含龟兹石窟中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等)、天水(麦积山石窟)等一起,构筑了西北佛教石窟艺术长廊。其中,以"敦煌石窟"尤享誉海内外,而敦煌石窟又以"藏经洞"的发现而为世人所知。  相似文献   

13.
敦煌遗书散藏在世界各地,本文就敦煌遗书散藏的状况进行了论述,并论述了敦煌遗书编目的紧迫性,在追述各国学者进行敦煌遗书编目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编定世界性的敦煌遗书总目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敦煌石窟历史悠久,其壁画保存了自北朝至宋元时期大量的服饰图像和资料。因敦煌壁画保存相对完整,成为研究唐代服饰美学的重要资料。以唐代的敦煌壁画作为主要研究材料,从服饰的色彩和形式等方面探析敦煌壁画艺术中唐代服饰美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敦煌壁画和雕塑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呈现的共性理念和风格特征,提出了创建敦煌画派的框架性原则,即以佛教为其宗教精神,以表现为其美学趣尚,以安详为其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6.
《又见敦煌》全新的观看空间既包含着古老敦煌的文化意涵,又以对话的形式激活了观众的情感记忆,通过对敦煌文化的视觉呈现,对丝路精神进行了审美化表达。情境体验这一戏剧形式重塑了观众的感知方式,使个体情感与演出空间相连,个体的审美经验被编织在承载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创意空间中,观众经由体验对敦煌文化产生了情感认同和审美认同,敦煌形象也在创意空间的多重表征下获得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敦煌民间词的文化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既从内容题材方面发掘和探寻了敦煌民间词中所包蕴的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从艺术表现方面考察和探析了敦煌民间词中所反映的民间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敦煌讲唱文学的类型多种多样,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是唐五代时期在敦煌地区广为流行,能够表现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同时又采用了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的通俗文学作品。敦煌讲唱文学在类型、体制诸方面富含戏剧因素,因而对其加以分类和探讨,对戏曲起源的研究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敦煌题材一直倍受青睐,有关敦煌的文学书写成为永不消退的文学热点。敦煌是博大的,也是精深的,其间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质素,要对敦煌进行文学的把握是有难度的。敦煌的文学书写要求作家既是文学家,也是敦煌学者,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具有敦煌学者的修养才能真正书写出富有文学价值的敦煌文学作品。以当代敦煌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冯玉雷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的难度、理解的难度以及小说的高度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敦煌系列小说给读者造成阅读方面困难的原因,以打开一扇走近敦煌文学的窗户,对解读敦煌文学提供一种思路和视角,从而揭示出敦煌文学真正的文本意蕴和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靳峰 《山西老年》2010,(4):48-48
"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