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文学”的回顾和未来文学的展望,是难做的题目。“回顾”应该多少看出点儿门道来,“展望”应该经得起未来事实的考评。“理智”不要我写这种文章,因为对“新时期文学”说不上有研究,说话很可能不着边际,更怕被将来的实际打嘴巴。然而,有一种什么情绪使我提起笔来。这情绪的背后似乎也含一点儿“理智”,就是认为大家关于这题目的讨论,也许成为“文学”这个系统“自动控制”的一种因素,我说的即使错了,即使将来因此脸红,现在也可以使行家们在批评我的错误时思考一些问题,可以使将来的文艺思想家知道八十年代后期曾有我的这种胡涂观念,而引为教训。第一,我认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仍然与政治有很密切的关系,近十年来,仍然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的历史。如果没有结束所谓“文革”,就产生不出“伤痕文学”,“伤痕”只能在身上和心里,不会有人(或极少有人)把它变成文学。“反思文学”呢,也是随着对所谓“文革”政治总结、随着政治上对“十七年”的反思而出现的。“开放”政策的酝酿、确定和实行,更是文学“开放”,广泛容纳世界文学新艺,发生“中国的现代主义文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0世纪初期以来近70年的中国文学思想理论的发展和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进行了宏观考察和研究,认为中国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建构起多元开放的“人的文学”观念体系,到了30年代由于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又分化成两大主要理论体系,即以鲁迅、周扬、冯雪峰为代表的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由于适应了中国急迫的社会政治革命要求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观念,以朱光潜、沈从文为代表的非功利的文学审美理论,在唯物史观和艺术社会学范畴之外丰富了现代中国文艺思想。上述两大理论体系中一些真诚的理论家,在把握“文学-人”这个核心进行艺术思考时,不断突破自身的理论局限,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对立面的某些理论思想,从不同的方面改造和发展着“五四”开创的“人的文学”的思想,构成了总体历史发展的多向分离和总体趋近的运动轨迹。这将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有两点历史启示:一是文学观念的建设必须以文学和“人”为核心,对于文艺规律的探讨不能偏离人所创作的这个文学主体;二是新时期文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应该向着历史的“新的综合”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3.
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累人的工作,在经历十多年的班主任生活,我从中体会到了教育的快乐,与学生真诚相处的快乐。在快乐中我找到了自我,也从中悟出了很多。用一句我与学生们常说的话“师生之间就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爱。”这句话伴随我与学生们亲密的相处了一年又一年。慢慢地也成为了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4.
一、规范意义的文学价值思想文学有什么用?现代批评理论对文学意义的探讨很少从这样的角度提问,但对于传统批评来说,这却是至关重要的。源于柏拉图的传统批评模式,在古希腊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典范:文学如果是有意义的,那它就必然对现实的人生有所作用。历史上著名的反文学主义者柏拉图,否定一切无用于“理想国”的文学。在他看来,诗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与理念之“真”愈来愈远,“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同时,诗又激荡人的情欲,使“正义”的喜爱受到破坏,无助于理性的树立和城邦的稳定。唯一值得肯定的文学,只有那些教育人的颂歌。柏氏之后学亚里斯多德建立的诗学体系,虽被现代批评家艾布拉姆斯誉为“对艺术作为艺术的批评”,但他对文学的捍卫依然以求知致善的伦理追求为出发点。从亚里斯多德到浪漫主义之前的欧洲文学思想,主要反映着承自贺拉斯“寓教于乐”说和古希腊“摹  相似文献   

5.
人在画中游     
正游走欧洲各国,每每与街头视觉艺术扑面而来的冲撞迎面以对。人在画中游,或招牌艺术,或橱窗海报,或街头涂鸦,或演出信息,又或是惊鸿一瞥的金发碧眼模特,衬在背景板前被闪光灯打光提亮的样子,均成为遍走欧洲的背包客们脑海中深深烙下的温柔一击,组成着艺术欧洲的几何空间。走着走着,或许就来到一幅18世纪名画的身下,恍惚于所处位置是艺术馆还是地铁廊道?在意大利和法国,这种错觉时常会有。历史与现代交错穿插,建筑与雕塑相佐,美食、美妆、美  相似文献   

6.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具有谜一般的特点,因为艺术创作是用同一性的精神来表达不能用同一性表现的精神,精神的这种自我矛盾使精神难于被理解;在艺术作品中,精神还与反精神的东西相冲突,存在着模仿和建构的冲突;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天然地无法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但是又必须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于是,它就只能如此这般。艺术所要把握的非同一的东西类似于康德的“自在之物”,当艺术把握这个不能被把握的“自在之物”的时候,艺术陷入了一种“幻相”;既然艺术所要把握的是非同一的东西,那么这个非同一的东西就无法用概念来说明,当艺术作品用直观形式来呈现这种东西的时候,它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神秘”的色彩。由于艺术作品具有谜一般的特点,所以解释艺术作品就成为艺术作品的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1 一般地讲,那些靠情节取胜的小说, 由于追求情节的奇特性和人物的传奇 性,便往往不重人物性格,如《封神演义》一类的神魔小说,《三侠五义》、《施公案》之类的侠义公案小说,以及一些侦探推理小说,大抵如此。而《三国演义》的超群杰出就在于,它在继承中国文学中“以奇为美”的艺术传统去构置故事情节的同时,又莫不形诸人物性格,开创出“多层展现”人物性格表现法。 所谓“多层展现”人物性格表现法,其内涵包括相互关联、融为一体的“出场定型”、“追叙补充”、“反复强化”、“侧面展示”这四层含义。“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以…  相似文献   

8.
我在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后立即进入了MSW(社会工作硕士)课程的学习。就个人而言,我并不认识任何社会工作者,但是我对自己为什么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却持着一种虽然模糊但又乐观的看法。虽然我对自己长期的职  相似文献   

9.
上古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创作的不自觉性,即“出于天籁,成于自然”。那时的集体作者们,往往只是从大自然中受到启发,用摹仿、类比、联想等方式,进行歌咏唱叹,以表达他们非理性的情感内容。这种情形,一方面是上古人类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局限,而另一方面,大自然则理所当然地起着启发人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伟大作用。《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作品总集,就充分体现着这种不自觉的艺术精神。无论是《颂》诗中的“玄鸟”,还是《国风》中的“棠棣”,都可能是原始自然崇拜的遗迹。而那“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  相似文献   

10.
李卉 《日本研究》2000,(1):79-84
“无赖派”又被称作“新戏作派”,是日本继“战后派”后 ,产生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无赖派作家们企图如实地记叙当时虚无、颓废的混乱社会 ,以及置身于其中的人。在战后的开放气氛中 ,雄居文坛前沿 ,“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本文试就这一流派的形成、文学特征及主要作家作品予以探讨 ,以期明晰这一段复杂多变的文学历史。无赖派的形成与文学特征  日本的战后是一个混乱的年代。人们一方面匆匆地抛弃旧传统旧道德 ,另一方面又找不到新的精神支柱替代 ,精神低迷 ,处于迷惘、不安、绝望的状态。在这个混乱的社会现状中 ,以往受压抑、受禁梏的…  相似文献   

11.
党圣元 《唐都学刊》2009,25(4):117-119
读完薛保勤的长诗<青春的备忘-一个知青的往事追怀>,心中充满无限感慨.坦率地说,作为一个职业的文学研究者,近年来我已很少阅读新诗了,因为它们每每令我失望,难以满足我对诗歌的审美期待.然而,<青春的备忘>却使我眼前一亮,她让我感动,让我沉思,让我欣喜,让我重新又找到了那种期待已久的深度阅读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作家的“命运”是大不相同的:有的脱颖而出,有的作品平庸,有的才华横溢,有的情思枯竭。何也?关键在于有没有找到和发挥出自己的创作优势。作家的创作优势表现为:一,要有好的创作心境,即处于最佳精神状态。要给作家以充分的创作自由;作家要加强社会责任感,遵循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方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进入创作的最佳精神状态。二,要写最熟悉的生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做生活的主人,深入生活的内核和本质,才能称得上有最熟悉的生活。要处理好写最熟悉的生活和扩大创作题材的辩证关系;要有长期生活的“基地”。三,要选择最相宜的文学形式,即选择与题材最相宜的和作家最擅,长的文学形式;对文学形式“朝秦暮楚”,挤“热门”,只会泯灭自己的创作优势。四,要有不懈的艺术追求,既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自己;既不墨守成规,又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作家应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华民族的土壤,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3.
我在《论目前红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那篇小文里,着重谈了近年来红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值得注意的问题,由于篇幅的限制,对红学研究中“百家争鸣”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展开谈。最近,许多朋友相聚时不免又谈到目前红学“争鸣”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风气,每每流露出一种惴惴然之感。这种心情我是很理解的,联想到自己早些时候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于是下决心写出来,以期对红学研究的发展有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谈到“为艺术而艺术”,人们便会联想到O.王尔德,但如果只同王尔德联系起来,那么我们便会无视过去和现在的许多其他审美理论。审美观念一旦确立,本身便具有了生命力并影响着今日的文化,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习惯地把这种观念同王尔德联系在一起,我们也就看不清“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在多大程度上统治了北美的大学。审美观念使我们既矛盾又不安:一方面,我们  相似文献   

15.
论杜甫的文学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巍 《社科纵横》2001,(5):50-52
"清新"与"老成"可谓杜甫文学审美理想的两翼.这种审美理想是杜甫对此前儒家论诗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盛唐诗人共同艺术追求的概括与升华,并强烈地影响到了后来者.  相似文献   

16.
电视剧被称作继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之后的“第九艺术”。因为它用“画面”塑造艺术形象 ,所以较为贴近生活 ,加之“在家中欣赏”这一特定氛围 ,决定了电视剧的内容应该大众化、生活化。《十品官吴山羊》正是这样一部质朴平易、真实感人的电视剧作品。特定的社会环境影响并决定人物的思想行动 ,促成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主人公吴山羊在贫穷的南山井底村 ,“穷”代表着落后、愚昧 ,但穷极思变却是整部作品的主题。吴山羊身份特殊 :一个穷苦出身 ,当过兵 ,又死了媳妇的上门女婿。这决定了他“不能直起腰杆说话做…  相似文献   

17.
段建军 《唐都学刊》2007,23(1):113-117
散文是一种“有意思”的艺术形式,散文的“意思”是伴随着创作主体的相似思维——相似发现、相似联想、相似想象诞生的,要探寻散文的“意思”,必须探寻散文创作主体的思维过程。作者进行怎样的相似思维——相似联想与相似想象,散文作品就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相似思维——相似联想与相似想象的能力有多强,其散文作品的“意思”就有多强,多新颖。  相似文献   

18.
意识流是心理小说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小说应用了多种开发意识的多层次的技巧,其中之一是内心独白。将“意识流”与“内心独白”不加区别地等同使用,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有必要加以区分。意识流小说并没有建立一套众所公认的理论体系,作家们各自在自己的艺苑里求索探新。他们之间既有相通的艺术旨趣,又有不同的艺术追求,显示了各自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风格。意识流小说显赫一时,又迅疾衰落,根源在于过分偏重表现内在的心理真实而忽略了对心外世界的描绘,最终把文学技巧的变革试验推向了极端。作者认为,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取得一种适当的平衡,使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融和汇合,并让各种表现技巧互相渗透,多元互补,这是心理小说创作手法上的一种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社会作用究竟如何?李贽认为,文学应以“童心”感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出于“童心”的“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①冯梦龙认为,“经书著其理,史传达其事”,而此外还需“佐经书史传之穷”的文学②。文学的“教”并非“理” “事”之“教”,而是“情教”,所以冯梦龙说:“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③“情教”二字既肯定了文学的作用又限定了文学的作用,即对文学的社会作用既作了充分的估价,又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首先提出以“信息学(Informatics)”一词代替“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术语,以表明这是一个形式化的基本理论;进而提出分三部分展开讨论:1)诸学科及其观念体系;2)信息学观念;3)诸学科的互通性和稳定性。自农业革命和城市革命以来,人类就趋向于使自己的活动专业化。迄今为止,人类的学问(尤其是西方文明)是由艺术、科学和专业等若干活动领域组成的。有些活动领域倾向知识,如数学、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