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力是由法律和政治环境规定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在国际关系中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使其能够对国家产生约束力,并且代表联合国所有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但这一法律权威只有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同时还需要其他国家认可安理会在国际体系中享有的合法性。因此,仅从法律或者政治角度来认识安理会都不足以了解安理会的实际权力,我们必须结合法律和政治两种角度来进行分析。从这两个角度看,安理会可以被用来更普遍地解释国际法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服从的内容是国家实践的职责,而不是一个首要和客观的范畴。最后,国际法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内法治在国际社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国际联盟、联合国作为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同当今众多的国际组织一样,使国际法的内容、体系更加丰富。随着国际组织的发展,它给现代国际关系以及以国际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国际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愈演愈烈,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国际法角度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概念、范围以及制止国际恐怖主义的国际法依据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对当前国际社会加强司法与合作,有效地惩治恐怖主义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际法有关制止国际恐怖主义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国际恐怖主义愈演愈烈 ,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国际法角度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概念、范围以及制止国际恐怖主义的国际法依据进行了分析论述 ,并对当前国际社会加强司法与合作 ,有效地惩治恐怖主义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际法是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法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置国际法于不顾,轰炸了一个主权国家,又以导弹袭击另一个主权国家的使馆,这是对联合国宪章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粗暴践踏.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北约的违法行为作一剖析,以维护国际法的尊严.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5,(4):64-73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全球治理的主张之下,对国际法治与国际实践的互动作系统的梳理与深入的分析,将有助于指引当前时代主导矛盾的解决,推动安全、稳定和公正的国际秩序的构建、应对国际实践中出现的前沿问题以及完善国际法理论和实践的中国立场。结合新近国际实践,目前主要有以下五个研究角度。一是对菲中南海争端仲裁案,学者们从仲裁庭的管辖权、请求的可受理性、中国的应对策略和菲律宾的政策选择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法律与政治因素,生动展现了国际法治与国际实践的互动,充分表明国际法治是讨论国际实践有益的理论源泉。二是对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客机失联事件真相的追踪和法律的分析。涉及对国际航空公约的适用、信息的公布、航空器失联后搜寻、事故调查与索赔问题的研究以及建立非传统安全领域和人道救援领域常态化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探讨,体现了国际法治与国际实践的相互交融。三是从棱镜门事件延伸至对网络信息安全,公民个人权利与国家安全的边界以及网络攻击问题的思考,凸显国际实践的新动向及其对国际法和国际政治提出的新挑战,使国际法治与国际实践的互动更具紧迫的现实意义。四是围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对试验区的理念、功能定位、立法工作、管理模式及其金融创新和司法保障等方面的探讨,为国际法治增添了新型的实践研究方向。五是以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一系列经济制裁为启示,思考国际法治与国家立场的相互关系,推动中国在国际法治与国际实践中自主性立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北极问题的国际法分析和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变暖使北极在资源、交通、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这一地区的法律地位和相关制度却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从而为有关国家争夺的加剧埋下了隐患。俄罗斯等国对于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的主张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应尽快在联合国主持下,就缔结一份全面的《北极条约》进行谈判,冻结或者取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外大陆架规定在北极海域的适用,确立各国管辖范围之外的北极海域作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法律地位,明确北极科考、环保、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并冻结该地区的军事化使用。  相似文献   

8.
由于国家独立问题所涉国际法解释的不确定性,国际社会在运用国际法解读科索沃独立时各取所需,立场迥异;国际法"挡"不住科索沃的独立,但科索沃能否成为正式的国家,还取决于大国的最后博弈。  相似文献   

9.
随着气候变暖和新的技术使得以前无法企及的勘探成为可能,对北极资源的竞争正在升温。国际法中央执行机构的缺位及其典型的自愿性特征而缺乏有效性,加上北极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以及现有法律制度和软法性安排不足以治理北极的事实,因资源开发、航道通航和环境保护引起纷争对北极地区的国际法治理构成不断增长的挑战。北极问题的紧要性意味着联合国在北极治理中扮演重要作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我们认为,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国际法院、大陆架委员会和国际海事组织的共同努力,北极地区出现的大多数法律问题能得以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论国际法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法发展呈现两大趋势:首先,大量的国际法寻求突破其“软法”的特性,向“硬法”转变的趋势加强。这一趋势在比较成熟的国际法领域,诸如国际贸易法、国际刑法、国际劳工法以及国际海洋法等表现非常突出。其次,国际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国际法律规范由分散向逐步统一的趋势凸显。科学技术、经济贸易和国际组织的发展和完善构成了国际法统一的基础,国际法在全球范围内统一的现象明显,比较法学的复兴在法律统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际海洋法法庭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其附件6增设的常设性国际司法机构。设立国际海洋法法庭是争端解决机制的一大创举,并且在争端解决机制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重要的地位。比如,它确认了争端当事方资格,克服了海洋法本身的缺陷,实施了强制性的管辖权等。目前,国际海洋法法庭在实践中主要处理"船只和船员的迅速释放"和"临时措施"等案件。国际海洋法法庭对于中国也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回归以来,围绕香港法治实践的激烈争鸣,可简约为"法治一元论"范式下的形式法治主义者与实质法治主义者之间的博弈。"法治一元论"难以准确地解读法治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利于凝聚港人的法治共识。依循"法治二元论"范式下的香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二元发展路径,既可有效地调和相互冲突的法治观念,又能确保香港法治的良性发展,维护香港的长期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命题,由此催生了法治建设的热潮。 作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一种特殊形态,法治中国的概念具有其特定的语境和面向。 对法治中国概念的剖析应当以中国法治建设为观照,并予以适当地超越与创新。 与此同时,法治中国的建设要注意法治社会的构建以及避免可能发生的法治大跃进思想、法治话语泛化以及法治建设主导力量与法治内涵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治理重心逐渐向基层下移,基层社会成为法治运行的重要场域。基层民众法治尊崇状况的优化已然成为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议题。基于余杭法治指数2007—2018年12年持续调查的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基层民众法治尊崇状况的优化提升进路包括以司法权威重铸民众法治信任、以依法行政推进民众法治认同、以诚信文化唤起民众法治意识、以共治理念带动公民参与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法治必须追求实效,法治建设如何取得实效是理论和实践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目前相关研究已经实现了从法律实效向法治实效的跨越,已经从定性走向量化研究阶段. 皮尔斯的实效主义思想可以为法治实效理论及实践提供借鉴,实践、实验、检验是法治实效得以实现的三个重要方面. 中国法治建设客观上成效不佳,法治实效研究尚需深入推进. 法治评估既是检验法治实效的方法,也是提高法治实效的一条重要路径. 法治评估应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 在法治评估的研究和应用中,要特别强调切合实践、运用实验方法,并保证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6.
法治方式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出来的加强党风建设的新路径。整党整风运动式、会议专题式、法治方式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加强党风建设的三种方式,而法治方式是新方式与新选择。以法治方式加强党风建设的具体路径有五个方面:一是培育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与价值观念。二是清理完善党内法规制度,构建有法可依的党内法制体系。三是构建规范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四是搭建追逃追赃国际平台,加快对外逃人员的法制惩处。五是强化警示,定期发布党员领导干部的贪腐案例。以法治方式加强党风建设要处理好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制的关系、加大党员领导干部相关事项的信息透明度与公开性、借鉴成功经验构建廉政文化。  相似文献   

17.
法治概念是法治理论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前提.对法治概念性质的不同理解,内在地包含着对法治建设内容的不同规定,甚至内在地规定着法治建设的不同模式.从性质上讲,不能把"法治"概念局限在法律自身范围之内而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法学概念,法治内在地包含着道德价值追求和基本政治原则,甚至包含着对法律的热忱和信仰.法治应该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而法治建设也就是一个融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18.
实验主义治理思想是当前新兴的治理理论,具有若干突出优势,对当前中国法治实践和理论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倡导实践、实证、实验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主义法治新构想,即从实验主义治理理论出发,重新理解中国法治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提供新思路。中国现代治理实践中已存在实验主义倾向,当前地方治理自主性不断增长,使得中国具备构建实验主义法治模式的条件。实验主义法治以实践为核心,从目的、结构和方法三个层面重新审视中国法治实践。在目的上,以框架性目标取代理论独断;结构上,以网状结构突破层级体制;方法上,强调法治评估在实验主义框架中的核心位置,并促使其从绩效考核向路径实验转型。  相似文献   

19.
法治并非只能与自由主义相结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阶段的目的来看,中国的法治类型是一种效能型法治,其目的在于更有效地增强国家能力以实现民族复兴. 这一目的从隐到显地体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文件之中. 从清末民初,即中国变法时代的开始,就已预示了未来中国在变法运动中的法治之路不是自由型法治,而是效能型法治. 这是因为中国的变法运动对国家能力的需要远远大于对个人自由的需要. 当实现富强中国的目标之后,中国特色法治文明的未来发展则应当走效能与自由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相统一的,实现二者统一的关键是党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由党的领导和执政的性质决定的,是党的领导和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条件,是党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遵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