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社会诚信大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主体相互的诚信保障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道德基础。然而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恰好是我们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所缺乏的。现实中“诚信缺失”的严重现象表明,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讲诚实、守信用的社会体系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市场道德时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诱发的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加入世贸,为我们以诚信为基础重树市场道德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目前我国诚信体系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整个市场参与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问题,建立诚信观念,重塑市场基础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市场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在价值层面上,诚信有三重境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价值:功利主义的诚信追求的是诚信之外的功利目的,诚信只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义务论的诚信坚持把诚信作为一条可普遍化的规范而无条件地遵守;德性主义的诚信把诚信作为具有内在价值的实践,注重诚信品德的生成与培养。在当下社会,诚信的这三重境界各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功利主义的诚信因其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诚信的目的性意义而纯粹成为手段,在当下社会虽被提倡,却不应该被继续强调、倡导和肯定;德性主义的诚信强调高尚的追求和境界,但超越社会现实的道德水平而曲高和寡,难以被普遍践行;作为义务的诚信兼顾主体内在的义务感、责任感和外在行为模式的普遍化规范,且在当下社会有相适应的约束机制,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当下社会的实际道德水平,是应该被强调且能够被普遍践行的。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需要诚信,也为不诚信提供了空间。商品生产者与使用者的分离,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先于使用价值,消费者掌握商品信息的不完整,以及市场经济作为“陌生人经济”的本性是导致不诚信的微观机制。市场规模效益所要求的重复购买扭转了两种价值实现的时间差,过剩效应使诚信成为商品的“附加价值”从而为生产者所追求,这构成市场经济促进诚信的机制。利用多种机制改善诚信机制的运作条件,能够遏制不诚信现象,使市场走向规范。  相似文献   

6.
论诚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利益与道德的选择中陷入了困境,从而对诚信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当务之急。笔者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对于诚信问题的若干理解:诚信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规范之一;利益关系是诚信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诚信的经济价值;诚信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7.
根据市场经济理论,从社会经济场域的内涵以及学科交叉的动态视角,可以证明诚信对经济场域的构建功能具有重要价值:诚信保障了资本的道德理性,构建了经济场域的道德支撑体系;诚信构成了经济人社会资本积累的价值基础,它是经济人个人声望高低的首要条件;诚信是经济人进行社会资本积累、扩展经济场域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个人社会资本=诚信×(物质资本+社会地位/符号资本).  相似文献   

8.
诚信是立人之本 ,立企之本 ,立国之本。当前 ,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诚实守信对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要大力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 ,特别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消极现象。尤其是市场经济伦理道德观念“诚实信用”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个人无信不立 ,企业无信不旺 ,政府无信不威 ,社会无信不稳。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没有诚信 ,市场经济就无法形成和发展 ,我们要把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相似文献   

9.
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独特的规训手段,能够实现权力独立运行,其影响已广泛渗入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对全景敞视主义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我国社会的诚信建设相结合,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观建设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儒家诚信观的核心内容是诚实不欺、信守诺言.中国历史上,人们普遍把诚信观作为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培养了优良的商业道德精神.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儒家诚信观可以转化为现代经济伦理,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以及企业经营者诚信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