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1《黄河》专号在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撤退阶段的1941年5月,在古城西安出版的《黄河》杂志第二卷第四期,刊出了“日本反战同志文艺专号”。在七七事变后,中国刊物出版抗日特辑的例子是有的,但出版专号也许只有《黄河》。  相似文献   

2.
对青年学生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是贯彻党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适应“三个面向”的新人的需要.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茅盾的著名散文《风景谈》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它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形象教科书.《风景谈》一文是茅盾于1940年底写的.1940年5月到12月 茅盾访问过延安.亲眼看到了解放区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毛泽东同志给了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鲁迅的思想发展道路及其杂文的战斗意义和艺术价值,瞿秋白同志在中国第一个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折。然而,最早开始对鲁迅作品作了正确评价并阐明应当如何研究鲁迅的,则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同志。早在1921年,茅盾同志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中就说:“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12卷8期)1922年当《阿Q正传》刚刚发表四章,茅盾同志便立即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13卷2期《通讯栏》)1923年,他又写了《读<呐喊>》,对《呐喊》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作了全面的评价,最后写道:“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呢?”(《文学周报》91期)表示了对鲁迅崇高的故意。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前后,鲁迅受“新月派”文人陈源之流的恶意歪曲,茅盾  相似文献   

4.
(一) 关于《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思想体系,在学术界曾引起热烈的争论。范文澜同志在《中国通史简编》里说他“完全站在儒学古文学派的立场上”,而这一学派的特点是“哲学上倾向于唯物主义,不同于玄学和佛学。”茅盾同志则指出他的“二元论倾向。”最近《文学遗产》上发表了  相似文献   

5.
5月11日,在济南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颁奖会上,《西安年鉴》2009年卷获得了年鉴最高奖项——综合特等奖,以及框架设计、条目编写特等奖和装帧设计一等奖等3个单项奖,赢得了“大满贯”。这是《西安年鉴》自创刊18年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6.
丁帆同志《论茅盾早期的短篇小说》(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一期)认为《自杀》连同《创造》“是在上海写成”;无独有偶,叶子铭同志的《茅盾的第一个短篇集——[野蔷薇]》一文(《书林》1981年第三期)也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语言艺术大师茅盾同志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他留下的极其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却象不朽的丰碑,高高耸立在人们的心头。长篇小说《子夜》堪称茅盾同志的力作,也是党领导下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实迹。因此,在它刚刚发表时,秋白同志在《子夜和国货年》中曾经预言:“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后来的历史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子夜》不仅因为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一民族资  相似文献   

8.
茅盾同志的长篇小说《子夜》的初版时间,现代文学史以及研究茅盾的专著,或避而不谈,或笼统地说:“初版于一九三三年初”。看来确有搞清楚的必要。 茅盾同志在《回忆录》(十三)上说:“《子夜》初版印出的时间是一九三三年二月初。”“《子夜》出版在三三年二月——这是实际出版的时间,开明版《子夜》的版权页上印的初版时  相似文献   

9.
《论无产阶级艺术》是茅盾同志一九二五年五月初至十月写成的一篇主要文艺论文。该文长约一万二干多字,共分五节,连载于当时《文学周报》第一七二、一七三、一七五、一九六各期上。一般认为茅盾同志的早期文艺思想,即“五四”时期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艺思想是民主主义的,是同情被损害者被侮辱者的“为人生”派的思想,谈不上明确的阶级观点和无产阶级色彩。但这篇重要论文表明,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大革命高潮到来前夕,茅盾的文艺思想显然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他后来又曾矛盾、苦闷,走了一段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的第一首新诗,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从此郭老诗兴勃发,成为一代诗人。郭老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说:“那时的《学灯》编辑是郭绍虞,我本不认识,但我的诗寄去不久便发表了出来。”郭绍虞同志在《关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一文中说;“但我不敢掠人家之美,因为我没有在上海《时事新报》当过《学灯》编辑”。这是郭绍虞第四次表示否认自己是《学灯》编辑了。茅盾同志一九一九年也在《时事新报》做过编辑,据他回答笔者说,当时郭绍虞不在《学灯》编辑部,而是在北  相似文献   

11.
<正> 茅盾是以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步入中国现代文坛的。在进行创作实践之前,他写下了大量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文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思想体系。朱德发、阿岩、翟德耀同志著的《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以下简称《散论》),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茅盾前期文学思想的专著。本书由十二篇文章组成,主要探讨了茅盾从“五四”时期到“五卅”前后的文学思想。前两篇从纵向上论述了茅盾文学思想从“为人生”的进化文学观到无产阶级文学观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后几篇则从横向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2.
<正> 1962年11月14日,茅盾在与笔者谈话时说:“我在年轻时也曾想做个革命家,革命家没做成,才做了作家。但即使做了作家,也没有写出多少真正成功的作品来。”(《“源泉艺术在民间”——茅盾谈自己的创作》,见《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6期)后来他在与法国作家苏珊娜·贝尔纳谈话时又说:“因为我没有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所以才当了作家”(见《光明日报》1981年4月25日)。这些话除表现出茅盾的谦逊美德外,也说明茅盾在青年时代,确曾努力参加社会和革命活动,想做一个职业革命家。特别是从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他的社会和革命活动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对茅盾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十年之后,一代文豪茅盾的传记才同我们见面,尽管这已经是“姗姗来迟”,但我们毕竟有了一本真正称得上“传记”的展示茅公思想和性格的作品。 作者李标晶教授早在1983年就完成了这部近23万言的著作。在他接连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专著之后,又奉献出了这本《茅盾传》(团结出版社1990年7月版)。《茅盾传》问世的  相似文献   

14.
读了刘心予同志的《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辨》(见本刊1981年第1期),大为惊诧。这一“辨”,把战国大诗人屈原对《九歌》的创作(或据民间祀神曲加工)的权利“辨”掉了。如果照此办理,“屈赋”就差不多被淘汰了一半。其实,这并非刘心予同志的创见。1951年,朱东润同志发表《<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12日),便对《九歌》(包括“东皇太一”)持此论;郭沫若同志当即发表《评<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26日)给以批驳。假若再往前追溯一下,解放前有一个何天行,也持此论。(见《楚辞作于汉代考》)三十年来,坚持此论者已经销声匿迹,今天刘心予同志又来旧话重提。刘心予同志也许会说,他只讲了“‘东皇太一’之名,可能是汉初人加的(或改的)”,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时,并未剥夺屈原对《九歌》(包括《东皇太一》)的创  相似文献   

15.
无产阶级文学家茅盾给人间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学遗产后溘然长逝已一周年了。当人们以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文学巨匠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长篇名著《子夜》,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令人爱不释手的散文《白杨礼赞》等文学作品。但是,我们切不能忘记茅盾是以文学理论的指导,以及文学批评展开他终生的文学活动的。他的许多文学评论至今还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茅盾就以一个新文化战士的姿态出现在文坛上,积极致力于新思想新文化的倡导工作,特别在1921年茅盾接编  相似文献   

16.
<正> 康濯同志在《文学报》(1981.5.21)上的回忆文章中提到,一九三九年五月延安鲁艺成立周年时,毛主席赶到鲁艺,参加了纪念大会,并欣然挥毫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最近,我们翻检了有关资料,证明实有其事。据延安《新中华报》载,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于一九三八年四月十日。一九三九年鲁艺举行成立周年纪念会,原应在四月召开,因正值大生产运动开荒突击期间,故延至五月十日下午,于陕北公学礼堂举行。纪念会还举办了校庆展览会。延安边区文化协会主办的《文艺突击》,新一卷第二期上发表了萧三同志的《论诗歌的  相似文献   

17.
1942年2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但“党八股”一词的提出并非始于此。《新华文摘》1990年第6期转摘牛桂云《“党八股”一词的最早提出者》一文指出,早在1932年11月,张闻天在以“歌特”的笔名撰写的《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一文中,曾明确提出:“我们的同志在宣传鼓动工作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党八股’”。该文刊载于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布尔什维克》第31期(1932年11月18日出版)。据此可知,张闻天在毛泽东同志作“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之前便使用过“党八股”一词。然而,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卓越的小说大师和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茅盾在现代文坛一度普遍轻视报告文学的背景下,热情而及时地扶持了这一文学家族中的新品种。他在《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的短论中指出:“伟大作品也可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正如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有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也将有报告文学。”不仅如此,茅盾还以自己创作的实绩表示他对报告文学的支持和热心。检视茅盾创作,可知他发表的散文、报告文学作品有数百篇之多。出版的散文报告文学集有《速写与随笔》、《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苏联见闻录》等十来部。约略计算《茅盾全集》散文卷中半数当属报告文学。茅盾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实绩的重要的报告文学家。诚然,茅盾并不是第一流的报告文学家,他并没有创作出夏衍《包身工》那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品。然而.他的创作自有特征.因而也自有价值了。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茅盾先后五次到香港:第一次(1937年12月底——1938年元月初),茅盾从上海取道香港,经广州到长沙。第二次(1938年2月底——1938年12月29日)茅盾在香港主编《文艺阵地》。第三次(1941年8月中下旬——1942年1月9日)茅盾在香港经历了太平洋战争的炮火。第四次(1946年4月13日——5月下旬),茅盾在香港为和平民主建国而大声疾呼。第五次(1948年1月——1948年12月)茅盾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在香港迎接新中国的曙光。茅盾在香港的文学活动是他整个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认真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20.
从《子夜》看茅盾的左拉影响与独创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子夜》看茅盾的左拉影响与独创性方正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坛巨匠。巴金曾经剀切地说过:“我国现代文学始终沿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道路成长、发展,少不了他几十年的心血。”①《子夜》,作为茅盾“细心研究”②的力作,很能代表他的创作个性;作为“真能表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