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信访问题牵扯了领导干部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部分群众宁可依靠上访解决问题实现诉求也不诉诸法律,甚至存在"上访万能"的思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信访不信法"现象。群众为何"信访不信法"呢?究其根源在于部分群众不信任法律,认为通过法律途径无法实现自己的合理诉求。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  相似文献   

2.
享受法律     
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是由政府为广大纳税人提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应当是服务于作为纳说人的广大公民的."公民"这个法律概念的经济学涵义就是"纳税人",而"纳税人"的经济学潜台词就是"法律的消费者".  相似文献   

3.
贺海峰 《决策》2014,(12):39-41
<正>立法实践已经提出问题来了,比如湖南省的同志说,现在乡镇财政太乱,省人大制定一个乡镇财政监督管理规定行不行?这是否行使了全国人大财政专属立法权?201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这是该法自2000年颁行以来的首次修正。下一步,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立法机关将继续修改法律草案并提交二次审议。"宪法性法律"、"法中之法",是法学界对《立法法》的评价。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  相似文献   

4.
禹桂枝 《决策探索》2002,(10):46-47
中国在经过长达14年"马拉松"式的贸易谈判后,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从此,中国将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公平竞争,在依照国际规则发展与开拓国际经贸空间的同时,也将有资格参加有利于我国经贸发展的WTO未来规则的讨论与制定.在这一新的法律格局下,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将面临不可避免的挑战,甚至可以说一场新的法律革命正在酝酿.为了适应这一挑战、参与这一新的法律革命,中国法学教育不得不未雨绸缪,预测未来,寻找对策,为共和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法律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5.
一些学者认为:"法律是价值判断,法学是事实判断。"笔者试图从法律方法和价值无涉这两个角度来推翻"法学是事实判断"这一命题。从法律方法的角度,由于法律方法从属于法律,有的法律方法完全是价值评断过程和裁判具有主观性这三个原因,可以得出隶属于法学的法律方法是具有浓烈的价值判断色彩的;从价值无涉的角度,可以得出价值无涉并非将价值判断剔除,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价值判断,因此由价值无涉支撑的"法学是事实判断"这一命题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最后可以得出结论,法学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认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一命题。"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看似简单,实则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这里的"生命力"不仅包含发展的能力,也是指发展的状态。具体而言,应当从如下九个方面来理解。一、确保法律是集中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良法法律应当是全体人民总体意思表示的一致,是实现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7.
德国著名法哲学家考夫曼在研究"法律是什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有关应用法律观的思想.他指出,只有将规范与具体案件事实结合起来,才可能产生真实的法,这即是应用法律观的内涵.运用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探究法律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的理论就被称为法律论证理论.应用法律观下的法律论证理论研究,是一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论,即法律论证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被广泛应用于具体的法律实践.  相似文献   

8.
正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我们的领导干部是否敢于直面责任,无疑是对其党性修养的一种考验。笔者无意中发现,现在有一种现象正在悄悄地抬头:谁都愿意说"NO",谁也不愿说"YES"。你与一位领导或一个主管部门商谈一件事,除非是法律明文规定必须做的,使他无法推辞,一般得到的答复总是"NO",而不是"YES"。慢慢地,  相似文献   

9.
有三个石匠在雕凿一件石器,有人问他们这是在干什么.甲说:"这是我们的职业."乙说:"这是一件艺术品."丙说:"我们是为了建设大厦而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欲说"文化背景"对领导力提升的影响,先说"文化"。文化是"一个社会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乃至技能等的复合体"(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文化对人的作用主要是心胸、眼界以及由此而来的气质所产生的魅力,形象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从"领导就是用人"这一点看,实质上,领导力就是汇聚、包容、使用具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小幽默5则     
《领导文萃》2014,(2):94-94
正谁有钱三位"高富帅"比谁有钱,一个说:"我经常开宝马和我爸飙车。"另一个说:"我家佣人全是菲佣。"最后一个说:"每次足球比赛,我都赌中国队赢。"另外两个无奈地说:"好吧,你有钱。"贼不走空今年公司年会上,小李抽中了一个二等奖。第二天午饭的时候,小李得意地说:"这是我连续3年中奖了,厉害吧?"小燕羡慕地说:"运气真好,你这真是福星高照啊。"小杨接着说道:"运气真好,你这真是弹无虚发啊。"正在埋头吃饭的小梁抬起头,笑着来了一句:"运气真好,你这真是贼不走空啊。"  相似文献   

12.
闲谈长相     
人相天赋。一个人长相如何,实在是件无可奈何的事。生就倾国倾貌也好,獐头鼠目、火嘴猴腮也好,都非个人意愿。法律上之所以没有关于长相的规定,正说明法律还算公平,起码承队了一个人长相如何实在不赖于人力。古人说:"圣人有异相"。蔡东藩的《历代史演义》中说孔子"生的牛唇虎掌,鹭肩龟脊,海口辅喉,顶门状如反宇,中低而四旁反高",这是个什么样子?实在想象不出。说老子长得"额有参牛达理,日月角悬,长耳短目","鸟喙",有谁见过嘴巴长的象鸟一样的人?看来,一个人想要青史垂名,第一条件就是要具备奇特的长相。麻衣相法中把人的长相分为几种类型,且以类型评判一个人的品质善恶,命运  相似文献   

13.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法’合并问题,而不是两税合并。"关于企业所得税改革,中央财经大学税收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桓说:"目前针对内资企业,实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而对外资企业实行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一个是条例,一个是法律,因此两税合并的前提是‘两法’合并,而税种只是一个。"  相似文献   

14.
不确定性是中国古代立法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的产生部分是源于中国古代"实用理,陛"的思想只重法律的工具性作用,而忽视对法律的价值和体系的认识;部分是源于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集权的社会,完全不存在"明确的法律"产生的条件,相反,"模糊的法律更有利于权力集团对社会的统治.  相似文献   

15.
不确定性是中国古代立法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的产生部分是源于中国古代"实用理性"的思想只重法律的工具性作用,而忽视对法律的价值和体系的认识;部分是源于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集权的社会,完全不存在"明确的法律"产生的条件,相反,"模糊的法律更有利于权力集团对社会的统治。  相似文献   

16.
秦德君 《决策》2013,(1):18
历史上,无数充满魅力的人物,以其突出的"人格化行政"留下了某些印记.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有些历史是以个人为标记的.而今天,从"个人魅力型"向团队型、平民化的领导模式转型,是世界范围内领导风格变革的重大特征之一.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提出过一个理论假设,他把人类历史上的权力形态分为"个人魅力型"、"传统型"和"法理型"三种:个人魅力型是一种"人格化行政",不需要规则、不需要班子、不需要组织架构,主要依靠个人魅力来运作,特点是随意化、非科学化倾向;"传统型"则普遍存在于人类前现代社会中,典型形态是家长制和世袭制,其行政管理班子不是官员,而是统治者个人的"仆从";而"法理型"是建立在制度和法律基础上的"非人格化系统",依靠法律和契约行事,行政过程是制度化的.马克斯·韦伯认为,这是一种体现了现代精神的"理性合法权威".  相似文献   

17.
关键环节     
<正>今天一上班,小刘就对我说:"李主任,昨晚咱们的一把手张局长点名让我去陪酒了。你说咱局里一百多人,他谁都不叫,为什么非要让我去陪酒呢?"我说:"这很简单,一般情况下,这是局长对你高看一眼的标志。"小刘得意地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上场之  相似文献   

18.
胡朝辉 《科学咨询》2003,(23):20-20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法'合并问题,而不是两税合并."关于企业所得税改革,中央财经大学税收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桓说:"目前针对内资企业,实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而对外资企业实行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一个是条例,一个是法律,因此两税合并的前提是‘两法'合并,而税种只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假如我病了     
正这是天堂村,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支书秦一干瘦的身体终于倒下了。村民们流着泪说:"秦一是为我们村操劳过度病倒的,我们就是讨饭也要救他!"村民自发筹集了十万元手术费送到了秦一身边。秦一对村民说:"这可使不得,我怎么能用大伙的钱呢?"村民们说:"把你治好了,你还要为我们干好事呢!"秦一笑了,流下感动的泪水。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它动摇了美国根深蒂固的政治习惯(对政治家不能仅听其言),有人说它加深了选民对问题的认识;有人说它使美国的政治“彻底变革”,有人说它使之“庸俗化”;有人说它是候选人“生死存亡”的关键,有人说这不过是“演员的角逐”;它不是宪法或法律规定的大选程序,但是没有一名候选人敢对它掉以轻心;它的举行并无四年一度的规定,但是一旦举行,它是整个大选过程中最扣人心弦的一幕——这就是美国的总统竞选辩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