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振中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2,(1)
一、《国殇》与《九歌》的关系作为诗歌名目的“九歌”,来源很早.《离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奏《九歌》而舞《韶》兮”,《天问》也有“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似乎远在夏朝就出现了.《山海经·大荒西经》里也有“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的传说.《九歌》其实是屈原取民歌的形式,假借神鬼之名,抒发个人情感之作.也许是羡慕民间《九歌》之美,于是把自己的作品也命名 相似文献
2.
张永鑫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
《国殇》在《九歌》中比较特殊。有人以为,它是专祭楚军某一阵亡将领的;而通常认为,它是一首悼念为国牺牲将士的祭歌。由于它悲壮的格调,强烈的战斗激情,几千年来,《国殇》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名作的思想内容,这里试提三个问题,以作讨论。 相似文献
3.
《国殇》研究观点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松青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99,(2)
(国殇)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为祭祖楚国阵亡将士撰写的祭歌,也是一首充满强烈爱国激情的诗篇。尽管它是(九歌)中最质实的一篇,但自明清以来,特别是晚近二十年,学者对之聚讼纷坛,其间虽有颇富新意的见解,但也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今就(国殇)研究中有争论的若干问题,略陈管见,希专家和读者教正。一、《国殇》是否系属《九歌》宋姚宽(西溪丛话)认为(山鬼)和(国殇)不应在(九歌)之内,清李光地(九歌注)从之。在晚近否定(国殇)系属于(九歌)者当中,以刘永济最具代表性。刘氏认为(国殇)写的是祭人鬼,而没有写神巫… 相似文献
4.
黄凤显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九歌”基础上写定的 ,可以认为是屈原所作或创造的。《国殇》是为牺牲的楚国将士而举行驱鬼活动的主祭歌。《国殇》以外的《九歌》其他篇 ,主要是表现对九位天神地的恭敬、赞美和依恋 ,《九歌》中的神、巫、人、鬼关系 ,就是一个由人和巫迎请神、送行鬼魂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崔际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联系中唐文坛实际、社会状况及韩愈的个性特征、文学素养等方面,我们对韩愈成为文坛领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对其凭借良好的主观条件、充分把握历史机遇、成就散文革新大业的才智与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傅庚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4)
我国的唐代以诗名世。清康熙敕编的《全唐诗》九百卷所采凡二千二百余家,得诗四万八千余酋。如此庞大的数量以及卓越的质量,从整个世界说,是无与伦比的。不怪若干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群相称颂我国为“诗的国度”,说我国的语言为“诗的语言”。我们自己的社会上,也自古就有这种提要钧玄的说法:“唐诗晋字汉文章”。除文学史基本介绍外,在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上流传着在文学领域里普遍重视诗诗——特别是古典诗歌——的社会风尚。所以每逢提起诗歌来,马上就会想到唐朝;每逢提起唐诗,也马上就会想到李白和杜甫。李杜齐名,千秋佳话。一九六二年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诗人杜甫时,郭沫若同志曾发表过一篇《诗歌史中的双子星座》: 我们今天在纪念杜甫,但我们相信,一提到杜甫谁也会联想到李白。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他主要代表了开元时代,但对于所谓开元盛世并不是盲目陶醉的。他早就预感到那虚假的昇平景象之下会发生急变,而且想亲身干 相似文献
7.
罗义群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
苗族鬼雄崇拜与《国殇》罗义群《国殇》在《九歌》中的存在一直是一个疑团,因为《国殇》的风格与其他几首大不一样。林河在以九歌)与陇湘民俗》中提出,《九歌》中没有女神(湘夫人是神的妻子而不是神),《九歌》是以绝色女巫取悦男神的把神词;《九歌》除《东皇太一》... 相似文献
8.
9.
时雨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2):208-209
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发现一批西周窖藏铜器,利簋即为其中一件。其铭文因涉及周武王征商且有明确的日期,颇为世人所重,本文不揣冒昧,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论证岁鼎克即岁贞战胜;昏夙有商即黄昏后不久占领商都,并疏通了铭文。 相似文献
10.
周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现存《楚辞·九歌》篇章有《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名为九而实有十一篇。 对于这一矛盾,古今学者提出过各种猜测和说法,一直争执不休。概括起来,大致是:或认为“九”是虚数,仅言其多而已,不必实有九篇之数①;或将其中某些篇合并,以凑成九篇之数②;或谓首尾二章即《东皇太一》和《礼魂》为迎、送神曲③。我们认为这些说法,乍看起来似乎都有些道理,而仔细分析起来,又都有不可弥缝的罅漏,很难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1.
南朝梁元帝萧绎博综群书,多才多艺,著述词章,多行于世,展现了南朝梁贵族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崇文的风气.其一生著述近四十种,然多散佚,今存《金楼子》六卷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以鲍廷博知不足斋本为最善.此书具有极高的文献、史料和文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郑慧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5)
一、诗人屈原与楚国政治 战国中期,是各国继续兼并的时期。在这个相互吞并的战争中,担任主角的,是国势最强的秦国、国土最大的楚国、国力最富的齐国。 秦国地处关中,占据四塞之固。自商鞅变法后,国势大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关东 相似文献
13.
李金坤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56-60
刘勰结合列于《文心雕龙》总论的《辨骚》篇及其有关篇章 ,以屈原《离骚》等楚辞为典范 ,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执正驭奇”的“奇正”美学观 ,“酌奇而不失其正 ,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观 ,以及“取熔经意 ,亦自铸伟辞”的继承与创新的通变观 ,确立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二十四诗品》绎意(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少康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31-37
本文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每一品内容及其审美特征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联系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传统,特别是唐诗的创作实际,研究了其所描绘的意境风格特色,以便更加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二十四诗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九歌·国殇》一篇之作者、作时及创作主旨,传统认为乃屈原为纪念楚国历年战争中为国牺牲之将士所作。但从《国殇》与《九歌》它篇风格之迥异及其语词绝不类于屈原所作《楚辞》它篇来看,《国殇》不仅非屈原之所作且也非《楚辞》之所属。而从《国殇》与《诗经.秦风.无衣》风格及《汉书》等文献所述秦人风尚之比较来看,《国殇》之风最近秦人。而考之《史记》等相关文献,《国殇》最有可能为秦人纪念在长平之战中死去的国中少年所作,其时间当是长平之战后即公元前260年后这一时间段。 相似文献
16.
张少康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46-53
本文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每一品内容及其审美特征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联系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传统,特别是唐诗的创作实际,研究了其所描绘的意境风格特色,以便更加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二十四诗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金坤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创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创作之前的作者所需之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8.
李金坤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8-13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实即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启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对创作之前的作者必须保持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9.
罗漫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
本文较充分地分析了屈原《国殇》的创作背景,并从理论上将爱国主义区分为“自卫型”和“扩张进攻型”两种,认为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自卫型爱国精神”占据主导地位并获得历代中国人民的认可。而最早充分体现这一精神并对后世具有示范意义的诗歌作品,就是屈原的《九歌·国殇》 相似文献
20.
韩高年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3)
“禓”祭仪式起源于远古的军社祭祀仪式,后演变为出征前鼓舞士气的仪式和民间驱逐强鬼、祓除不祥的巫术仪式.此俗三代相沿,楚亦盛行.屈原创作《国殇》,就是将“禓”祭仪式加以艺术化呈现,并借助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心理起到激励民族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