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持续三年多的朝鲜战争不仅加深了朝鲜半岛的分裂,也使中国台湾问题遗留下来,成为当今中国实现国家统一以及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问题。尽管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新中国解放台湾的日程,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新中国失去了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面对的国内外形势都使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十分艰难。然而就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出现了谈判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时机,但因中国政府对敌我力量的错误估计以及对北朝鲜领导人意见的顾虑,这次机会没能把握住。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台政策成为台海局势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而引发中美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朝鲜战争后,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共适时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中共的和平倡议没有得到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回应,1958年夏天,毛泽东利用中东事件挑起第二次台湾危机,意在打破和平解放台湾问题上的僵局。面对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和蒋介石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中共对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做出现实调整,和平解放台湾的近期目标逐步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长远目标所取代。  相似文献   

3.
朝鲜战争后,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共适时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中共的和平倡议没有得到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回应,1958年夏天,毛泽东利用中东事件挑起第二次台湾危机,意在打破和平解放台湾问题上的僵局。面对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和蒋介石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中共对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做出现实调整,和平解放台湾的近期目标逐步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长远目标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中共的对台政策几经嬗变,形成当今的格局.其政策主线是谋求大陆与台湾的统一.建国初期,中共试图以武力解放台湾,即通过战争方式谋求中国的统一.其后,中共对台政策从单一的武力解放变成武力解放与和平解放两种方式并存,争取和平解放.并以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取代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再后,中共放弃"解放"台湾的提法,不再要求台湾放弃资本主义制度,在谋求海峡两岸统一的方式上,立足于和平方式.除非出现台湾独立或外国势力将台湾分裂出去等事态.  相似文献   

5.
一 50年代中期,台湾的社会政治局势逐步得到稳定,岛内人民日益期望和平。另外,自1953年朝鲜战争达成停战协定后,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又签订了越南停火协议,使一度紧张的国际形势有所缓和。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致力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便由过去对台湾问题“单纯靠武力”解决,改为立足武力伺机彻底解放台湾和力争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地分析了台湾岛内政局演变和我们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总体上看,50年来台湾政局发展有利于“和”不利于“独”,但在“和”的道路上将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为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党三代领导人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先后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八项主张”等战略方针,特别是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从深刻而又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明确地提出了“解放台湾问题要有时间表”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曾提出过和平解放台湾的设想 ,主张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后 ,台湾的政务仍归蒋介石国民党管理。台湾的生活可以照旧 ,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台湾可以继续实行三民主义和保留自己的军队。这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关于“一国两制”的最早设想。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制定了“解放台湾”的总方针来解决台湾问题。建国初期,主要考虑的是用武力方式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主要是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毛泽东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对推进祖国统一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在当时指导对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争取了部分寓居海外的国民党要员返回了祖国大陆,对台湾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思想也为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提供了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曾提出过和平解放台湾的设想,主张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后,台湾的政务仍归蒋介石国民党管理。台湾的生活可以照旧,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台湾可以继续实行三民主义和保留自己的军队。这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关于“一国两制”的最早设想。  相似文献   

10.
台湾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新中国成立伊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就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台湾当局政治立场的转换 ,我国政府调整了对台方针 ,由武力解放台湾转而展开国共两党谈判 ,和平解放台湾。之后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和平统一祖国。本文回眸了这一段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台湾问题是40年代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它的形成、发展乃至拖而未决,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50年代发生的朝鲜战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两岸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且造成了两岸关系错综复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金辽 《金陵瞭望》2005,(6):23-24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逐渐走向缓和,由于国共两党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美国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立场上具有高度共识,加之祖国大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开始在解放台湾的方式上展开新的思考和选择,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等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着通过谈判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在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下,美国为了加强其在全球遏制苏联的力量,在中苏之间实施“楔子战略”,决定改变对华政策,即由二战后的“介入政策”转为“脱身政策”,脱身国民党政权,撒手台湾,承认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人认为苏联已开始在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在目前情况下,中苏的分裂已失去现实基础,台湾也不能被中共控制,于是,美国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思想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思想经历了“武力解放台湾”和“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两个阶段。这一战略思想发展的轨迹,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我们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信念和在复杂形势下处理台湾问题的高超斗争艺术。特别是在“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阶段逐步形成的“一纲四目”方针,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着通过谈判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在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下 ,美国为了加强其在全球遏制苏联的力量 ,在中苏之间实施“楔子战略” ,决定改变对华政策 ,即由二战后的“介入政策”转为“脱身政策” ,脱身国民党政权 ,撒手台湾 ,承认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人认为苏联已开始在全球扩张共产主义 ,在目前情况下 ,中苏的分裂已失去现实基础 ,台湾也不能被中共控制 ,于是 ,美国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  相似文献   

16.
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在处理台湾问题的实践中 ,逐步实现了由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政策转变 ,同时确立了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策略运用上表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在今天仍可借鉴  相似文献   

17.
1945—1950年中共的对外经济思想是积极的、灵活的。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许多灵活、务实的对外经济思想,后来又制订了相关的经济政策。朝鲜战争后,中国的对外经济走向封闭、同西方隔离,这与“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台湾作家赵淑敏女士的短篇小说集《惊梦》,以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社会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中可以探求台湾女性生存的现实和情感心理的轨迹。 一、自尊自立的新女性 现代女性解放的含义有二,首先是“人”,具有独立价值的人;其次是“女人”,与丈夫有同样尊严又有性别差异、需求的“女人”。台湾的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妇女的个性独立成为可能。而台湾社会男女思想解放的不同步,又使女性的独立生存面临困境。妇女经济上的独立和地位的提高,是女性的初步解放;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才能实现真正的妇女解放。 赵淑敏《惊梦》中自尊自立的新女性,正是受过高等教育、经济独立而又有自尊自立意识,敢与传统世俗抗争的女性形象。 《港》中的陈奇芳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女性经济上的自立,人格上的自尊,精神上的自强,在她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32岁的陈奇芳,既漂亮,又有才学,是大学里的副教授,可至今仍为“老小姐”。她曾有过志趣相近的朋友,然二人同考研究所,男友名落孙山。当陈奇芳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时,两人的情也走到终点,现代科技虽在发展,但思想观念却呈滞后,男尊女卑、女性依附于男性的传统观念令她的男友退缩。小说给我们揭示了经济独立、事业成功的女性生存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是遏制苏联势力在欧亚地区扩张,表现在对待新中国问题上就是设法阻止中苏接近,离间中苏关系。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权者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战争。其后,美国利用其战后膨胀起来的军事、经济优势,对新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遏制,公开与中国人民为敌。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初大陆与台湾土地改革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 5 0年代初 ,国共两党几乎同时在大陆和台湾进行了土地改革。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大陆与台湾的土改有很大差异。我党主要是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采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 ,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发展了生产力 ,使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为进一步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国民党进行土地改革的初衷主要是为在台湾站稳脚跟 ,解决生存危机 ,其土改兼顾了地主和农民的利益 ,具有阶级调和改良主义性质 ,国民党当局成为土改的最大受益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