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历史小说创作要处理好两对矛盾:一是历史与文学的矛盾,二是历史现实的矛盾。前者台湾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王昭君》实现了历史与文学的有机融合,成为典范。对于后者,文章就王昭君题材的古今创作进行了简明的梳理和论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文学运动在引进新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方法的同时也促使历史小说开始向现代嬗变。在这一过程中,吴趼人是第一个对传统历史演义进行历史小说转化的作家,曾朴则是第一个从事全景式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他们为现代历史小说开创了最为基本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观念作历时性的描述 ,并联系创作实践指出现代历史小说创作对艺术审美重视不够。在小说理论批评方面 ,往往纠缠于史实与虚构之间 ,显现出现代历史小说批评观念的古典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嘉纳治五郎作为日本投身于中国留日学生教育的先驱者,在清末中日教育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嘉纳治五郎参与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动机是希望中国强盛起来保卫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研究嘉纳治五郎参与中国教育改革的动机、活动、思想有利于揭示近代日本介入中国教育改革的真正意图,也有利于分析清末中日教育交流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英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爱情题材作品的异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爱情题材作品存在三大差异,主要体现在数量、内容和表述方式、地位,其原因是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日本文学在中国有广泛的影响 ,并指出日本文学译介工作的重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军记物语在历史叙事中引入了大量的中国历史人物。军记物语作者经常先讲异朝大国的先例,再提本朝日本的人物事迹。有的中国历史人物故事被作者用来衬托作品主线人物的心境,但更多的中国历史人物被当作一种典范来评判本朝人物行为是否正当。作者也根据其创作指向对中国历史人物形象进行加工,中国历史人物的形象在日本文学漫长的流布过程中发生了嬗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学中的"浙江潮",形成于有厚实文化积淀与历史传统的江南沿海地域,其产生的地域文化冲击波,显示出它对于开创中国新文学思潮、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的强力潜能.这在中国新文学的几个发展阶段:五四文学、30年代文学、战时文学的逐层演进中,可以得到明显印证.  相似文献   

9.
肇始于18世纪上半叶中法两国文学的直面对话,拓开了东西方两国文学交融的历史。两国文学交融的漫长历史表明:法国作家在吸取中国题材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和异国情调扭结在一起,法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结缘与交融,是以中国题材为中介、异国情调为“情结”的。事实上,几个世纪以来,不管法国作家以何种方式契入中国主题,如何描述中国素材,中国总是激发他们想象、诱发他们思考的无尽的文学源头。中国题材的介入,开发了一代又一代法国作家的创造力,拓展了法国文学的描写领域,构成了法国文学发展的不容忽略的特点。这也是中法文学交融的一个最鲜明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从曾朴到李劼人: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十多年的现代文学研究,确立了李人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上的开拓者地位。实际上,中国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开创者是曾朴,而完成者是李人。曾朴与李人,均师承法国19世纪小说,以"风俗史"、"非英雄"的审美追求和独立的历史叙述,创作出与传统历史小说演义正史、叙写英豪、表现正统道德完全不同的现代历史小说模式。由于社会文化原因,曾朴、李人的历史小说模式,并未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主流。40年代以后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更多是茅盾式的"社会剖析"形式;而历史小说创作,则基本回复到五四前的传统历史小说套路上。  相似文献   

11.
南非小说家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人性的探讨和追问是库切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库切在其小说中对人性的探讨并非一般意义上对人性善恶本质的讨论,而是对新南非制度下种种扭曲和变异的人性的探求、声讨和追问,实质上是对南非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痛斥和批驳。  相似文献   

12.
南非小说家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人性的探讨和追问是库切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库切在其小说中对人性的探讨并非一般意义上对人性善恶本质的讨论,而是对新南非制度下种种扭曲和变异的人性的探求、声讨和追问,实质上是对南非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痛斥和批驳。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小说的心理描写特点在于:既通过传统手段表现人物的心理,又通过现代手法揭示人物的无意识;既纵向表现人物的心理流程,又通过参差对照的手法横向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既描绘人物的种种变态心理,又刻画人物的性格分裂。其文学史意义在于:丰富了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法.揭示了人性之恶和人的生存困境,透视出传统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所背负的沉重精神负荷。  相似文献   

14.
"虚"和"实"是历史小说创作中必然面临的两个问题,而正是"文"与"史"的结合造成了古代历史小说在创作中的矛盾,由此出发,古代历史小说分化为了"信史"和"贵幻"两种发展方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创作理论和小说文本,它们都是历史小说创作者本身历史观念的具体呈现.通俗性、娱乐性和道德教化是两个流派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5.
侵华日军在华北制造“无人区”若干史实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界迄今为止对于侵华日军在华北制造“无人区”的罪行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于日军在华北制造“无人区”的某些史实至今尚不明晰。文章根据新发现、搜集的档案史料,对“热河省集家并村被迫迁入集团部落的户数、人数”、“晋中无人区及其有关时间问题”、“河北省遵化县境内的‘无人区’”等史实问题进行了考证和辨析。  相似文献   

16.
狄更斯是众多双栖于文学、新闻天地里的大师之一。其多数长篇巨著都由报刊连载并产生广泛影响,文学创作过程中多次创办、主编报刊;其创作道路顺利,硕果累累,与其敏锐的观察力,执著于真实的作风密不可分,而这又是新闻从业者所必备的资质;然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亦真亦幻,亦虚亦实,又迥然不同于新闻作品中的人物,则为其心血所熔铸。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美学角度阐述海明威几篇蕴含崇高主题的小说。在面对挫折、困境、死亡等无规律、无限大、无比有力和无法把握、难以抗拒的势力时,主人公们以独特的方法与之奋争,那种大无畏的勇气、永不言败的精神,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日本当代小说《新宿分子》为例,围绕着异国形象的形塑者态度类型中的第四种态度进行了分析。形塑者通过将作品中的中国人吴友礼塑造为与希一、敏行等日本人境遇相似却又具有鲜明异质性的介体,而得以陈述真正的主体———全民中产社会崩溃后逐渐贫困化、离散化的日本下流群体———的故事。正是依赖吴友礼这一介体的出现,才促使日本的下流群体能够反思既往的自我认识,获得重新崛起的力量与信心。  相似文献   

19.
女性文学作品的诸多命题已受到文学界的高度重视,而姐妹情谊则是一个重要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主题性命题。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学的积淀、现当代作家的不断探索、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与理论的渗透三个方面,追溯和剖析了20世纪90年代许多女性作家对姐妹情谊主题小说青睐的历史渊源与现实缘由,为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主题方向。  相似文献   

20.
陈丹燕的“非虚构写作”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写作方式和作品风貌来考量,青少年题材的创作阶段是传统的小说写法;欧洲游历系列是正统的随笔散文;上海城市系列真正开启“非虚构写作”之路,并逐渐形成其诗性质感、史料研究与新闻采访相融合的写作方式和作品风貌;近年的长篇新作又显示出她在人事的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的虚构本质之间寻求平衡的探索努力。陈丹燕从自我身份的焦虑出发,展开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知与探寻。她三十年创作历程中的推动力来自于对自我的执着,以及这个自我伴随时代走向丰盈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