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荣格从审美心理类型学的视角分析了尼采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审美意义。提出酒神精神属于心理型艺术,日神精神属于幻觉型艺术。二者是审美心理表层与深层的关系。两种审美精神的作用就在于塑造完整的人性,健全人格,培养超功利性的精神境界。这是由于内倾心态和外倾心态在审美活动中相互转化的结果。这种分析触及了审美心理的共性问题。当然,荣格对两种审美精神的心理分析仅仅限于集体无意识的范围内,否认了审美经验形成的客观性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集体无意识与民族审美活动程国安海力波集体无意识是民族审美心理的深层积淀,不同的民族,由于深层心理的集体无意识的差异,以及制约和形成审美心理特征的群体规范的不同,其审美心理也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作为民族共性的审美心理特征,只能存在于个性心理特征之中,是...  相似文献   

3.
深层审美心理学与许多人文学科息息相通,相互影响。深层审美心理学与宗教学密切相关,原始人的深层审美心理与其宗教意识融为一体,原始宗教意识渗透在深层审美心理之中,积淀为集体无意识。深层审美心理学与哲学密不可分,人类的哲学思想制约着深层审美心理,使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方面不断深入发展。深层审美心理学与文艺学互为表里,文艺学的发展与深层审美心理的揭示相得益彰,深层审美心理学的深入使得文艺学由理性主义发展到非理性主义及其相互融合;文艺学的发展使得审美心理学日益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其他许多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积累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中国装饰中的传统纹样“喜相逢”作文化发生学的研究,揭示了其产生之原初根源,所涵含之深层意义,以及对中国后世文化艺术之影响,认为喜相逢已不仅仅是以一种装饰纹样而存在,而是以一种集体无意识原型而潜存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了。  相似文献   

5.
画像砖石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在这艺术的背后,隐藏着艺术创作者巨大的心理力量,构成一种强大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丰富的艺术想象与联想、真挚的情感、突如其来的灵感和原始集体无意识等各种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6.
关于文学艺术的功能,中国传统美学有一个"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模式。这个艺术功能模式不仅在中国古代确立和流传,而且深刻地影响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文学艺术的发展。这是中国民族审美传统的反映,中国民族审美传统是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之中积淀而成的。中国民族审美传统深深地积淀在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制约着他们的审美实践活动和文学艺术的创作及欣赏。  相似文献   

7.
运用发生学的原理和方法,考察中国娱乐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问题。娱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需求是存在于人类本身的生物性与原始心理之中的,主要是人类"游戏本能"催生了人类的"审美娱乐"。中国娱乐文化的发生发展还有其它几个非常重要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影响,包括图腾崇拜、原始巫术、部落战争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荣格研究心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的无意识情感,即情结。情结具有联想、同化和内聚功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它只在有限的程度上接受意识和理性逻辑的控制。文学艺术创作从体验生活到构思、完成作品之所以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充满直觉顿悟和灵感现象,无意识情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意识情结总是以原型及原始意象的状态存在。原型是指示知觉的普遍模式,它作为一种有规律的造型原则影响着艺术的纯形式。原始意象被翻译成特定时代艺术语言的过程就是象征。象征是无意识情结的投射。这种投射主要通过抽象与移情两种途径,人人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动力学揭示了人类审美心理的动态构成。审美心理结构是在人类的遗传过程和经验的基础上生成的。对应于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人类的自我形成为创造性自我、经验性自我、本能性自我、创造性自我在本能性自我和经验性自我的基础上生成了审美的自我,从而在自由选择的社会实践之中生成了审美心理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10.
荣格的无意识原型理论从反映主体的内在精神背景和心理特征方面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反映论。他的集体无意识来自人类祖先的生活经验,对时代精神具有积极的补偿作用。人类这种能独立感知、预测外界事物的无意识心理在艺术创作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完美的艺术应是意识与无意识的融合。如果把艺术的源泉看作对封闭的原始经验的挖掘,则会切断艺术与时代及社会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艺观认为文学艺术是无意识的原始冲动升华的产物;艺术的动力来自性欲,而根源是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的性本能冲动在儿童时期所形成的"俄底浦斯情结"(恋母情节).弗洛伊德开创了运用心理学研究文艺现象,把心理学和文艺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向,是对文艺学新发展的一个贡献.但他把文学艺术活动的动力完全归结为原始的性要求、归结为"俄底浦斯情结"的作用,把文学艺术活动看作是纯粹的无意识的活动,是十分牵强的.  相似文献   

12.
《小芳》蕴涵了深刻的社会文化症候--男人心理的集体无意识:其歌词蓄涵着"诗性"与"悲剧"这两种审美特质和审美倾向.悲与美是中国古代文人悲秋文化传统和心理的一种体验方式;其歌曲经久不绝,还因为"小芳"成了男人隐藏在心底的梦--英雄梦.  相似文献   

13.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实践主要有肯定性的建构功能--转换性的转化功能--否定性的解构功能,它们对应着实践的自由--准自由和不自由--反自由,也就在审美的领域相应地产生柔美(优美)--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丑.实践的这些功能通过审美形态制约和影响文学艺术的形态和发展.因此,实践的建构功能通过柔美(优美)的审美形态而产生自由的、和谐、阴柔的文学艺术形态;实践的转化功能通过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准自由的、激荡、阳刚的文学艺术形态和不自由的、矛盾、倒错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古典型艺术转化为近代型艺术;实践的解构功能通过丑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异化、变形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现代型艺术转化为后现代型艺术.欧洲文学艺术经历了古代的古典主义到近代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再到现代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演变过程,欧洲文学艺术的演变发展应该说就是欧洲社会转型和审美趣味转型时期社会实践的转化功能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依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以客家文化心理为个案,分析在无意识中内化了的、心理最底层的文化心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认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从生物学的角度诠释了文化心理的构成以及存在差异的渊源,揭示了影响外语学习外显行为的内在原因,对外语教学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厚的精神内蕴.玉是神权、皇权的象征;玉还是传统美德的象征;玉具有广泛的修辞效用.透视围绕玉生成的古典审美意象与审美心理,进而揭示玉的文化蕴涵,解读玉的文化意义,以期达到对中国人的某些集体无意识的历史文化心态作进一步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是深层审美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使得深层审美心理学由前科学阶段和潜科学阶段走向了独立发展阶段.他对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具体贡献有:其一,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了深层心理的开掘,把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一直追溯到作家艺术家的深层心理--童年的经验及其根本标志: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其二,对艺术本质作了深层审美心理学的阐释,认为艺术就是被压抑的欲望借幻想而得到满足,也就是性力的升华.其三,对艺术创作作了深层心理学的揭示,具体分析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等艺术家作家的创作过程.其四,对审美经验和美的本质进行了共同的深层心理学的探索,认为美和美感都根源于爱的本能、性力冲动.其五,对幽默、喜剧性、令人害怕的东西等等美学范畴进行了精神分析,寻找了它们的深层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7.
"原型"概念,一是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Archetype);二是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Prototype)."Archetype"的原型是一种原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的构成要素."prototype"的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基于Archetype,原型理论(Archetype Theory)成了荣格心理美学的中心议题;基于prototype,Roch等建立了认知心理范畴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这两种"原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有其相似性,都是人类思维和解释现象的一种心智模式.  相似文献   

18.
“原型”概念,一是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Archetype);二是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Prototype)。“Archetype”的原型是一种原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的构成要素。“prototype”的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基于Archetype,原型理论(Archetype Theory)成了荣格心理美学的中心议题;基于prototype,Roch等建立了认知心理范畴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这两种“原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有其相似性,都是人类思维和解释现象的一种心智模式。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反映论和再现说不是文艺研究的惟一方法 ,也不足以揭示艺术本质的全貌。艺术是艺术家审美体验的物态化形式 ,研究审美体验是揭示艺术本质的重要途径 ;审美体验与人的生命存在直接相关 ,深入研究审美体验是对导致人和社会异化的现代工具理性的一种反拨 ;现代主义艺术重在表现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 ,深入研究审美体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相似文献   

20.
无意识与创作动机有着密切联系.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为创作动机提供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创作动机萌发后作家内心积淀的无意识在文学审美特质吁求下跃进为显意识.审美意识的不断积累构成创作内驱力的真正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